百年清华

陈寅恪与清华学校的聘任

2014-06-19 |

○孟凡茂(1979 自动化)

1924123日清华学校筹备大学委员会课程及计划组通过《清华研究院章程》,章程规定:“本院于民国十四年至十五年度就左列需要最急之科目中选两科或三科:甲、中国历史研究科,乙、中国语言研究科,丙、中国文学研究科,丁、中国哲学研究科。”此即后来所称的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科或简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章程既定,具体筹备的工作也就开始了。首先招聘合格教授(当时称主任讲师),因胡适为清华大学筹备顾问,有文章称,校长曹云祥与之磋商筹办研究院事,并请他担任导师。胡表示:“非第一流学者,不配作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此前,19231月《清华周刊》记者采访胡适,询问对清华改办大学的看法,胡适说:“我看清华至少该办成文科和理科。”“欲办文科则国学最为要紧,在中国办大学国学是最主要的,聘请国学教授有是极困难的问题。譬如中国历史一门,国中即无几个合格的教授人才。清华既有大学之议,现在便该开始罗织有名的学者来充教授之职。”“请不到合格教授,大学终是办不好。”开办研究院也就非大师级的人才不可了。1924128日校长曹云祥在胡适的陪同下拜谒王国维,之后,曹校长通过胡适寄去聘书请王国维担任研究院主任,但王国维没有立即答复。同时,教授庄泽宣与梁启超联系,邀请梁参与清华研究院的筹办。此前,1923年年末教务长张彭春已经函请赵元任回清华任教。在1924年年末1925年年初,清华学校基本聘定王国维、梁启超和赵元任为研究院教授。

一、清华研究院筹办主任吴宓的推荐

吴宓是清华1916(丙辰)级毕业生,因眼疾留学推迟一年,1917-1921年留学美国,与汤用彤、俞大维、陈寅恪、梅光迪等交谊甚好。吴宓回国后先任教于东南大学,所授课程颇受学生欢迎。1923年春假,在清华就读的梁实秋南游上海和南京,所写《南游杂感》谈到听吴宓讲课的感受,“我到吴先生的班上旁听了一个小时,他在讲法国文学,滔滔不断,娓娓动听,如走珠,如数家珍。我想一个学校如果不罗致几个人才做教授到来。结果必是一个大失败,我觉得清华应该特别注意此点。”1924年秋吴宓到东北大学任教。19248月下旬吴宓给友人写信,谈想到清华教书。该友人立即到外交部找曹云祥,谈此事,曹说暑假时就想邀吴来清华,后听说吴已应东北大学才作罢。此后,吴宓与曹云祥书信往还,谈到清华任职,拟聘吴宓助理中文部事宜。929日吴宓致信曹云祥校长,确定明年二月到清华任职。

192526日吴宓到清华并会见曹云祥校长。29日校长曹云祥派吴宓筹备研究院,吴宓提出应以清华学校研究院筹备主任名义,并须有全权专责办筹备处事务,此议得到校长同意。12日筹备处成立,开始办公。13日吴宓向校长曹云祥和教务长张彭春商聘陈寅恪先生为研究院导师,并得允准。15日张彭春到吴宓处,聘陈寅恪先生事有变化,薪酬也未议定。16日吴宓与张歆海同见校长曹云祥,“谈寅恪事。即发电聘之”。 220日《清华周刊》刊登“与吴宓先生谈话记”。记者向担任筹备处主任吴宓询问研究院的计划和聘任教授事。吴宓称,现聘定梁任公、王国维、赵元任三位先生。“尚有一二位名师,不久即可约定。”227日《清华周刊》消息,“兹校中又函电往德国,聘请陈寅恪先生为主任讲师,连前共四位。” 该刊用半页篇幅介绍陈寅恪:“陈寅恪先生,乃诗人陈伯严先生(三立)之公子,幼承家学,故中国学问甚为渊博。自前清宣统元年迄今,留学欧美,共已十余年。陈先生初治史学,继研究古今语言,如希腊文、拉丁文、及英、德、法文等。近七八年来,则攻读梵文、巴利文以及蒙文、藏文之类。其所用力者,为古代东方各国语言及历史,佛教发达传播之历史,中西交通史等。陈先生留学德法两国最久,在巴黎与伯希和、莱维诸大学者相从问学,极为熟稔。又其人笃志用功,故造诣宏深,诚留学生中特别首出之人才。” 36日《清华周刊》刊登招考清华学校研究院学员广告,其中说“本年先办国学一科,已聘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诸先生为讲师”。

