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唐国安:从留美幼童到清华创始人

2014-02-10 |

○姜鸣

  唐国安在清华学校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担任校长,和他的引路人容闳一样,为了国家的未来,负责培养留学生。梅贻琦、竺可祯、胡适、赵元任等后来名冠天下的知名学者,均为他在1909-1911年选取的前三批庚款赴美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中国尺牍文献》(全二册)上海图书馆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11月第一版 415880.00

  清华大学创始人唐国安,字国禄,号介臣,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唐家湾镇人, 18581027日(咸丰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出生,是容闳1873年(同治十二年)带往美国留学的第二批幼童。曾就读全美最好的私立高中——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Phillips Exeter Academy),而后,于1880年升入耶鲁大学。在大一,他因拉丁文作文,获得伯克利二等奖学金。

  关于唐国安回国初期的经历,资料极为稀少。已故著名幼童研究专家、美籍学人高宗鲁先生说,他先被派赴开平煤矿在唐山创办的路矿学堂读书,又成为开平煤矿的秘书,再进入铁路局服务。也有人把铁路局更具体地说成是京奉铁路,然后任上海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前身)教席和《南方报》编辑。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他入京任外务部司员、候补主事、主事。参与 “庚款留美”的具体组织工作,担任外交部、学部所共属的“游美学务处”会办,进而成为清华学堂副监督、监督,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1913822日因心脏病去世。

  前些年,我从上海图书馆保存的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时期辑录的公文汇编《北洋纪事》中,发现了唐国安的重要史料,证明高宗鲁关于唐国安回国后进入开平煤矿服务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留美幼童学习计划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下夭折后,唐国安于1881年被强令回国,他当时正在耶鲁读书,据说所学是法律。恰好这年1116日,美国前驻天津署理领事毕德格(W.N.Pethick)、在天津行医的英国医生马根济(J.K.Mackenzie)向李鸿章建议设立医学馆,为陆海军培养医官。医学馆学制三年,第一届招八人,以后每届招四人,并拟定《医学馆章程》和预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医学院创始之缘起。1212日,署天津海关道周馥报告李鸿章,前奉批准开设天津医学馆,所需购买人体标本及书籍图画应用器具等经费一千两百五十两,他本人愿意捐助养廉银支付。并从由美回华的第二、三批学生内挑选八人,交该医学馆习业。另在天津施医院隙地,照中国式房屋添建五六间,以做学生住房。师生“同居一院,朝夕可以照应”。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由此起步。李鸿章批示同意,强调三年学有成效,仿造西国定章,核给考取官凭,以便分派军营战舰委用。

  16日,周馥继续报告,从美国撤回第三批学生唐国安等二十三人由天津分配。拟拨医院六名。此外又在第二批返回学生中,挑选二人学医。这样,医学馆第一批八名学生,都在留美幼童中作了调配。唐国安就是在此时,被官方安排改行学医了。

  对李鸿章和周馥来讲,做好留美幼童的回国安排,让他们继续从事与洋务相关的工作或学业,就算是做好了善后。幼童个人的感受,以及是否学以致用,并非考量的重心。对唐国安而言,学医非其所愿。何况草创时期的医学馆,除了马根济执教外,仅有两个外国医生兼职帮忙,办学条件很差。在美国受过最好的高中教育,并在纽黑文见识过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唐国安,自然不将其放在眼里。到了光绪九年春天,唐国安借母亲生病、回家探亲的机会,私自离校,脱离学籍,去宁波、镇江等地谋生。1885年,唐国安进入美商旗昌洋行任翻译,又被公司派到天津,参与为李鸿章采购外国军火的业务。这位脑筋活络,不辞而别的“海归”,此时要以外企白领的身份,回来与老东家打交道。而他原先拥有的公派留美身份,按照规定,是“不准在华洋自谋别业”的,因此处境颇为尴尬。

  不得已,唐国安想出了向北洋捐银二千两的办法,为自己“赎身”。他请美国外交官毕德格做书面担保,并向李鸿章打招呼。毕德格与李鸿章私交甚好,是李最信任的外国人之一,再加上唐国安的族叔兼出国留学担保人唐廷枢,本来就是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的主要负责人,在北洋有着很大的活动能力,唐廷枢也为他做了疏通。

  《北洋纪事》中,保存有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86116日)周馥给李鸿章的报告,全文如下:

  敬禀者:案,据出洋肄业学生唐国安禀,前在美国肄业数载,于光绪七年回华,十二月抵津,蒙派医馆学习。于九年二月接到家信,知母亲病重,请假回籍。假满后本拟回院习医,奈因亲老多病,不令远离,而迫于家累,不得已在宁波、镇江等处就近枝栖,本年八月初,承旗昌洋行招致,在沪办理翻译事件。因与订立合同,十月间,洋东属来天津,经理采办军火事宜。因思国安在洋肄业等费,均资帑项,只以亲老家贫,未能图报于万一,清夜自思,惭愧无地。惟刻下既已受雇于外,情愿报效银二千两,以表微忱。兹先凑备行平银一千两,呈请察收,其余一千两俟明年十二月初一日,再行呈缴,禀请批示等情。并据美国驻津副领事毕德格投具洋文保结前来。职道查挑选幼童赴美肄业之案,同治十一年,宪台会同前南洋大臣曾奏定章程,内开出洋肄业各生,不准在华洋自谋别业等语,唐国安在美九年,所费甚巨,回华后因学未成,派在天津医馆学习,方期肄业有成,拣充战舰医官,乃逾年余,辄因省亲乞假,延不归来。迭经职道详咨查催,现始准原保人唐道廷枢差送到案,似此志趣卑陋,不受培植,殊失定章本意,惟查该生仅通英文英语,别无所长,医馆应添学生,业经职道另招有人,若使再令进馆,彼必用志不专,且教习亦不愿为一学生而分功课,昨据美国副领事毕德格来言,旗昌现在承办军火,需人翻译,已恳宪台准其借用等语,又据学生唐国安禀称,现在亲老而病,不能远离,务请赏收此银,贴补医馆续招学生经费,将来如遇国家用人之际,生情愿效力,不敢自外等语,理合据情转禀,并将毕德格保单译汉录呈,伏乞宪台批示祗遵。

  再,唐国安本系学业未成之人,以外学业有成者,自不准托辞请假,援此为比。至唐国安现交行平化宝银一千两,如蒙赏收,再由职道咨解支应局,其明年十二月应缴银一千两,职道届时收取解局,合并陈明。

  李鸿章接到周馥禀报后,作出批示:

  学生唐国安,出洋肄业九年,曾费公款,刻值用人之际,按照奏定章程,本难听其自谋别业,姑念旗昌洋行在华承办军火事宜,需人翻译,暂借该生应用,俟旗昌原订期满,仍饬恪遵中国差遣,以付定章,不得违误。所请报效津贴医馆经费银二千两,姑准赏收,仰将缴还到银一千两解交支应局,专备医馆施药之用。明年十二月续缴银一千两,仍由该道届时收取解局具报。此外肄业各生,概不准托辞请假,援以为例。

  李鸿章称唐国安是借给旗昌作翻译的,事毕之后,还要归还中国政府差遣,这样的批复可说是符合原则,滴水不漏,亦算是近代史上第一例公派留学生脱离公职后,清政府的处理案例。然其实质,就是下不为例,不再追究了。

  上述文件,补正了唐国安回国后的第一段经历,至于他何时离开旗昌,是否去过开平煤矿,我尚未看到准确的档案材料。唐国安去世后,同月出版的《中华教育界》杂志刊登《前北京清华学校校长唐介臣先生传》,介绍唐国安生平说:

  自一千八百八十五年,与留美同学联翩归国后,即奔走国事,席不暇暖,始为海上某校教员,继主讲梵王渡约翰书院,与现任驻德公使颜惠庆君同拥皋比,遂订交焉。先生又曾任寰球中国学生会会董,迨颜君辞《南方报》编辑事,先生乃继其任,赓续进行,至前数年停办而止。《南方报》为华英文字合璧之报纸,发行于沪渎,经澎湃之风潮而颇能著效于社会,先生不畏强御,以上海工部局之设施甚不利于华人,因直言正论指斥其法令之背谬,遂与工部局相龃龉,凡沪人士之对于外人敢作强项者,鲜不为虬髯碧眼之流所嫉视,故当濮兰德任工部局书记员时,几被逐出租界。顾先生绝不退缩,虽以热忱奋发之故致为外人所痛恨,而一片丹忱,仍无时不以忠爱同胞为念焉。

  《南方报》既归泡影,先生乃于一千九百零七年入都,为外务部司员,兼任京奉铁路事,至一千九百零九年奉委为上海万国禁烟会中国代表。先生固演说家,擅雄辩,以故一临会场,议论风生,于西人提议之条件,尝多所折冲,盖先生当日在汇中旅馆(万国禁烟会以汇中旅馆为会所)之言论,实词严义正,慨当以慷,且与亚列斯多德所论演说要旨若合。……

