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昌(1945)
今天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党青年运动著名领导人、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同志九十周年诞辰。现在我们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而努力。清华大学从1953年起在蒋南翔校长的倡议下被中央确定为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的高校,在全国教育战线上起着重大带头作用。今天更明确地要为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在这种时候,纪念老校长有着特别深刻的意义。
清华大学曾是科学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吸收先进文化科学的一个窗口,但是历史证明只有学校的领导权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才能有分析地吸收有益的文化科学并以之服务于中国人民。蒋南翔同志从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起,作为青年运动领导人,通过地下党和学生运动对清华带来革命影响,为此他参与了长期的斗争。
1949年建国以后,蒋南翔同志作为团中央负责人,鉴于清华在文教界的重要性,对清华给予特殊的关心,对学校党团工作提出一些重要的意见。如开展新民主主义学习,指出1950年初学生思想改造中要防止一些不妥当的口号,后来在学校三反运动中又指出不能以反贪污作为重点代替思想改造,这些对清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大学在思想政治上作准备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接着在1952年底,他成为清华全面的领导者,从此他全身心地献身党的教育事业,他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即使在文革期间,他被停职检查。他成为抵制林彪、“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破坏的代表。“文革”开始工作组进校时,他坚信清华的工作,曾说:“健康的体格,不怕体格检查”。为了教育的正确方向,他铁骨铮铮地实践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旗帜鲜明地批判迟群等人的“教育革命”谬论,宁可遭受孤立围攻,而不屑于违心地检讨一句路线错误。“文革”结束以后,他理应恢复职务,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仍服从组织分配,去了天津。但对教育工作和清华仍有出自内心的关爱,曾向刘达同志提出若干重大建议。如提议撤走联络组,依靠清华的干部办清华;改变华国锋同志已批准将绵阳分校东迁改为电子对抗学院的决定,建议向邓小平同志报告,改为迁回本校,等等。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南翔同志对办好清华是早就从全国建设大局出发,有战略上的远见。1953年,当时党的干部面对政治运动减少,大规模建设开始的形势,思想上一时不适应,他在谈话中把政治思想工作比作为“小政治”,而办好学校,培养又红又专超越资本主义的人才,才是“大政治”,小政治要服从大政治。他当然要求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但这说明他把办好学校当作了战略性政治任务。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不能自己培养出高层次人才是不可能独立自主的。
蒋南翔长校近14年。他在“文革”后曾对这段历史作过清理,检讨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难以避免的“左”的失误。在高校中,由于他坚持实事求是,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客观地说,清华在他的主持下,尽可能地抵制了一些“左”的干扰。如他创造性地提出争取团结百分之百的教师,批评了对不注意团结有历史问题的同志是“洁癖”。钱伟长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原是中央的决定,是他先向刘达同志建议予以改正的。
一个学校教育思想的正确、深刻与否,要受其毕业生在社会实践的检验。清华大学从建国初期到70届毕业生经历了各种实践的考验,已有30到5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证明了清华已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包括一批院士、副省部级以上的党政干部和各条战线的骨干,在全国人民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赢得很高的声誉。学校要成为教育科研两个中心。1965年科委统计的成果中,清华也是领先的。就教育上影响而言,高教60条是他主持起草,被小平同志选定作为修改稿的基础,其中也反映了他长校以来办学的经验。中小学条例也是他修改定稿报中央批准的。这些条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初步形成作了贡献。蒋南翔有一系列首创的教育名言用于教育工作,传播于校内外,都是以培养学生又红又专为核心,从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教育和女生教育等方面反映他的教育思想。他抓教育,提出以“三阶段、两点论”为方法论,把优良传统集中起来,又永不自满,不断创新。他以学生为师,经常向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征询对办学的意见,使学校工作不断有所改进。
这段时间里,清华实际上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试验田,这个试验是成功的,集中表现在毕业生有较高的全面素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国外有人称为“清华现象”,要加以研究,今天我们纪念蒋校长的九十诞辰,确实需要研究清华这段历史中的规律性,并努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予以坚持发展,把老校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例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是马克思关于教育的一个基本观点。毛主席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基本内容。邓小平同志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蒋南翔教育思想是围绕这个根本途径,并以它为核心的。1958年清华大学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生产劳动可分为专业性劳动和非专业性劳动,即使对理工科讲劳动也不宜过多,并要以专业性劳动为主,在实践中群众创造了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内容的“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在这些环节的带动下,促进了思想政治与业务教学、理论与科研、生产实践结合、向专家学习与向群众学习相结合,优化了培养过程。从而促进了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也使教师队伍得到成长。
现代教育涉及的范围领域愈来愈宽广,教劳结合的内容也要有新的拓展。大学专业内容有直接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有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服务的,也有为上层建筑服务的,不可能也不宜要求都作到都与物质生产劳动相结合。过去强调教劳结合,有时从思想教育的角度重视比较多,对业务能力的提高注意比较少,这样对工农业以外的专业的学生,就难以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质量也就受到影响。所以对高教等领域来说,不宜只限于与物质生产劳动结合,可以表述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工程)相结合。如建国初期,学生在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实现民主改革的革命运动,使大家思想得到了革命化的转变,许多同志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奠定了又红又专的基础,成长为治国兴业的人才。这种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实践归根结底也是要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劳结合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说对教劳结合的理解要有一种拓展。这样的理解,使教劳结合的范围更广泛,理论与实际结合更密切,学生的个性更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教育阶段在结合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人要接受终身教育,大学毕业不等于人的完全成熟,就业以后,甚至终身教育中都有这个结合问题,但从青年时期最为重要。从学习到就业,是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从理论到实践关键的一步,要在这个阶段打好终身全面发展的基础。
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使我们办学的环境有很大变化。如过去是按计划招生,国家给学生发助学金,现在是学生自己交学费;过去是毕业生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是双向选择,包括可以自费出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蒋校长主持工作时过去行之有效的,把教劳结合这条培养人的根本途径贯彻好,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最近有新的苗头值得重视,学校出现了定向生制度,学生中也出现自愿到祖国需要、艰苦的地方去的先进人物。这可能蕴藏着在新形势下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群众、走向实际的新事物,如能丰富发展起来,将使我们走向新的辉煌。
为了创办一流大学,在留学工作上也要根据对教劳结合的新理解加以改进,留学是为了回国建设,要选拔高度爱国、素质优异、勇于攀登的人,到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地方(包括现在国内已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方),向最有水平的人去学习,学习国家建设最需要的科学技术,学成以后,努力参加跨越世界先进水平的实践。
蒋南翔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贯彻教劳结合是个重大方针问题,因此在纪念他诞辰90周年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回顾他在这方面的可贵经验,探索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完善这一培养人的根本途径,以培养出比现在全面素质更高的红专人才,既是对老校长的告慰,也是学校发展中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200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