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恕(1933)
清华大学地学系设气象组始于1930年。袁复礼、冯景兰,曾先后任地学系主任,在气象组担任专任讲师的有黄厦千、刘衍淮(兼职)、涂长望和李宪之,在地学系任助理员在气象台负责气象观测的有刘粹中、史镜清、黄绍先和赵恕等。
初建时的清华大学气象台,拍摄时间约在1931?1932两年中——刘好治学长(1937)提供。
(照片由五二届夏镇英提供)
1935年前后,在清华大学地学系肄业者有彭平。历届毕业同学:六期(1934年)有李良骐、刘汉、刘愈之(女),八期(1936年)有程纯枢、么振声(即么枕生)、汪国瑗、张英骏、王钟山,九期(1937年)有郭晓岚、张有年(即张乃召)、刘好治、蒋宪端(即蒋金涛)。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迁昆明。毕业于西南联大的有谢光道、亢玉谨、万宝康、周华章、钟达三(1938年),高仕功、孙毓华、何明经、白祥麟(1939年),叶笃正、谢义炳、彭究成、冯秉恬、朱和周、程传颐、宋励吾(1940年),王宪钊、徐淑英、钱茂年(1941年),黄衍(1942年),李叔庭、莫永宽、钱振武、何作人(1943年),曹念祥、张文仲、罗济欧(1944年),刘匡南、秦北海、贺德骏、李廉(1945年)。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设立气象系,李宪之任系主任,毕业同学有江爱良(1946年),章淹,仇永炎、严开伟、葛学易(1947年),周琳、洪世年、唐知愚、陈滨颖(1948年),朱抱真、王世平、王余初、胡人超(1949年)。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赵九章,转学大气物理考取留学德国后,曾在气象组补习气象课,并常到气象台查阅天气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气象系开始改隶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气象台建于1931年,位于体育馆西面一座小土山上,是一座单间四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大门口有篆体“气象台”三字,系翁文灏手笔。安装的设备有地震仪及无线电收报机,福丁式水银气压表及电传显微水银气压计和达因风向风速计等。台顶安装测风杆和聚焦式日照计,并为施放测风气球之处。在台之西南方约30米处,有约400平方米见方的草地观测场,安装百叶箱(内置最高最低和干湿球温度表,相对温度计),以及雨量计及测云器等。1932年7月间,经南京气象研究所转手从德国、瑞典联合组织“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购得的气象风筝,在台东侧运动场施放。
清华大学气象台每小时进行气象观测一次,夜间记录由自记仪器读数经订正后得出。观测项目有压、温、湿、风、云、降水量、能见度、日照、天气现象等。气象风筝携带探空仪于风力大于四级以上进行施放,在熏烟黑纸上读取压、温、湿自记记录。施放高度一般为1—2千米。1933年9月8日施放气象风筝时,风筝失控坠落地面,牵引风筝的钢丝索和校外高压输电线接触,观测员史镜清在检查钢丝时,不幸触电身亡,他是我国气象界因公牺牲的第一人。中国气象学会为了纪念他,曾设置过征文奖金。
1937年以前,清华大学气象台按季度将气象记录整理付印,出版季刊。当时气象台观测资料很受到国内外气象学家重视。因此在台上工作过的师生有几位用该资料在国内外发表文章。在台担任气象观测的地学系助理员赵恕,为了国际极年气象资料交流,就发表过一本季刊增刊:《Supplement To Quarterly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of Tsing Hua University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For the year 1932》。气象台还每日绘制东亚地面天气图和试作本地短期天气预报,在学校大礼堂前面一个布告栏内张贴。
1933年,赵恕从泰山高山测候所调清华大学气象台工作时,气象研究所竺可桢所长曾交给他一具螺旋空心钢钻,赵恕带着它到过泰安岱庙、曲阜孔林、北平中山公园、太庙、天坛、西山和门头沟潭柘寺等地,采集年轮标本,连同详细取样记录,交给气象研究所进行古气候的分析研究。
1937年,日寇入侵,北平沦陷,气象系随校撤迁昆明。后来,台舍被日寇破坏。
“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1927年由中国学术界与瑞典、德国、丹麦等国人组成。清华大学原气象系系主任李宪之教授自1927年参加该团,1930年结束,后赴德国学习,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到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