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轩
在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下,清华大学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学校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坚持“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办学模式与定位,在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正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昂首阔步迈进。
“一二三”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结合实际对办学规律的总结、概括和提炼,是指导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原¬则。清华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教学、科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2年,清华大学第六次党代会上,明确地把学校办学理念及指导方针归纳为“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方面结合”。“一个根本”即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两个中心”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国家重点高校既是办教育的中心也是办科研的中心,“三方面结合”就是教学、科研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
九十周年校庆庆典主席台
进入新世纪,清华大学根据世界上现代大学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赋予的使命,进一步明确了“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的办学理念。
“一个根本”就是以人才培养为学校根本任务。重视人才培养是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基础,教师要以培养学生作为第一学术职责,广大教职工要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项工作。
“两个中心”就是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实质上就是研究型大学的概念。研究型大学既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基地,学校要把教育和科研紧密结合,广大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建设研究型大学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学术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项职能”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是社会进步所逐步赋予的,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不仅要教学,也要开展科研,还要以多种方式直接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有主次之分,教学始终是第一位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要把握好度,不能影响教学任务,不能以降低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要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多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国家发展重大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还要重视社会服务,尽可能为地方和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在清华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理念日益深入教职员工心中,切实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两个中心”的理念推动着教育和科研紧密结合、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学校始终同时成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三项职能”的理念体现在学校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的功能不断扩展;在确保教学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努力通过多种方式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清华大学一以贯之坚持的办学理念,既体现了清华大学对高校职能的清醒认识与自觉担当,更重要的是,清华大学始终都在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根本任务,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这是从学校实际出发,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体现着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
清华大学建校以来,一直紧紧抓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主线,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总体水平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根据学校自身已具备的基础条件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总体思路。这充分体现了清华一贯实事求是的又不断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与当时社会和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宣传一些高校管理改革的“时尚”做法有所区别,清华提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首先抓优化内部结构和“业务领域的改革”,更加符合、也更加突出了学校发展的主旋律。这是学校处理好办学规模、结构与质量关系的指导原则,当规模和质量发生矛盾时,以提高质量为主。
“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首先指着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建校早期,清华就延聘大师和优秀学者来校任教,对学生严格选拔条件、培养过程和毕业标准,使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并不断提高。解放后,学校一方面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基础课教学和实践教育,强调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很快建立了培养高质量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本科培养质量标准,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和学风建设等“四项基本建设”,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探索建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较好地反映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要求。
我校从海外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为清华本科生授课
“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同时指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办学层次,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清华大学主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积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1925年设大学部、成立研究院,1928年改建大学,17年完成了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独立大学的转变。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研究生很少;1984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研究生院以后,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在校研究生从1984年的300多人增加到2001年底的超过1万人,在又一个17年里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跨越。目前,全校全日制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保持1:1,此外还有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5000名。在保持本科教育优势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而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还指根据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前沿,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水平,以学科发展的前瞻性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校主动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建立了工程物理系,为国家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五六十年代,学校还相继新设无线电、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一批高技术学科,促进了工科优势的形成。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在继续加强工科的同时,逐步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经济、管理、法律、新闻传播、医学等学科,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发展艺术学科,并不断积极部署前沿学科和促进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保持前瞻性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取得重要的科研学术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学科平台。
“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根本在于提高办学的水平,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还要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成为教育强国的道路。
“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办学模式
清华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及其建设规律的认识,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95年,学校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与思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成为以后清华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带有指导性的办学思路。
综合性是清华大学办学类型的定位。清华在历史上曾经是综合性大学,具有综合性学科的悠久传统和文化底蕴。在五六十年代清华成为工科大学,也注重多学科的发展,发挥学科交叉综合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根据世界科学与教育发展的趋势,着眼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把恢复综合性学科布局、重建综合性大学作为努力方向。经过30年建设,截止到2008年底,清华大学现已成为具有10个学科门类、14个学院、56个系,38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1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设有62个本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优势,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宽厚扎实的学科基础。
研究型是清华大学办学层次的定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基地,要开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究,力争对人类进步做贡献。在人才培养上,研究型大学有着鲜明特征,强调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建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大幅度增长,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文化合作日益密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沿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迈出了坚实步伐。
开放式是清华大学办学方式的定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只有将自己置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才能不断进步。清华大学的开放式办学,一方面是对国内开放,面向社会,密切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承担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强知识创新、传播与科技成果转化,哺育知识型产业,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是对国际开放,面向世界,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各国高等教育之长,促进东西方文化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社会声誉和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
确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清华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建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大学,为中华民族复兴肩负起科学救国、科教兴国的使命,是一代代清华人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现阶段,这一追求集中体现在清华人努力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上。
“文革”甫一结束,清华即提出“为把清华大学举办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的目标。1980年,提出“把清华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其中,“社会主义大学”,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中国式的”,就是要和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相适应、相结合,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结合改革开放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并着眼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学校逐步明确了新时期的办学目标,1985年8月21日,在中共清华大学第七次党代会上,学校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从现在起的十年,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发展阶段。”这是第一次在学校正式的重要文件中明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学校的长远战略目标,并且把学校当前工作与这个目标联系起来。
1993年2月,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集中各方面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与专业。同年8月23日,在学校暑期党政干部会上,学校提出了有时间期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到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争取把清华大学建成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清华百年校庆重要建筑“新清华学堂”隆重奠基
提出要争取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一长远奋斗目标,激励着广大师生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发展。
1998年,江泽民同志讲话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同年,国家决定实施“985工程”,重点支持若干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标志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清华大学的自身努力,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2009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指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加快创建步伐,在今后不太长的时间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是党和人民交给清华大学的光荣任务,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来清华视察指导工作,并参加庆祝建校90周年大会。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为清华大学亲笔题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为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下,清华师生统一思想,齐心协力,不断明确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阶段性工作特征与工作。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学校2003年初进一步明确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1994~2002年第一个九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初步实现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过渡;2003~2011年第二个九年,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2~2020年第三个九年,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努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此后学校还要继续努力,到2050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争取达到或接近世界著名一流大学的水平。
学校“九五”规划提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建一流大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建设一流的学术队伍和管理队伍,改革教学科研管理,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合作层次和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振奋精神,艰苦奋斗,为创建一流大学而奋斗。“十五”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坚持教育创新,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对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为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目标:要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出突出贡献;有若干个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可比性指标进入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对学校发展的规划部署,既反映了清华大学对世界一流大学特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也体现出学校上下的坚强决心和共同意志,这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要的思想基础。
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的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由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清华大学一直把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标志,自觉把自身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转自 《清华人》 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