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百年清华记忆】开明的人才观:不拘一格求人才

2009-12-17 |

●校史研究室 许诺

历史篇

  1928年,改制后的国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有庚款支持,办学经费较为充裕,学校广延名师,师资力量雄厚。加之学风严谨,学生选拔与教育培养严格,人才辈出,清华大学迅速成为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其中,不拘一格求人才,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之一。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图书馆阅览室

  严格选才

  在1928年以前,由于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时间不长,一般考生对清华的招生过程也不熟悉,清华对考生的吸引力尚不及其他一些老牌大学。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清华的快速发展,不仅图书资源丰富,仪器设备充实,校舍新馆林立,加上众多知名教授的云集,学风严谨、教学严格,使得清华大学声名鹊起,报考人数激增。例如1935年的应试人数为3607人,是1928年的7倍,但录取人数415人却仅为 1928年的2.4倍。因为清华的入学考试是十分严格的,而且“在清华铁面无私的监场人严重监视之下,较之投考其他大学的交头耳语或借题传抄,毕竟是不容易的”,清华录取生在应试生中的比例实际由33%降为11.5%。考试的严格和录取率的降低,加之优秀生源较多,所以选拔出的学生水平有所提高,也保证了这一时期清华大学良好的培养质量。

  国立清华大学初期,大一新生入校分系时,对于学生选择院系有严格的限制。要想进入理学院的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相应的数、理、化的入学考试成绩也必须达到较高的分数。由于当时清华的入学考试非常严格,考题难、判分严,考生平均考分比别的学校低很多,但清华仍规定各系录取考生的相应科目分数必须达到60分。据《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刊载,1928年第一次录取大一新生总平均成绩为47分以上,1929年为 40分以上,1930年为 45分以上,1931年为54分以上,1932年为 45分以上,1933年为48分以上。可见60分以上这一及格水平在当时已算是相当高的要求。个别学生入学后还必须接受甄别考试,甄别考试成绩不理想者,须重修《高中算学》、《高中物理》、《高中化学》,且这3门均无学分,尚得同时兼顾其他繁重的课业。

  1933年秋季以后,大一新生不再分系,但也要经过数、理、化等课程的甄别考试。只有成绩合格者才准许学习微积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到大学二年级分系时,也只有这3门成绩达到中等(7075分)以上者,才能入理学院相应的系学习。文学院则规定,大一国文成绩在超上中等者,方能入系。工学院对微积分和普通物理也有类似的要求。由于挑选条件严苛,导致有些系就读的学生人数很少。加之频繁、严格的考试,以及较高的淘汰率(以理学院为例,在清华改办大学初期,淘汰率最低时为1929级的36.7%,最高为1930级的69.8%),使得学生们学习时不敢怠慢,唯发愤读书不可,由此清华培育训练出了一批精英学子。

  不拘一格

  然而人才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很难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其优劣。清华虽然对选拔学生有严格的规定,但又不拘泥于一种格式,不只唯考试成绩而论。不拘一格求人才,正反映了清华敢于打破常规、破格录取优秀人才的远见卓识,同时也为人才的发展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

  1929年夏,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而他的数学成绩较低,按照学校的录取规定,数学成绩太低的学生录取有较大的困难。但是他的国文成绩和英文成绩都是特优,主管录取的老师便将他的成绩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家伦没有只注重总分,不看重考生的单科成绩,而是打破惯例,予以破格录取。这在清华被传为美谈。若没有当初的“破”,清华便少了这位立誓“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才华横溢的青年才子。清华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中外古今图书应有尽有。“学生可以到书库里去看书,左右逢源,辗转相生。”有人说:“此中乐趣,不可形容,恐怕只有饥鼠入太仓之乐仿佛似之。”上述这一段话,可以作为钱钟书在清华的一个写照。他在文学院中被誉为 “三才子”,另外两位才子分别是夏鼐(考古学家)和吴晗(历史学家),可见钱钟书还是学生时在清华即已有影响了。

  早期的大学制度中,转学、转系较为容易,只须通过相应的考试即可。同时清华也非常重视按学生的特长、兴趣进行培养。钱伟长出生在一个具有深厚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诗书家庭,叔父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然而由于家境贫困,钱伟长差点停学。后来他的父亲或叔父在哪所学校任教,他就在那里偷偷听课。钱伟长考清华大学时,国文、历史都考了100分,但是他的其他科目却是“一塌糊涂”。钱伟长选入中文系,不久爆发了 “九·一八”事变,他立志要科学救国,向学校提出想转学理工。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看到他的物理成绩太低,不允许他转系。后经钱再三申请,理学院准许他试读,并且规定第一年的大学普通物理、微积分、普通化学等三门课都要过70分才能正式入物理系。经过刻苦学习和改进学习方法,钱伟长终于如愿进入物理系,后又到加拿大求学,成为著名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

  钱伟长时常以华罗庚的故事自励。他曾自以为是清华读书最用功的一个学生,结果有一天早晨6点起床,走到一个不常去的地方,发现有一个人已经学习完在放松散步了,这人就是华罗庚!

