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
一、问题的提出
《清华大学九十年》关于设立同方部的记载:
“ 1925年3月30日 德育指导部经营之同方部(在原礼堂)举行开幕礼,师生百余人参加,校长曹云祥演说,略述同方之意义。”
清华校友网《清华风物》栏目里关于同方部的介绍:
“位于大礼堂东南方(清华学堂以北)的同方部,是校园内首期建筑物之一,初建时作礼堂用,还曾长期作每年(农历)8月27日祭祀孔子的地方。1920年大礼堂建成。1923年秋,学校成立“德育指导部”,此处便改称“同方部”(英文名Social Center),作为课外训育活动的场所。
“‘同方’二字源于《礼记•礼行》中‘儒有合志同方’句,‘方’作‘道义’解,‘同方部’可解释成为‘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改办大学以后,同方部即作为小礼堂使用,经常开展一些较小规模的讲演、聚会和社团活动。1936年10月鲁迅逝世时,校内师生曾在这里举行过追悼会,闻一多、朱自清出席并都发表了演说。”
上述文字对“同方”一词的寻源和解释让我们了解到使用这个名字深远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对同方部位置和功用的介绍与历史文献记载是否一致?同方部最初设立于何处?其功用又有何变更?
二、学校最初的提议和运作
据《清华周刊》,1923年秋,清华学校成立了德育指导部;至1923年12月,德育指导部的一般集会活动固定在旧手工教室举行。1924年冬,德育指导部新任主任全绍文先生提议设立“social centure”,以联络师生感情。1925年年初学校着手把旧手工教室改造为师生俱乐消遣的场所。1925年3月27日《清华周刊》校闻称:德育指导部前改旧手工教室为师生联欢及课余消遣之所,布置已久,闻日前已竣工。内设有中西棋奕及各种书报小说之类,均取有益身心者。有谈话室2间,大者可容30人,小者可容10余人。但此时这个“social centure”还没有合适的中文名称,虽有同方部、师生俱乐部、游艺部、消遣所等提议,但一时还定不下来。最后如何定名为同方部,也未见报道。4月3日《清华周刊》信息:3月30日德育指导部经营之同方部(旧手工教室)举行开幕礼,师生百余人参加,校长曹云祥演说,略述同方之意义,并谓师生间感情之增进,必由大家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之机会尤在乎课余之谈话也。西文教员代表演说讲述师生相互谅解之需要,国文教员戴梦松演说更引三千年前孔子之学校证明师生谅解之重要。
1925年6月《清华周刊》增刊对同方部有详细的介绍,摘录如下:
同方部是教职员学生交际游戏和学生课外作业的中心。它占的是从前的童子军司令部(即旧手工教室),里面分为六间,由东边起,第一间便是第一谈话室,这里边的桌子椅子都是西式的,可容30余人。第二第三两间是连成一个大间的。墙上钉着同方部的几条简单的规则。东西两头挂着周自齐唐国安两位先生的相片。屋子的中间有一个看报的桌子,有一个读书的桌子。看报的桌子上固定着几份《晨报》、《益世报》、《东方时报》等,读书桌的旁边有两个书架,装满了青年修养录一类的书。再过去便是第二谈话室。向北一转,便是游艺部,游艺部也是两间。第一间内有围棋、象棋、手弹棋等,第二间内有乒乓、跳棋、军棋、七巧板等。
负责同方部的张永平先生写了《同方部的生活》一文,称同方部的生活是家庭式的生活,是同学兄弟友谊的生活,是师生友谊的生活。张永平先生还希望同方部要进一步扩大,增加游艺项目。
三、同方部的最初位置和迁址
《清华周刊》的上述记载表明,同方部于1925年3月30日正式设立,地点在旧手工教室。称其为旧,是因为建了新的,1923年学校在清华学堂大楼的南面建起了新手工教室,也称手工厂。1925年2月新手工教室改称工艺馆,就是今天土木工程馆的前身。新手工教室投入使用后,原手工教室就改称旧手工教室;它也曾用作童子军军部,也就有旧童子军军部之称。现在所关心的是,这个手工教室在什么地方?
