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研究室 冯茵
■ 历史篇
清华自1911年建校起,就一直以“发展全人格”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之目标。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清华体育,实践了“全人格”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清华近百年来形成注重体育的传统奠定了基础,也为北京乃至华北的近代体育作出了贡献。其间涌现出的体育风流人物,很多成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界的杰出人才。
清华学校时期的柔软操
20世纪初 中国开设体育课
18世纪末,德国J.C.F.古茨穆茨曾把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各类活动统称为“体操”。“体育”一词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著作《爱弥尔》中首次使用之前,“体操”一直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称谓。近代西方体育输入我国之初,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校开设体操课,首次正式确立体育在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由此真正起步。1911年清华建校后即设有体育课,始终重视体育教育和在学生中开展体育活动。20世纪20年代,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确立了以田径、球类、游戏、体操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体系。同时,学校把体育列为考核学科,考试内容为技巧、体力、体格和精神面貌等几方面。
建立现代体育训练体系体育成为必修科目
清华体育的历史始于清华建校。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在《清华学堂章程》中,“体育手工”为十类学科之一,这是在中国最早实施体育教学课程的学校之一。建校当年,美籍教师休梅克(ArthurShoemaker)博士在校方的支持下,开始着手建立现代体育训练体系,是当时“中国别的地方所没有的”(马约翰语);并成立了由各年级学生参加的体育协会,1913年周诒春校长曾亲自和休梅克、潘文炳共同任协会指导。翌年,学校成立体育部,休梅克任主任。之后各种体育代表队相继成立,当中既有以西式体育训练为主的足球队、篮球队、棒球队、田径队、网球队等,又有以开展国术之拳击为主的技击会。除了校方组织,还有早期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团体,如高级班学生薛桂轮、郑重、乔万选、张宏祥等发起武德会,以“研究中国武术,强健身体为目的”;低年级学生发起三育研究会,以“联络感情,练习口才,锻炼身体为宗旨”。
学生的日常训练有每日上午10分钟的 “呼吸运动”和午后一小时的“强迫运动”,并且中国拳术和剑术被纳入体育部的训练项目。在一小时强迫运动时间内,学校关闭宿舍、教室、图书馆,由体育监督督促学生习练各种体育技术。对于“强迫运动”学生大多不敢轻视,因为只有毕业前通过“五种运动”的达标测验,才具备了毕业留学的资格。像吴宓、梁实秋曾分别因跳远、游泳不及格,经补考通过才得以毕业出洋。学生们也由开始还不太接受被迫锻炼,渐渐到习惯主动加强锻炼身体。体育馆建成后,学校取消了“强迫运动”,让自称“懒人”的梁实秋也感到“可惜高等科就不再强迫了”。
此外,童子军和军事训练(时称“兵操”)分别为中等科和高等科学生必须参加的两种训练。其中军训教官是由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军官担任,教材则采用美国公立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通用的操典,口令是英语。20世纪20年代中期,吉鸿昌曾主持过清华的军训。
1919年体育馆建成,其建筑和设施是在当时中国高校中仅有的,甚至在美国大学中也罕见,内有国内最先进的健身房、标准的篮球场和实行水源消毒的游泳池,建国初毛主席曾多次来到这里游泳。体育馆建成之后,学校把体育课列为正式课程,8年必修,此举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马约翰语)之一。当时将体育列为全程教育内容的学校,在全国可谓凤毛麟角,如燕京大学于1934年赵占元应聘之后,才开始确立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为必修课的制度;有着优良体育传统的南开大学规定,学生“须习毕三年规定之体育课程”,才准予毕业。清华虽停止“强迫运动”,但学生毕业前仍需通过 “实效试验”方可毕业:除新的五项达标内容外,还需经过健康测试、泅水术、自卫术等考核。体育不及格者不得毕业,一直延续至今。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大学部。翌年,清华第一、二次评议会议决设立17个学系,体育军事学系是为其中之一。紧接着,校方规定的5门各学系公共必修科目体育为其中之一,且毕业以前均为必修,每学年4学分。同年底,体育军事学系改名为体育学系,系主任为马约翰。
体育是培养“完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清华体育除强身健体,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这一理念在建校初期逐渐形成并得以传承。
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清华校长、教务长大多毕业于重视体育的教会学校或私立学校,之后他们留学欧美,又将西方教育理念带回中国、带到清华。从周诒春校长至后来的曹云祥校长、梅贻琦校长,他们都有德、智、体等数育并举的共同的办学理念,在清华推行“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周诒春语),强调“体育之目标……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梅贻琦语)。