  禁烟会闭幕后,未几先生乃任清华学校副监督,时正监督为现交通总长周自齐。

  这篇传记,有关唐国安回国后的记叙显然有误。关于《南方报》(South China Journal,该报由原驻日本公使蔡均主办)英文编辑的经历,同事颜惠庆(1900年毕业于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在其回忆录中这样说:“大约在1905年,《南方报》开始设一页英文版,我和唐国安同意担任编辑,我们的工作并不繁重,英文专版的内容仅包括有简短的社论,一些电讯稿和新闻报导。然而,它却引起了英文读者的关注,产生的影响远非始料所及。专页载文对很多中外交涉事件进行了有力的批评。例如,会审公廨审理沪宁铁路建造合同诉讼案时,中国谳员与外国陪审员发生了争执,《南方报》英文专页站在中国谳员一边,毅然支持他们的抗争。……《南方报》是国人自己用英文出版的报纸,也是国人运用这种新闻媒体捍卫中国人权益的最早尝试。虽然该报的存在时间很短,但是为后继者树立了楷模。”读者可从两种记录中进行对比判断。

  颜惠庆的回忆录还提到,次年他到北京参加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的会试,应试者都是从欧洲、美国和日本归国的留学生。“主考官是唐绍仪,当年容闳所率赴美留学幼童之一,此时,他已是京师显宦。副考官包括有严复和詹天佑。后者系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谢菲尔德工学院。”颜惠庆在此次专为“海归”举办的会试中,获特设的翻译科进士。按当时习惯的辈分论,唐绍仪、詹天佑都成了颜惠庆的座师,就地位说,他们亦算高官了,然而此时,唐国安除了是颜的同事外,什么都还不是。

  我一直苦苦追寻唐国安回国后的其他史料,但难以找到。去年1130日,我参观上图举办的2013年年度特展《一纸飞鸿:上海图书馆藏尺牍文献精品展》,在墙上的一个镜框中,居然发现有关唐国安经历的又一段重要史料。

  那是唐国安写给盛宣怀的一封信:

  宫保大人钧座,敬禀者:

  兹承李京堂、王道将奉到宪台钧电示悉,蒙委卑职在总公司充当翻译等因,感恩植之,逾恒倍奋,惭之交集。本应即日到差,但以粤汉铁路帐目交代在即,必须一一清厘,管理处王道饬将经手核算等事妥为结束,乃到总公司供职。是以卑职遵照办理,一俟粤汉帐目告竣,即赴总公司翻译差使,合将感激下情及略缓到差情形禀明。……

  卑职国安谨禀

  敬再禀者:合兴公司现将沪局薪水停止,惟翻译未完,洋册结束,全局帐目必须一一妥帖,以便将来交代,随时可以稽查,万不能稍涉草率,致滋丛脞,故刻下不便将各员司立即遣散,系属实在情形。……

  这信还附有一个实寄信封,落款是“上海粤汉铁路公司”,信封上标明寄信日期为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七日(1905915日)。按照这一史料,唐国安1905年真正供职之处,是在上海粤汉铁路公司,因美国人控制的合兴公司出现财务困难,关闭上海粤汉铁路公司(沪局),他转往盛宣怀掌控的铁路总公司任翻译。编辑《南方报》英文版,可能只是唐国安的一份兼职。

  容闳开创的留美幼童计划被提前终结后,清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回国幼童的作用。国内的境遇与幼童在美国度过的青春岁月及对未来的理想反差极大。幼童的苦闷可以想见。他们中的多数,只能在逆境中坚守,用流逝的时光渐渐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有少数人回国后迅速采取行动,或返回美国重新学习,或设法自谋生路。天津医学馆第一批八名学生,坚持到毕业的,仅有林联辉、金大廷、何廷梁、李汝淦、曹茂祥、周传谔六人。

  世事总是难料。当初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幼童,后来陆续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比如第三批幼童唐绍仪和第一批幼童梁敦彦,分别在1905年和1908年出任外务部右侍郎,第四批幼童梁诚,归国时还只是安多佛菲利普斯学校(Phillips Academy Andover,与唐国安曾经就读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齐名的另一所美国顶级名校)的中学生,也以驻美公使的身份,与美国政府交涉减少庚子赔款的赔付数,将美国政府退还的庚款兴办学堂和安排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同样,第四批幼童,梁诚的菲利普斯学校同学,天津医学馆首届学生林联辉,毕业后留馆执教,1893128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一日),天津医学馆改扩建为北洋医学堂后,他担任首任总办(校长),并成为了李鸿章的贴身医官,是李鸿章马关遇刺的目击者和抢救者。而唐国安,本来的出走显示他头脑的“灵活”,但1905年在粤汉铁路任职,1907年再进外务部当翻译、当候补主事,都是低级别的职位,对于这位归国二十六年的老留学生而言,相当于从头来起,情何以堪?可以想见,他的职业生涯颇不顺利,需要昔日的同学来帮衬提携。

