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宇燕
老清华太太,按照时人对教授夫人的称谓,是学生们的“师母”。师母们身上必然带着旧时代的影子。但许多人又有高学历,熟稔西方生活方式,是“高级知识型家庭妇女”。
老清华对教职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夫妇不同校,加之经济、习俗的影响,故夫妇共同服务清华者极少见。绝大多数师母都甘愿在家里做贤内助,相夫教子。她们培养出来的子弟,应了《红楼梦》里贾母的感慨:“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
这个小圈子的气质、情操及生活方式,她们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取向,其精神追求与思想探索,都与所处时代发生着密切的共振,成为今天人们热议的话题。
漂亮太太
老照片是历史的生动记录。或是在花木扶疏的旧式庭院,或是陈设着西洋乐器的现代家居,还有昆明简陋的教室、民居前,太太们留下了穿旗袍或着洋装的影像。
在整容技术极不发达、化妆技巧也远不如今日高超的年代,美女是少见的资源。这就难怪美丽总能铸成佳话。自古美人配才子,神仙眷侣,理所固然。
最漂亮的清华太太自然非林徽因莫属。这位集才情、美貌、风度于一身的传奇女子,是梁思成的爱侣,徐志摩的梦中情人,令金岳霖倾慕终生。林徽因对自己的美也很看重。她的亲戚回忆,一天晚上,溶溶月色照在窗上,身披白纱的林徽因坐在镜前感叹:这样的美人儿,是个男人见了就会晕过去吧?梁思成故意逗她说:我就没晕。其实梁林二人不仅是传统话语中郎才女貌的佳偶,更是事业上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他们一起奔赴偏远之地探寻中国古建筑,共同著书立说……梁思成与林徽因,铸就了一个时代的情感处理模式。
物理学家周培源与夫人王蒂澂的结合则是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成功联姻。1932年在欧美同学会举行的婚礼由梅贻琦校长亲自主持,盛况空前。小孩子们都追着新人跑,连连夸说新娘子真漂亮,新郎真潇洒。当时的青年学生曹禺他们经常在周太太后面追着看。王蒂澂是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她在清华园生活、工作了43年之久,比周先生在清华的时间还要长得多。
坊间长期流传着一个段子: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与周培源都热烈追求王蒂澂,约定谁先拿到哈佛学位谁就有资格摘获芳心。结果周培源比陈岱孙先一年回国。陈岱孙遂也如金岳霖般终生未婚。段子虽然传奇,却被周、陈两家的后人证明全是胡说。这一个传说,实际上寄予着一个时代单纯的人们对单纯的美的无限倾慕,甚至上升为信仰。
它是一段成年人的童话。
物理学家赵访熊与夫人王繁的结婚照,至今仍摆放在赵家最显眼的地方。新郎肩宽体长,神情沉稳睿智,是典型的书斋中人;新娘高挑窈窕,眉眼伶俐干净,颇有好莱坞明星范儿。一看就让人觉得他们的个性互补得天衣无缝。事实也正如此。谁能想到在日后的流亡岁月里,看似娇滴滴的王繁生育后营养不良,一度双目失明,却依然有本事将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清华园里的漂亮太太还有很多,如语言学家王力的夫人夏蔚霞;考古学家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还有曾担任两年校长的罗家伦,其太太是中央大学校花……
美丽优雅的太太们在宁静的宅院里过着不用亲自下厨的优裕生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但山河破碎、舆图换稿的战争岁月来了,她们别了花荫,抛了钢琴、梳妆台,布衣素服,与国家共度危难。为换取生活所需,梅校长太太烤制定胜糕,吴有训太太终夜刺绣,赵忠尧太太制作肥皂……她们以实际行动体现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精神,与坚持办学的丈夫相互支撑,在边疆简陋的生活条件下砥砺心志,直至抗战最后胜利。
前卫太太
在老清华太太中,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年纪稍长,论思想前卫,却是当仁不让的No.1。她是日本帝国大学博士生,曾任中学校长及医院院长,也曾退婚立志终身不嫁。后来她与赵元任自由恋爱,于1921年结婚。那时距五四运动爆发不过两年,人们的思想普遍还很保守,他们却不办婚礼,结婚证书上说:“签名人赵元任和杨步伟同意申明他们相对的感情和信用的性质和程度已经可以使得这感情和信用无条件地永久存在。所以他们就在本日……请最好朋友当中两个人签名作证。”
贺礼他们一概不收,除非书信、诗文或音乐等由送礼者自创的非物质的贺礼以及给中国科学社的捐款……
这真是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会做的事。
杨步伟是美食家。她到清华园后动员另外几个太太共同开了家饭馆,不计成本,只要东西好吃。没想到只为满足自己饕餮之欲的小馆子却引来大批师生,几张桌子,翻台都来不及。性格决定命运,杨女士干一样成一样。
她极爱运动,每天都去打网球。一次打球回来洗澡,发现盆里都是血,才知道自己竟小产了。其英豪阔大如此。
想来赵家是有些“阴盛阳衰”的,甚至这个家庭只有四个女儿!
