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游美学务处会办兼清华学堂监督范源濂
○孟凡茂
在清华大学网站上贴有《清华大学历届校长》一表,表中从1911年清华学堂开办起,所列学堂监督第一位是周自齐,第二位是唐国安,没有另一位学堂监督范源濂,却有未任学堂监督的周自齐。如此为之,或许是因为此前所出版的清华历史著作大都认为周自齐是正监督,范源濂是副监督。《清华大学史稿》的叙述是:“学堂设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校长)三人,由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分别兼任。” 在台湾学者苏云峰的《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一书中,正文对范源濂也几未着墨,只在一张表中说:范源濂 “游美肄业馆监督,制定清华学堂章程。”可以说,迄今为止,对于范源濂参与主持选拔留美学生考试和创办清华学堂的贡献尚未给以足够的肯定。由于在清华学堂创办前后,直接管辖学堂的游美学务处由外学两部共同组成,且以外务部为主。正因如此,才使学部委派的学务处会办兼学堂监督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不为人们提起。在迎来百年校庆之际,缅怀清华创始人之一、学堂监督范源濂对清华的贡献,可以说,于情,情不可却;于理,理所应当。
一、清末学部对美国退还庚款的关注
1907年6月15日清政府出使美国大臣梁诚接到美国国务卿的照会。照会称:“这笔赔款(庚子赔款)中分配给美国的份额为24440778.81美元,从赔款一开始本政府就有此意向,即在适当的时候,……,志愿解除中国的法律义务,使其不必承担超出美国及其公民实际所需赔款部分的支付。……为了实行这项修正,总统将在下一轮国会会议中要求授权修改与中国签订的有关赔款额的协议,将规定的赔款中超过总数11655492.69美元及其按规定利率计算的利息之外的全部中国付款,义务地予以豁免和取消。”在此之前,1905年4月,退还庚款谈判的初期,梁诚曾致信外务部,建议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用于开办学校和派学生留学美国。“似宜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遣派游学之用,在美廷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纵有少数议绅或生异议,而词旨光大,必受全国欢迎。……在我国以已出之资财,造无穷之才俊,利益损益已适相反”。美国政府的照会已明确表明将把部分庚款退还中国,对于主管全国教育的学部,经费拮据,自然密切关注此事。当时京师大学堂正准备筹办分科大学,闻之退款将用于开办学校,学部于1907年11月19日具奏分科大学经费请饬指拨美国减收赔款一折。之后,度支部咨外务部“美国减少赔款一节,应于何年月日起减收,每次减收数目若干,另行列表以便临时拨给。”12月初外务部的奏折称,“此次减收赔款,虽经美外部奉美总统谕允,仍须俟国会开时众议允准,方能将如何减收之处会同商定。此时未便于该国国会未经议定之案将款预行指拨。所有学部请拨此款之处谨拟从缓议奏。”因当时美国政府的退款决定还未得到美国议会批准,具体方法未定,12月11日经外务部管部大臣庆亲王面奏,此事缓议。
应该说对于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在中美商定的退款具体实施办法出台之前,各方对退款的数额和方式多为主观猜测。1905年4月梁诚给外务部写信,估计美国超索在2200万美元,并主张用退还庚款兴办教育及派学生留学美国。而北洋大臣袁世凯则主张用退款办路矿等实业,再以实业的盈利办教育。1906年年初美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外务部官员透露退款约2000万美元,柔克义也主张把退款用于教育。1906年3月,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拜见罗斯福总统,呼吁退还庚款办学,认为:“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在一起”,但未谈到以何种方式退还庚款和退款数目。约在1907年年初,南京东吴大学校长孙乐文博士(D. L. Anderson)投书《纽约时报》,建议用美国政府退还的庚款在中国广建学校,用1000万美元在南京办一所国家级大学(great university),即研究生院;用其余的1000万美元在每个省会城市办一所学院(college),来为南京的大学校提供生源。