1925427日吴宓收到陈寅恪来信,《吴宓日记》记述, “以()须多购书。()家务,不即就聘。——介绍陈来,费尽气力,而犹迟惑。难哉!”625日吴宓收到陈寅恪信称,接受聘任,明春到校。吴宓举荐陈寅恪任研究院教授事最终落实。

二、不可能发生的“梁曹对”

传说研究院筹办之初,梁启超曾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尚在德国留学的陈寅恪任导师,有这样一则故事:“十五年春,梁先生推荐陈寅恪先生,曹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先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名教授对陈寅恪先生的推誉。曹一听,既然外国人都推崇,就请。”故事中的对话后来被称为“梁曹对”,为许多讨论清华国学院的文章所引用。但据历史文献和学者研究,“梁曹对”是不可能发生的。

桑兵先生认为此说时间、人物、地点均不合。“梁与陈家可谓故交,但陈寅恪是晚辈,又长期求学于欧美,对其学问人品,似无从了解;所谓德、法等国名教授推崇之语,没有旁证。梁与陈所结识的欧洲学者,并非同一类型,前者多为思想哲人,后者则为东方学者或汉学家,担任过陈氏课程者,与梁并不相识;除几封信函外,当时陈尚无只字面世。在此情况下,梁不会大拍胸脯,极力举荐。”

据《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引1937415日吴宓在《文学与人生》课堂上回忆,“当时任研究院筹备主任,学校已聘定三教授,乃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先生。教务长张彭春认为陈先生留学虽久,学问亦好,然而一无学位,二无著作,不符合聘任教授条件,为保证今后教授水准,不应放松聘任标准,不同意聘请。我说:陈先生前后留学十八年,他人不过四五年。陈先生学问渊博,能与外国教授上下其议论,堪称学侣。虽无正式著作发表,仅就一九二三年八月《学衡》杂志第二十期所节录的《与妹书》,寥寥数百字,已足见其学问之广而深,识解之高而远。学校已聘定三教授,为院荐贤,职责所在,安能荐一人而尚不得。至此,事乃大僵。不得已,用了一个小手段。乘一次宴会的机会,席间有张彭春及张歆海、徐志摩等人。我中途退席,往见曹校长,再申前议,并以去留争,聘事乃决。即用铅笔拟一电稿,经曹签字拍出。”由此可知,“梁曹对”的对话内容基本上就是吴宓向张彭春的陈述。

孙敦恒先生的《清华国学院的师生情谊》一文把“梁曹对”的时间定在19254月,以使梁启超和曹云祥有对话的机会,但曹云祥于2月就已决定聘陈寅恪。梁启超也一定从各种渠道(如《清华周刊》的消息以及与吴宓的谈话)知道学校已经聘陈,此时再推荐也就没有意义了。即便梁不知道学校已决定聘陈,梁在此时向曹推荐,曹也会立即告诉他学校已发电聘任。如此,两人可能还会就此话题继续谈下去,但绝不会有如此激愤的言辞了。如果梁荐陈事发生在先,当吴宓举荐时,即无须与张彭春交涉,吴也就不会感到“费尽气力”了。