1923年4月清华学校庆祝12周年,《清华周刊》出一专刊《清华的生活》,梁实秋写一篇“清华的环境”,对于手工教室和旧礼堂有下面的描写:
“这座楼(清华学堂)是三面的,这三面中间环抱着的是一片草地,草地中间有几块方圆的花圃,沿边植着几株梨树和几株槐树。草地上除了插着‘勿走草地’的木牌外,还在冲要的地方围起带刺的铁丝来。在此边一边就是手工教室、斋务处办公室、信柜室、旧礼堂,自东而西的一排,紧紧地把三面的大楼衔接起来,做成一个四方形,把草地围在中间。
“手工教室只有木工的设备,约有十几份木工的器械,锯木机等各一。介乎手工教室与斋务处之间的有戏剧社、美术社、军乐队的会所。信柜室和斋务处通着,内有几百个小信箱,箱的玻璃门上贴着学生的名号。旧礼堂是可容300余人的一间房子,讲台在西首,列着十几排的黄色椅子,墙上悬着几幅图片。”
依据1913年清华学堂大楼区平面图:
并结合梁实秋的描写,我们可知:清华学堂大楼(图中1)北面并排的三幢建筑,西边一幢是清华的第一个礼堂(图中2),1921年大礼堂建成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旧礼堂称之。中间部分是斋务处和几个学生会社的会所(图中3),东边一幢为手工教室(图中4,该建筑在1913年前后为校图书室,大约在图书馆建成后,才改作手工教室)。学堂大楼西部、旧礼堂、斋务处等部门所用的房子和手工教室为1909-1911年建成的第一批校园建筑。另外,梁实秋所描述的清华学堂大楼为三面的(见下图,1917年平面图)。其中学堂大楼东部于1916年9月完成,才形成了四方形的院落。
现在要问,设立于旧手工教室的同方部何时迁到旧礼堂?据《清华周刊》消息,1927年10月21日新大一级会借同方部礼堂开成立大会。这个同方部礼堂应该是旧礼堂,因为新大一有学生近百人,需要一个足够大的会场。这是把同方部和礼堂两名联在一起的较早记载。但笔者料想,此时学校已把旧礼堂划拨给同方部管理,但还没有把“同方部”的匾额挂在旧礼堂的门楣之上,因为在此后几年《清华周刊》的许多消息中仍称其为旧礼堂。
据《国立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刊》消息,1930年5月31日 ,学生游艺室在旧礼堂举行开幕典礼。第一游艺室在旧礼堂即同方部,作为学生谈话、阅报、接待朋友之用;另加装电灯,整修舞台,兼作小剧场,用于西乐部演出和各社团举行全体大会。第二游艺室在二院为乒乓球室,第三游艺室在三院为台球室。至此,旧礼堂已经改称同方部。
1931年秋入学的孟昭彝先生在回忆文章中说:“骑(车)过三所(甲、乙、丙所),我们就到进门(今二校门)大路旁的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也在古松环保之中。由这里看大礼堂、草坪、旧大楼(清华学堂)、同方部是最好的角落。”只有亲历过,才能有这样真切的描写。
四、同方部功用的演变
1925年3月作为师生联谊活动场所的同方部,开始设立于清华的第一批建筑中的手工教室,大致在今天原力学系振动小楼(清华教育基金会、《新清华》编辑部等机构的办公场地)及以东的位置上。1930年5月同方部迁址到旧礼堂,作为学生谈话、阅报、接待朋友之用,并兼作小剧场。1947年3月梅贻琦校长在《复原后之清华》一文中提到:“同方部现仍在,作小集会和大班教室之用。” 如今,同方部是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的所在地,成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清华校友的联络中心,也更能恰合“合志同方”之义。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九十年》
2)《清华周刊》
3)《国立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刊》
4)《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5)Dr. Richard Arthur Bolt:《北京清华学校》,1914年2月号《远东评论》(The Fareast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