1908年10月清政府向美国驻华使馆提交了一份《遣送美国留学生的章程草案》,制定了留学生选派和设立预备学校的计划。1908年12月9日 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就退款的使用问题再次照会外务部,要求清政府“应声叙减收之款,系与派生留学一事紧接牵连”,并说只有这样,美政府方可抵抗别国强逼中国将此减还之款改作他用。12月28日美国总统签署关于退款的实施法令,赔款退还从赔款退还从1909年1月1日开始,到1940年结束,每年退还48万至138万美元不等。退款用于帮助中国发展教育事业,资助学生赴美留学。
二、学部对组织游美学务处的意见和人事安排
1909年7月10日外务部和学部会同上奏折《收还庚子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事》中说:“拟在京师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派员管理,综司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一切事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选取学生入馆试验,则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和学部共管,开办之初,在人选及组织构成上,外务部与学部之间存在不同意见。在学务处人员组成交换意见过程中,8月8日学部管部大臣张之洞复信外务部,信中表示:“游美学务处派周参议为总办,由两部会同札派各节,办法均极允当。惟事关两部,似以各派总办一人察承两衙门堂官会同办理此事,较为灵捷。前在枢廷已与那中堂商妥,贵部派周参议,敝衙门派杨郎中熊祥。现拟仍照前议,派总办二员,即如尊议,由两部会同札派,仍请贵部主稿,以便早日派定,及时开办。”后来两部协商后,各派会办一人,1909年8月24日外务部收到学部的公函称,“游美学务处会办一差,本部业经派定范员外郎源濂充当,用特函达贵部即希察照”。虽然有公函派定,但报界直到8月28号仍有学部派戴展诚负责游美学务处事务的报道。9月初《大公报》消息称:将由学部戴展诚带送赴美并任留美学务处监督驻美办理一切事务。杨熊祥和戴展诚分别是学部的郎中和丞参,级别均高于范源濂,之所以派员外郎范源濂出任会办,其原因应是周自齐已进入学部,任丞参上行走有关;周身兼两部,出任学务处总办,学部就不应再派与周自齐平级的官员出任会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于1909年8月下旬就任学务处会办,此任命直达1910年3月才报告朝廷,并得到批准。
三、范源濂在筹建游美肄业馆和主持清华学堂时期的贡献
关于范源濂任学堂监督,已在《兼职总办,未任监督》一文中论证,此不细说。1909年9月留美考试结束后,就要落实7月10日奏折的办学计划,外务部着手游美肄业馆的选址。外务会办大臣那桐派员北京各处寻找合适场地,起初选上了小汤山温泉行宫,并拟把修铁路支线以便利交通。或许是因为此处离京城太远,最终选择了清华园。清华园自义和团运动后归内务府管理,多年闲置,几成废园。9月28日朝廷批准了外务部的奏折,把清华园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因此时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已经请假离京回山东省亲,会办唐国安护送学生赴美,10月25日学务处会办范源濂与外务部郎中长福等人从内务府接管了清华园。在周自齐和唐国安离京期间,学务处的工作就由范源濂主持。
从1909年年底起开始建设游美肄业馆,原计划到1910年秋季交付使用,肄业馆开学。所以,1910年3月游美学务处向学部和外务部上呈文,安排游美肄业馆招生事宜。呈文称除照上年招考第一格考生外,本年招考第二格学生。为使各省在京子弟也能应考,拟采用变通办法。“一面在京招考,一面由提学使考选送京复试。”另外,肄业馆学额扩充至400名。“本年考取诸生拟一律先令入馆,视其学力高下编归高等、初等两科,分班教授。入馆三个月后,举行甄别,除择取学行尤为优美者遣派游学外,其有实难造就者,则令退学,考试及格者,仍行留馆,以宏作育。”
在呈文所附《考选留美学生及各省提学使考送留美学生办法》中规定,第二格学生300名。各省按所缴庚款数额确定考生名额共184名,余116名作为在京招考的名额。并为各省提学使制定考选留美学生办法。如果照这个计划,游美肄业馆的教学计划在1910年春季就拟定了,现在没有查到关于肄业馆教学计划、人员配置的相关资料。有文章说,范源濂出任游美肄业馆监督,不知所据。1910年6月游美学务处决定把秋季开学的计划推迟1911年春季。1910年7月还是按上年的方式举行了留美选拔考试。与上年不同的是,初试录取人数达272人,从中录取70人当年留美,又录取143人为备取生,作为游美肄业馆的第一格学生,并计划在肄业馆培训半年或一年后留美。范源濂一定参与主持了此次考试。