依据史实,可对陈哲三先生所拟“梁曹对”的产生和传播作如下推测:吴宓把他向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时与张彭春的对话讲给梁启超,之后,梁启超把吴与张的对话讲给他的学生们,并加上自己的感慨,也就是著作等身与数百字之对比。等到40年后,年逾花甲的蓝文征教授转述梁启超所讲,就把吴宓和张彭春搁在一边了,使故事的关键人物变成了梁启超和曹云祥。陈哲三先生用极具文学色彩的笔调记述了尊师所讲清华国学院的遗闻轶事,虽使故事更为动听,但也就只是故事了。

三、陈寅恪归国和就职

1925914日清华学校研究院正式始业。918日《清华周刊》列出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诸先生所指导的学科,其中陈寅恪教授指导的学科为:“一、年历学(古代闰、朔、日月食之类);二、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研究 (如研究唐蕃会盟碑之藏文、阙特勒碑之突厥文部分,与中文比较之类。);三、摩尼教经典回绘文之研究;四、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梵文、巴利文、藏文、回绘文及中夹亚细亚诸文字译本,与中文译本比较研究);五、蒙古、满洲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者之研究。”此时陈寅恪尚在欧洲。

19251113日《清华周刊》消息:“研究院陈寅恪教授,顷由德国来函,已定十二月十八日,由马赛乘法国邮船回国,来校就职。校中曾于九、十月中,两次汇交陈教授公款四千元,代图书馆购买研究院应用书籍。所购者多系西人研究汉学及东方学之专门书籍,中有德人所影印其在新疆发见之摩尼教书像等,其着色与原物无异,诚为珍品。又如Journal Asiatique 等杂志,陈教授均已代订,不日即可到校。”1130日《吴宓日记》又记:“陈寅恪来函,归期展缓。”

19261月傅斯年致罗家伦信中谈到,“老陈回去,坐二等舱,带着俞大维那个生龙活虎一般的儿子,Just think of it.” 据陈流求等著《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19261月,陈寅恪从法国马赛港乘游轮通过苏黎世运河,经印度洋回到上海。“本次父亲回家团年(1926212日为乙丑除夕),带来的小“洋和尚”(即俞大维的儿子)令气氛活跃,为祖父添了不少乐趣。”35日《清华周刊》报导,陈寅恪教授“现在杭州,日内即须来京,到校上课”。春季开学时,因父亲生病,陈寅恪没能到校,在家中侍奉父亲数月。

1926311日吴宓提出辞研究院主任,315日获批准,研究院主任由校长曹云祥兼任。318日赵元任致罗家伦:“清华学校近来闹风潮,想您已听见了多少了,现在还没有完全平息,研究院主任也辞了职,教授各处分散,校长代理主任,但他对于搜集史料之事,也愿意同大家商量之后再定,因为现在主任辞职。梁任公先生新经手术,在北京还不能见客。王静先生我找了两次,也没遇见。寅恪在南边听见清华起风,竟有不来之意。”清华的校事风波对陈寅恪到校任教不能不有所影响。

1926419日 清华学校举行首次教授会,选举梅贻琦任教务长,此后教务长兼研究院主任。429日举行第三次教授会,选举产生各系主任,陈寅恪先生当选东方语言学系主任。

192677日,陈寅恪抵北京,据《吴宓在日记》:“下午一时许,即接电话,知陈寅恪已抵京。乃即乘人力车入城,至西河沿新宾旅馆5号,访陈寅恪,未遇……夕五时,再至新宾旅馆,与陈寅恪谈,告以清华种种情形。又邀之至香满园饭馆晚餐。”8日又记:“十时半,至新宾旅馆,与陈寅恪合乘汽车回校。抵校,进午餐。陈君即住西客厅。”当天及随后几日,吴宓还陪同陈寅恪拜访了校长曹云祥、教务长梅贻琦及赵元任、王国维、梁启超等校内同事,并陪参观研究院、图书馆等处。827日研究院举行本年第二次教务会议,教务长梅贻琦主持,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李济诸先生到会。98日清华学校开学,陈寅恪开始了他在清华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生涯。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