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园的荷花池

2014-04-14 |

○孟凡茂(1979 自动化)

清华园有两个荷花池。一个在近春园遗址,另一个在工字厅的后面。两池都不大,但景色绝佳,难分伯仲。

近春园遗址的荷花池在人们心中的声望,应是来自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早已被选入中学课本,许多中学生对清华大学的向往或许就因为读了这篇散文。考入清华的新生,大多首先要看看荷塘,把想象与实际作一番印证。由此我们也就体味到优美文章的魅力之所在。荷花池曾有一段时间的破败,七十年代人们还把池心岛称为荒岛,可以想见它当时的荒凉。进入八十年代,校方对荷花池和池心岛进行了全面整饰。修小桥,建水榭,铺甬路,造假山,使荷花池和池心岛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清华园人休息游玩的绝好去处。应该提到,池心岛东部的最高处建有一亭,名为“荷塘月色”。自然是纪念朱自清教授和他的名篇。古时有以人名亭,如欧阳修的醉翁亭;有因事名亭,如苏轼的喜雨亭;有用诗名亭,如长沙的爱晚亭;而用文名亭,我当举此亭。建筑与诗文的联系古多佳作。如滕王阁,一座普通的观景楼,因王勃的一篇妙文,一联佳句,而千载名扬。如岳阳楼,有杜甫忧国哀民的诗和范仲淹抒情言志的记,那座楼就与文学联姻了,历代题咏不绝。我想,朱自清教授笔下的荷花池和新建的荷塘月色亭,也会在我国现代文学史占有精彩的一页。

与近春园遗址的荷花池相比,工字厅后的荷花池水面要小一些。但有那块“水木清华”的匾额就足以说明此处是清华园的神秀所集了。北西东三面是树木,春绿秋黄夏密冬疏,四时景色装点着的荷花池,其美可知。南面的工字厅的清代庭院式建筑,又把人文景观融入其中。在清华求学八年的梁实秋先生曾有回忆:“尤其是工字厅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入木阴’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钟为报时之用。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巨匾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实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那虽是八十年前的景致,但与今日差别不大。塘坳的亭子,今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教授,表达人们对他的完美人格的敬仰,不屈精神的颂扬,渊博学识的钦佩。那副长联仍在,我想,今天到此的人们,或小憩林间,或垂钓池畔,体会回归自然的感受;或聚会亭中,或伫立阶前,思考人文精神的价值。至于是不是有凡境与仙居的差别,人们或许并不在意,更希望领悟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工字厅的西厅曾是吴宓教授的住所。教授为之起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藤影荷声之馆。藤影自然在院中,而荷声就一定是来自荷花池了。想象一下,深秋雨夜,“留得残荷听雨声”,藤影荷声之馆的主人也就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清华园的荷花池,不论哪一个,在我的心中的形象都有难以言表的美,在那美的形象之中融入了对母校对老师的感念之情。

原载《人民日报》1999910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