1910年8月以后,总办周自齐陪同载洵出访美国,会办唐国安陪同梁敦彦出访欧美,学务提调胡敦复护送学生赴美。在此后的2-3个月,只有范源濂负责游美学务处的日常工作和肄业馆的开学准备工作。大约在1910年12月,周自齐和胡敦复相继回国,周、范、胡三人开始了肄业馆招生的具体安排。首先在1910年12月16日《大公报》等报刊登招生启示,称1911年春天肄业馆招生,并在北京公开招考第二格学生。12月21日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和学部呈文,游美学务处呈外务部、学部,提出:将游美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该馆“学额推广至500名”;“该馆高等、初等两科各设四年级”(学制共八年);“高等科分科教授,参照美国大学课程办理”申请把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1911年2月公布了制定了《清华学堂章程》。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 学程“设高等中等两科”,“两科八年通修功课以学分计”;高等科“以美国大学及专门学堂为标准”,“中等科为高等科之预备 ” 学堂学科分10类:哲学教育、本国文学、世界文学、美术音乐、史学政治、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动植生理、地文地质、体育手工;并规定:“本学堂监督,以游美学务处会办兼任,总理全堂一切事宜”。
同时1911年2月和3月举行了第二格学生的招生考试和包括各省咨送学生在内的第二格学生复试,以及第一格学生的分班测试。清华学堂于3月末暂行开学。开学时,唐国安出访未归,范源濂任清华学堂监督,胡敦复任教务长。
因当时清华学堂采用选课制,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学堂为了实现学生自治,按宿舍选举室长。5月2日清华学堂发布告示:“学生应公举室长,砥砺自治,履行堂章,现开学已及一月,亟应举行,以符友朋切磋之义,……此后诸生务宜相互勉励,各室长尤宜随时规劝,发奋求学,遵守规则,以副自治之精神,实所深望。” 这应是学堂监督范源濂采用的民主方法管理学生的举措。
5月中旬教务长胡敦复因办学目标和教学安排上与美籍教员发生矛盾,辞职离开清华,监督范源濂兼代教务长。此后不久,因总办周自齐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陪载振访英,学务处和学堂只有范源濂一人负责,加之第三次留美考试和暑期招生工作在即,学务处事务繁多,外务部派颜惠庆任代理总办主持学务处事务。6月下旬进行中等科的期末考试,优胜劣汰,考试合格的学生留堂继续学习;不合格者予以退学。7月上旬进行高等科的期末考试,也是第三次留美学生选拔考试。考试选定63名学生赴美留学。另有49名高等科学生留堂继续学习。8月4日~12日清华学堂举行插班生招生考试,由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与学堂监督范源濂、唐国安一同主持。本次招生有500人报名,录取100名,高等科71名,中等科29名。8月15日清华学堂开学后,张伯苓就任清华学堂教务长。 9月向两部呈送了修订后的《清华学堂章程》,清华学堂更改学制,中等科5年,高等科3年,采用年级制。
在1911年夏季召开的中央教育会上,时任学部总务司司长范源濂阐述军国民教育思想。之后,范源濂计划在清华学堂实行,要求学生除体操课外每日下午在操场锻炼一小时。
由于有关范源濂在游美学务处时期的文字记载有限,只能依据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归纳他在此一时期的贡献:1)参与主持前三次留美学生的选拔考试,2)参与接收清华园、规划校园及确定学校规模和学制,3)参与制定各省咨送第二格学生方法及在京公开招生考试方法,4)参与制定《清华学堂章程》,确定学堂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方针,5)主持清华学堂开学前后的校务和教务工作。
四、范源濂对清华学校的关心
1912年4月范源濂出任教育部次长,7月总长蔡元培辞职,范源濂接任总长。大概就在这一时期,教育部不再继续执行清末学部对清华的方针,而是把清华交外交部单独管辖。1918年年初北京政府任命范源濂任清华学校校长,后因美国驻华公使有异议而未能就职。1923年末清华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特聘周诒春、胡适、范源濂等人为顾问。范源濂接受聘任,为清华大学的创办出谋划策。
1924年2月,范源濂到清华学校讲演,题为:“学识与气力”。他说,目下中国所最需要的,是“志气”和“力量”,告诫清华的学生到美国留学,除增进学识之外,更要学美国各界大人物的“气力”。要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的发达,责任完全在我们去干”。他希望清华的学生“不可永做一个国耻的纪念碑,要能做雪国耻的人!”