  经过中美两国的多年谈判,也是出于在中国年轻人中培养亲美人才的战略考虑,1907123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国会施政报告中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推进教育,使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能逐渐融合于近代世界,援助的方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校,使他们修业成材,希望我国教育界能够理解政府的美意,同力同德,共襄盛举。”这就是庚款留美的由来。其具体做法是,从1909年起,每年用退款遣派一百名学生赴美学习,从第五年起减为每年不少于五十名,依此循进,至1940年结束,期限三十二年。

  为了落实庚款留美,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两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全面负责游学事宜。以外务部为主导,负责人员由两部选派。后又决定在北京清华园建立留美预备学校,外务部左丞参周自齐兼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兼会办;另一会办即由外务部的唐国安兼任。据学务处“任事人员清单”显示,周、范二人兼半职,唐国安为全职。唐国安实际上担负了游美学务处的日常主要工作。

  唐国安在清华学校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担任校长,和他的引路人容闳一样,为了国家的未来,负责培养留学生。梅贻琦、竺可祯、胡适、赵元任等后来名冠天下的知名学者,均为他在1909-1911年选取的前三批庚款赴美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最终还是实践了自己的承诺:“将来如遇国家用人之际,生情愿效力,不敢自外”,以教育家的身份,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名声。

  随着清华大学的威望越来越大,唐国安作为首任校长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2010年,珠海市在凤凰山下建起唐国安纪念学校,并投资一千五百万元,在校内建立起唐国安纪念馆(被称作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校外最大献礼工程),并仿造了一座青砖灰瓦的唐国安故居,使得前来参观学校的清华校友,不必再赶往唐家湾镇的鸡山村凭吊,就近就便就能表达对老校长的敬仰之情。凡此种种,唐国安生前都是想也不敢想的。

只是后人几乎都不知道,唐国安曾从中国第一所医学院校出走,他的坎坷经历,被媒体笼统地概括为“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参与预备留美学校清华学堂的筹备和建设”。

转自《东方早报》2014126

相关新闻

  • 132020.10

    清华校史上最牛的家族,从清代兴盛至今,却如此低调

    清华从建立之初作为留美预备学校,就是出了名的难考难进。平常人家出一个清华的学生,就觉得光宗耀祖,但清华校园里有些几代都是清华人的“清华家族”,让人不得不赞叹不已。唐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家族出过首届...

  • 072011.09

    一个家族的五代清华人

    唐氏家族是一个显赫而低调的大家族,唐家五代人中都有清华学子,且与辛亥百年史有着极深的关系。最早的留美幼童唐绍仪、唐国安——前者为民国首任总理,后者是清华第一任校长;作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唐悦良是唐家祖父辈,而执教清华五十载的清华图书馆副馆长、我国机电学专家唐统一和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的唐虔则是父子俩,还有今天的第五代“海归”唐宛枫,他们历经了一百三十多年的风云跌宕、时代更替...

  • 222016.09

    唐国安:一位早期留美学生的报国之路

    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游美学务处会办、清华学堂副监督的唐国安先生,积极致力于清华的复校改制工作,1912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

  • 222009.12
  • 272009.05
  • 082010.11
  • 122008.05

    珠海纪念清华首任校长唐国安诞辰150周年

    付洪军  近200名清华大学珠海校友和来自珠三角、重庆等各地的清华校友代表,昨日齐聚珠海,庆祝母校97周年华诞暨纪念唐国安校长诞辰150周年,缅怀先贤丰功伟绩,弘扬清华精神。

  • 282011.03

    珠海唐国安纪念馆正式开馆

    2011年3月19日上午,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献礼工程唐国安纪念馆竣工开馆典礼在唐家湾镇鸡山社区唐国安纪念馆隆重举行。

  • 282017.03

    唐国安纪念馆开馆六周年

    唐国安纪念馆自2011年3月19日落成启用,时至今日已整整六年时间。据了解,过去六年,有约15万人次观众走进唐国安纪念馆,这里不仅仅是广大清华学子的精....

  • 122009.06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