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难忘的六十年代大学生活

2009-06-17 |

蒋洪德*1965动力)

1959年秋天,我从湖南长沙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清华园,开始了六年的大学生活。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校园里严谨勤奋的学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至今都是我美好的回忆。

196412月,燃5在南京汽轮机厂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与老师赵士杭(前排右1)、何光新(后排左2)合影。前排左2为本文作者。

蒋洪德校友(右1429返校参加燃气轮专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与校友、老师合影。

第一次听吴仲华教授讲课

燃气轮机专业是当时动力机械系四个专业之一,入学后不久我被分配到这个专业。我们都知道著名科学家吴仲华教授是这个专业的创始人,他还给本专业高班同学讲过课,但从我们这一届起,没有安排吴先生给我们讲课,我们都觉得有点遗憾。

大约是1962年仲夏的一天,先生要专门讲一次工程热力学课,系教务科通知欢迎我们学生参加,地点在系馆200号教室(系馆二楼面对楼梯现在的办公室)。那天整个教室座无虚席,前排大多是教研组和系里的老师们,我们学生坐在后排,还有一些人只得站着。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大学期间唯一一次听吴仲华先生亲自讲课。先生讲课的主题是阐明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静止运动坐标系中内能、熵、粘性力及其做功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式,指出并纠正了当时一些热力学与气动力学教科书中概念混淆不清、推导不严格甚至错误的地方,如粘性流体运动时所谓“摩擦生热”等。当时我们已经学过工程热力学,所以先生的报告还听得懂,同时也对先生略带一点苏州口音的讲话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我考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当研究生,当时吴先生任力学所副所长。入学之后作为教材我认真阅读了吴先生1965年发表的题为《静止与运动坐标下的气动热力学基本方程——粘性力的作用与粘性项的物理意义》一文,立刻回想起这是吴先生1962年这次讲课的主要内容。在力学研究所和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历年研究生入学的工程热力学试题中,总会有几道这方面的概念题,这几乎成了一个传统。

第一次参与燃气轮机设计

在六年的学习中穿插了三次生产实习,每次实习都很有收获并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第一次在校内机械加工厂实习,是我第一次接触车床等机加工设备; 第二次是在上海汽轮机厂实习,第一次见到了燃气轮机和汽轮机; 第三次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是长达半年的毕业设计,则是真刀真枪参加产品设计。

1964年冬天,我们班十多个同学在赵士杭、何光新两位老师带领下到了南京汽轮机厂,到燃机科参加1500千瓦燃气轮机的设计工作。当时国内几家汽轮机厂都在借鉴苏联技术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制造燃气轮机。这台1500千瓦燃气轮机由南京汽轮机厂设计并已经造出了产品,我们参与的是改型设计,在工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每个同学都要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并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由于是真刀实枪参加燃气轮机产品设计,所有同学心情都十分激动,个个工作认真。

我的任务是设计燃气轮机进气缸不锈钢制成的内衬(由于进气缸铸钢材料不能长期承受燃烧室出口约600的高温,必须在缸内加耐高温的不锈钢衬套,并在衬套和缸体之间填充绝热材料)。我的指导教师是我们专业1960届毕业的学长、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的陈锦棠工程师,他一直在南汽参加这台燃机的设计,我们在一起工作很愉快。我在几个月内完成了衬套设计并给出了全部图纸,并通过了他的审核。

几年前有一次我到四川乐山市五通桥电厂开会,主人告诉我这里有一台六十年代国产的燃气轮机,我到现场一看,就是我当年参加过设计、由南京汽轮机厂生产的1500千瓦燃气轮机!近四十年前在南汽厂参加毕业设计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燃气轮机制造业奋发图强、自主研发的精神非常可贵,我们教研组自成立以来就有与产业界相结合的好传统,当年的老师们参加了全国几乎所有燃气轮机产品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六七十年代我国燃气轮机与当时的国际水平相差并不很大,如果坚持下来,那么今天我国的燃气轮机产业又是另一番情景了。

第一次开摩托车和乘飞机

大学期间有两次课外活动使我终身难忘:开摩托车和乘飞机。当时学校很重视军训和课外活动,并尽量结合专业特点安排活动内容,因为燃气轮机是发动机而且与航空发动机有关,所以我们班的课外活动有两次与众不同的特殊安排:学开摩托车和到空军部队参加飞机地勤训练。

大约在1960年秋天,我和班上十多个同学每天下午下了课后就到大操场上学习开军用三轮摩托车,我们非常高兴,学得也很快,记得最后一次训练是教练坐在拖斗中,我开车绕大操场的四百米跑道威风地开了好几圈!更加令人兴奋的是我们班十多个同学在暑期被安排到西苑机场进行空军地勤训练。我们住在部队营房里,任务是维护安-24型飞机,这是一种活塞式内燃机驱动的双翼低速民用飞机。我们每天与空军教官一起对飞机进行保养,还进行了不少军事科目的训练。这是我们生平第一次接触飞机,那种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于用语言表达。军训快结束时,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急切而又不敢轻易开口的愿望:能不能让我们坐一次飞机呢?部队首长好像猜透了我们这批年轻大学生的心愿,在结束军训的前一天我们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坐一次飞机!大家立刻欢呼雀跃起来,高兴得一夜也没有睡好觉。要知道在60年代乘飞机是一件多么神秘和令人向往的事啊!

第二天上午,晴空万里,西苑机场跑道上,一架苏制伊尔-34运输机静静地停在起跑线上。在空军教官的引导下,我们十几个同学迫不及待地登上飞机,等待着幸福时刻的到来。不一会,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飞机很快升上天空,并在颐和园上空盘旋。我将脸紧贴在弦窗上,看昆明湖、佛香阁在自己的脚下一掠而过,看着地面上如蚂蚁大小的树木、汽车和房屋,想到所学专业竟能关联人类如此之创举,激动的心简直要从胸膛跳出来!

在盘旋了约二十多分钟后飞机徐徐下降,更加令人兴奋的是飞行员做了一个特殊动作,飞机轮胎在跑道上稍一接触又再次飞上蓝天,原来这是空军首长特意的安排,让我们多一次着陆起飞的体会。三十分钟过去了,飞机再次徐徐降落后,大家在飞机前留下了一张宝贵的照片,结束了这次终身难忘的第一次飞行。从此我对航空很有兴趣,尽管我后来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民用叶轮机械领域,但我对飞机特别是航空发动机的进展都非常关注。

(选自《燃气轮机专业成立50周年》)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