五、关于一则故事
清末选送留美学生,外务部和学部对选派学生的资历、年龄问题等方面持不同意见。外务部尚书梁敦彦主张招收15岁以下幼年生赴美留学,这样才能使其英语达到专精、成熟的程度。学部则认为幼年生“国学既乏根基,出洋实为耗费”,主张招收30岁以上的中年人出国。最后两部各有让步,招考16-20虚岁的学生赴美留学。由于外、学两部存在诸多分歧意见,范源濂于1920年代曾回忆说,在两部评阅考生试卷时,“有一次外务部英文第一之人,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取第一之人,在外务部也一分未得。谁去谁留,亦竟至争不相下。”这个故事被不少介绍清华早期校史的文章选用,但是经不起推敲。因为,1909年和1910年的两次直接留美生的选拔考试由游美学务处具体负责,并不是外务部和学部分别举行。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考国文和英文,初试成绩合格才能继续参加以后各场考试。或许有这样的偏科考生,中文程度很好,英文却很差,反之亦然。但英文不好的考生即便进入复试,也不可能考取,因为复试考代数、平面几何、三角、物理、化学、法文、德文、英美历史等十余科,大多要用英文答题。如果初试时英文一分未得还怎能进行后面几场考试呢?如果中文程度差,英文程度高,倘若理科成绩优异,到国外学习或可造就。另外,1910年留美考试的国文试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英文试题是《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论》,要想通过考试,不仅中英文的作文水平都要达到一定水平,对历史事件和时事也应有明晰的认识。或许是因为范源濂主持的考试过多,十多年后回忆清末的逸事,难免张冠李戴。关于“两个第一”的故事料想不会发生在这样的直接留美考试中。
范源濂小传
范源濂(1876-1927),字静生,湖南湘阴人。1886年中秀才,1897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梁启超的门生。1899年考入南洋公学,后接梁启超函召,东渡日本,入东京大同学校就读。1901年在日本法政大学附设法政速成科任翻译。1906年回国后任学部候补主事,1908年升为员外郎。1909年创办“殖边学堂”,招生百余,教以蒙藏语言和垦殖知识。1909年7月,外务部与学部联合成立游美学务处,筹建游美肄业馆,8月24日学部派范源濂充任学务处会办。此职务于1910年3月获得朝廷正式任命。1910年范源濂兼任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筹建委员。1911年3月,改名清华学堂的游美肄业馆开学,范源濂充任学堂监督。5月兼任学堂教务长。1911年范源濂在学部任总务司司长,8月中央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范源濂在会议上发言阐述其军国民教育思想。1911年11月学堂停课后,范源濂回学部。南北议和期间范源濂曾被派定招待南京迎袁专使,后又随唐绍仪赴南京讨论建立南北统一政府。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4月8日范源濂任教育部次长,7月26日继蔡任教育总长。1913年1月辞教育总长,4月上海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1916年7月再任教育总长,1917年12月辞职。1918年年初北京政府任命范源濂任清华学校校长,后因美国驻华公使有异议反对而未能就职。1920年8月第三次任教育总长,1922年辞职。1924年1月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9月辞职。1924年9月任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旋被推为干事长。1927年12月23日因病逝世,年仅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