  华罗庚少年命运十分坎坷,他的腿因幼时患伤寒症而跛,初中毕业后辍学在金坛中学当会计。1930年华罗庚在 《科学》上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杨武之教授等看到,认为他很有数学天资,值得培养,便安排他到算学系图书馆做助理员,一边工作一边旁听大学课程。他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休息时间很少,所以短期内便有文章在国外杂志发表。华罗庚曾对友人说过:“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心安。”

  1933年,在熊庆来、杨武之、郑之蕃等教授的极力推荐下,华罗庚被清华破格提为助教,教授微积分课程。在当时,助理员属于职工系统,助教则属教员系统,从职工系统调到教员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是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人呢!华罗庚用自己的卓越表现打破了清华的常规,走上了清华的讲台,同时清华也给了他一个更大的发展舞台。1936年,华罗庚经学校推荐,以访问学者身份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说“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1938年华罗庚回国后,又被破格聘为西南联大教授。

  北宋政治家包拯曾说过:“常格不破,大才难得。”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人才观,正是理性地破除那些唯成绩、唯学历、唯身份的常“格”,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大胆招揽了一批优秀才俊。如此,才使得清华人才辈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学界大放异彩。

往事篇

  求才若渴的校长罗家伦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刚刚延伸至北京,北伐战争后表面的和平并不能掩盖军阀割据的现实。罗家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任国立清华大学转型时期的校长,时年刚过而立。提名他的是大学院(后为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交付他的任务是“加速推行清华的改制,在一个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国立大学”。在矛盾交错、动荡变化的时局中,出任清华校长须有一定的胆识、魄力方能胜任。

罗家伦

  裁剪冗员 聘请一流学者

  罗家伦在就职清华校长演说中即表示,要力求清华独立发展,政策之一就是要“学术化”。“以往中国学校皆过借贷生活,缺少独立精神,此后当使清华成为中国学术策源地。第一集中本国学者,不当有丝毫派别观念。第二聘请外国专家,使与本校教员学生共同研究。第三提倡教员学生热心研究的风气……”

  罗家伦认为:“一个大学要办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教授得人。我不愿意把任何一个教授地位做人情,也绝不以我自己的好恶来定去取。我对于以前若干不学无术而借外力来干涉校政的洋教员,更觉有彻底甄别的必要……西籍教员成绩优良的,我不仅续聘,而且加薪,其不称职的,我一口气去了6个。我的理由是清华学校,既然改为清华大学,是一个彻底的改组,自然不必受以前的约束……。”罗家伦为了实现“新清华”的“学术独立”,要请西方著名的、第一流的学者来执教,要把先进的科学移植到清华园里来。罗家伦到校不久,于19281029一日内重发一年期聘书18份,是年清教授原来总共才不过55人,此举等于解聘教授37人。大幅度的裁减冗员,提升了留校教师的质量,为清华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以至公至正之心延聘名师

  同时,罗家伦不拘一格,积极延聘名师。“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外文系吴宓教授在“五四”新旧文学之争的时候,攻击新文学运动甚力,并且同罗家伦打过笔墨官司。现在罗到清华做校长,吴宓为此担心,托赵元任向罗家伦打听消息。罗家伦说:“哪有此事,我们当年争的是文言和白话,现在他教的是英国文学,这风马牛不相及。若是他真能教中国古典文学,我亦可请他教,我决不是这样偏狭的人。”此后,罗家伦不仅继续聘请吴宓任教,还提高了他的待遇。

  此外,罗家伦还很关注较年轻一辈的学者,寻找那些具有扎实的根基,又年轻有为、对学术有浓厚兴趣的人才,给他们安定的生活、良好的实验设备和充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去潜心研究、悉心教学。在自然科学方面,罗家伦校长罗致了萨本栋、萨本铁、周培源、李继侗、杨武之等一批后来很有贡献的学者;在文科方面,朱自清、俞平伯、叶公超、陈岱孙等,亦是在他任内聘到清华的。后来罗家伦还因聘请蒋廷黻当历史系主任,而得罪了他的老师朱希祖。当时历史系的朱希祖先生资格最老,他人皆认为任系主任非他莫属;罗家伦却考虑到,他虽是中国史学的专家,但是对于世界史学的潮流没有接触,担心请先生任系主任有碍历史系的发展。罗家伦听说南开的蒋廷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近代教授,亲自去天津专程请蒋廷黻来清华任教。起初蒋廷黻本不愿离开南开,并不为之所动;罗家伦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他才终于答应来清华。蒋廷黻也不负众望,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始开女禁 初招留学生

  罗家伦一到校便同意清华开始招收女生,使得男女学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这是很大的进步。同时期,清华每年还有许多公派留学的机会,他认为这种机会不必成为清华学生的专利,由清华毕业生中选派改为公开招考的方式,让其他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也享有同等的待遇。钱学森就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的清华留美公费生,到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去的。此外,罗家伦还亲自收了两名外国留学生,一个是德国公使VonBosch的儿子,一个是瑞典女生Schmid,这是清华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开始。

  罗家伦抱着建设 “学术独立新清华”的愿望,调整清华积弊;用开明的、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延请大批学术名家,可谓群星璀璨。国立清华大学此后的快速发展,便是肇始于罗家伦掌校时打下的良好基础。

转自 清华新闻网 2009年12月8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