清华早期的一批中外教师对体育传统的形成也产生重大影响,他们中有来自历史悠久并以培养体育人才而著称的美国春田学院的休梅克、郝更生,有来自注重体育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潘文炳、马约翰(他后来曾两度赴春田进修)等,他们将注重“精神、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发展”的传统带到清华,还有把武术(时称“国术”)引进现代学校的先驱刘文华、李剑秋等。马约翰、郝更生等认为体育能够使身体、心理、人格共同发展完善,体育除了强身健体,还能够培养为社会服务所需的一切优秀品质,即体育有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协作意识、规范行为习惯和激发奋进精神四重内涵。
注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成为清华体育的传统,早年校内最流行的调子是体育监督的“Cheerup,boys!Fight!———Fighttothefinishandnevergivein!”(坚持到底,绝不放弃)。清华体育强调“Sportsmanship”(体育家道德):(一)承认对手方是我的敌手,不在他面前气馁也不小视他;(二)尽所能尽的力量去干;(三)绝对尊重裁判人的决定,更要求学生 “运动比赛时具有同曹互助之精神并能公正自持不求徼幸”。1930年,马约翰等倡导联合清华、北大、师大、燕京、辅仁五校成立了 “五大学体育会”,旨在提倡体育精神和注重体育道德,更将此由校内推及校外。
从清华学校时期起始的清华体育的传统一直延绵至今,对清华的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 往事篇
清华体坛珍闻轶事
1914年的足球队,左一为潘文炳,右一为休梅克
远东运动会上为国争光远东运动会由菲律宾、中国、日本三国发起,是亚洲最早的地区性综合体育运动会,也是亚运会的前身。1913年首届远东运动会也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体育交往。清华学校、汇文大学、协和书院三校选派了9名学生运动员赴菲参赛,开中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6名清华选手获得不菲的成绩。清华的潘文炳获十项全能第一、五项全能第二、跳远第三,位居个人总分第一;杨锦魁获撑杆跳高第二;黄元道获高栏第二;叶桂馥获880码第三、1英里接力第二;关颂声获0.5英里接力第二;黄纯道获1英里接力第二。1913年到1934年的前十届远东运动会上,都活跃着清华人的身影。中国田径队中的77位北京选手,34名来自清华,且赢得不少锦标,既为国家争得了光荣,也为清华赢得了声誉。
“三角运动会”上称雄北京学界
1912年 10月北京学界运动会举行,得分最多的三个学校是清华、协和、汇文。于是清华发起这三个学校举行“三角运动会”,亦称 “三角对抗赛”,每年举行一次,是北京最早的校际大赛。首届运动会项目主要是田径比赛,清华获第一,得60分,领先第二名34分。这一赛事受到当时外交部的关注,外交部承诺以银杯奖励三连冠之学校,由于前四届比赛中清华连获锦标,荣获银杯。1916年第五次运动会协和书院第一。之后通州协和与北京汇文合并,另有北京高等师范加入,与清华犹成三角之势。第六次运动会,清华再以绝对优势夺回第一,随即颁发奖品,清华得银杯一个,绣旗一面。由于清华经常以大分差遥遥领先,另两校呼吁停办 “三角运动会”。在最后一次联合运动会上,每项比赛的第一名均为清华所得,清华得129分,高师、汇文仅分获32分、10分。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为总评判员,并发奖品。后来,因三校实力悬殊使得比赛毫无悬念,“三角运动会”最终停办。
从教授到学生都钟情体育
在清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中,都有许多特别钟情于体育的人。
例如被誉为中国话剧启蒙者的王文显,他曾任清华西学部主任、西洋文学系主任,清华副校长、代校长,以及清华童子军团长。因其留学期间为英国皇家足球协会会员,他亲自担任清华学校足球代表队教练。每逢别的大学或外国的足球队来清华进行足球比赛,王文显也常被请去当裁判。另外,后来的外文系主任陈福田,也担任过垒球教练。
学生当中,更有一批“文武全才”的学生。学生的全才,一方面体现在运动员选手一专多能、精通多个比赛项目。如潘文炳,因多项比赛成绩优异,成为我国第一个亚洲体育冠军;1920年第八届华北运动会上,清华获团体三连冠,其中时昭涵夺得 100码跑、220码跑、120码高栏、跳高、跳远、五项全能、十项全能7个冠军。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在学期间学习勤奋优良和文化艺术上的多能,在以后的事业中成绩卓著,成功实践了清华体育全人格育人的教育思想。如后来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关颂韬,参加文化社、唱歌团、科学社以及足、篮、排、棒、网、田径五个体育代表队,还是级刊《TheProgress》的英文副编辑,曾参加第三届远东运动会。我国骨科先驱孟继懋,两度出征远东运动会,参加排球队、棒球队、田径队、文学互助会、唱歌团、清华军乐队,获级际戏剧比赛的优胜。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建筑学界并称“南杨北梁”的杨廷宝,曾作为学生代表主持过“技击部”的工作,获剑术比赛的冠军;而“南杨北梁”的梁思成不仅是足球爱好者、唱歌团成员,还在校运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出众的爬绳技术更为其日后考古工作带来便利。在清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妙笔生花的体育报道
清华校刊上的体育报道也充分展现了早期的校园体育文化,文采飞扬,完美再现比赛的精彩、刺激,读来如身临比赛现场:运球时“万军走马,翩翩出没运球如弄丸”;投篮时“列阵挽戈,马践胭脂,明珠宝刀,一时毕耀”;胜利后“同学的欢声,掀动了大地”。
转自 清华新闻网 2009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