林徽因自然也是大名鼎鼎的“新式太太”。抗战前她常举办小型沙龙,北平城的著名文化人都是她的座上客。同为新式太太的冰心写下小说《太太的客厅》含蓄地加以嘲讽。冰心是著名作家,在燕京大学任教。她的夫君吴文藻在清华兼职教授社会学,所以冰心也算老清华太太的一员。
陈梦家夫人赵萝蕤,才名不在夫君之下。她是中国第一个翻译巨著《荒原》者。
不少清华太太的英文程度都很高。蔡顺理夫人是留美学生,却牛刀小试,到附属小学教孩子们ABC。政治学家钱端升每说一篇英文文章,夫人就能随手写出。
贤内助太太
新式与旧式是相对的说法。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宗璞这样说:“在父母那时代,先生专心做学问,太太操劳家务,使无后顾之忧,是常见的。”
冯太太任载坤民国初年毕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但她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在昆明时冯友兰患斑疹伤寒,冯太太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在清华园,确实有一些教授太太是比较旧式的妇女,有的还是裹足又放的。但她们在所处的环境里好学而不保守,知书识礼,待人亲切热情。农学家虞振镛的女儿虞佩曹回忆母亲“是并不漂亮的旧式女子,父亲对她诚笃忠实与信赖,并帮助她进步提高。他们终生至亲至爱,我们从未见过他们争吵。许多小朋友羡慕我们的和睦家庭,我想这也是清华的传统”。
数学家熊庆来最爱陶渊明。他喜欢菊花。“菊缘”是熊夫人的名字。他们同年同月生。庆生头天晚上,熊夫人亲自和面擀面条,面粉里不掺水,全用鸡蛋,擀得极薄,切得极匀,放在湿布下,留待第二天用。鸡选上等的,炖出做汤。一家人就在温暖快活的气氛中围桌享用这鸡丝寿面。
学生都记得在熊家吃的蚕豆饭,里面放了云南的火腿丁,香极了。
熊庆来的同事杨武之,年轻时风度翩翩十分英俊。杨太太目不识丁,两人是指腹为婚。长子杨振宁生下百日,杨武之就去了美国,六年后方学成归来。他没有抛妻弃子找女学生,说绝不会对不起太太。杨太太对他的回报是深厚的。在她勤劳刻苦的操持下家庭和睦,子女有成。在昆明时,杨武之生伤寒,传染性很强,杨太太伺候完病人用烧酒洗手,皮都被烫破了。杨振宁的同龄人唐绍明记得,一次放露天电影,是美国片子,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杨振宁自告奋勇同声传译。说到某个科学现象时,坐在前排的杨太太回头说,这个我怎么不知道?可见杨太太有很强的求知欲。
笔者曾说过,清华园大大小小的住宅区共同见证着中国20世纪的教育史、科学史和文化史。老清华的太太们,也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急剧变迁渐行渐远的阶层。
(本文作者为《清华往事》一书作者)
转自《华夏时报》201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