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扬(1938)
二十世纪初,清华大学远没有现在这样闻名全国,由于交通梗阻,仅驰名于北方。扬州中学历届毕业生升学,一直面向南方,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杭州浙江大学等学府。到我们这届毕业时(1934),清华大学只有扬中校友六人,即:大四的张景桂,大三的洪为溥、邹思齐,大二的胡光世、吴征镒、齐颐。
李为扬学长在清华园瞻仰朱自清塑像
我们这届毕业生,忽然涌向北方,应归功于我的同班挚友、扬州“棋孟尝”张毓英的长子张澜庆。当时许多人对清华一无所知,他就事先从别处了解清华情况,向同学介绍,动员他们去考。等榜发后,又动员他们去上。就拿我来说,因为幸运地同时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和北平清华大学。当时考虑到南京离家近,中央大学又是我比较熟悉的大学,我最初便决定读中央大学。而且在未注册前,因一个老同学文行庸的关系,先住进了中大学生宿舍。张澜庆竟热心地特地跑来南京劝我说:“你怎么不读清华,跑来读中大?”他又向我详细地介绍说:“清华的校址,在北京清华园,听说还是咸丰皇帝当王子时的御花园。圆明园故址就在它隔壁,也归清华管。不但环境幽美,并且还有许多名教授,如:冯友兰、潘光旦、郑桐荪、张申府、朱自清、马约翰等。听说朱自清还是扬州人呢!这次扬中考取清华的人很多,声势浩大,我们今后仍然团聚在一块儿不好吗?你又何必一个人呆在中大呢?”他的热情改变了我的初衷;他的宣传更是起了推动的作用,我便毅然决然地把行李从中大学生宿舍搬出来,立刻乘上了北上的火车前往北平进清华大学。同时我才第一次听说朱自清先生原来是扬州人。回忆起我在初三时虽读过《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但是当时老师只淡淡提了一下“朱自清是一位青年作家”,而没有强调他是何方人氏?好像那时他用的籍贯是“东海”。
入校不久,忽然从扬中老生中间传来一个消息说:扬中毕业生将成立“清华大学扬中校友会”,倡议人是朱自清先生。我乍听之下,大惑不解,急忙探询究竟,终于把事情弄明白了。原来在1934年前,因为南方人都不大愿意到北方读书,故清华每年录取新生最多的,总是北方的中学,如:北平师大附中、天津南开中学、通州潞河中学等。全清华三个年级一共只有扬中校友六人。而这一届考生中,扬中却爆出了一个“大冷门”,只有七十名毕业生的扬州中学,在清华整个招收的三百名新生(当时称“第十级”,现称“一九三八级”)中,竟一举考取了二十四人,为各校之冠;而且还由汪篯夺得亚军,更为扬中增添光彩。其中七人因进了别校未来外,一次便增加十七人。他们是:丁景和、方孝淑(扬州“二方”中方尔咸之子)、方增寿(孝淑之侄)、叶上、朱亚杰、刘震(现名刘星)、刘毓珩(现名陈其五)、李为扬、李崇淮(前八中校长李更生之子)、汪篯、武衡、张传忠、张慕凯、张澜庆、高有裕、夏同仁、曹家齐。扬中校友的阵营顿时壮大起来,且又跃居魁首,声誉鹊起,加之人数众多,以致轰动了整个清华园。按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和江苏省立第八中学都是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的前身,因此凡两校毕业生,都作为扬州中学的校友。朱自清和余冠英两位先生都是八中毕业生,也都成为扬中校友。朱自清先生对母校取得这优异成绩非常高兴,他认为“扬中校友会”已具备成立的条件了,便和余冠英先生率先倡议筹组校友会,使我更惊喜的是朱自清先生原来还是扬中的老校友。
1934年9月,“清华大学扬中校友会”开成立大会于清华园工字厅。此处为清华园内一著名景点,悬有据说是康熙皇帝御笔“水木清华”(待考)四字横额,还有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背临荷池。开会时出席校友共二十五人,老校友是朱自清、余冠英两位先生(当时朱自清36岁,余冠英28岁)。这次会议,首先通过《扬中校友会会章》,设主席、文书、会计各一人,任期为一学年。选举结果:胡光世(现名胡镜波)任主席,吴征镒任文书,李为扬任会计。会计的工作是向会员收会费,为各项工作作准备,通知和邀约会员开会或聚餐等总务后勤事务。“扬中校友会”便在清华大学内开始运转起来。“襟江带海从古数扬州”亦为校友们引吭高歌起来!这便是第一届“扬中校友会”开会的盛况。
由于当时国步艰难,战云密布,这一届校友会直延续到“卢沟桥”事变,估计直到抗战胜利以后,清华还校北平,才会再有校友会的活动。白驹过隙,已时历七十年,清华大学内“扬中校友会”现在究竟到了第几届?已不得而知。但追本穷源,后之清华学子,必须知道其创始者便是1916届扬中老校友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