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就靠联大这股劲儿

2009-06-05 |

——忆西南联大男排校队两场比赛

张世富(1944心理,1946研)

西南联大只有一支球队是联大的代表队,这就是唯一的联大男子排球校队。

张世富学长

1940年春天,才开学不久,在联大新校舍的体育部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内容说的是要组织一支男子排球校队,凡联大男同学可在体育部报名参加选拔,然后组成代表联大的排球队。

我在中学时爱打排球,是一名校队队员,有一定技术基础与比赛经验,于是我去体育部报了名,听候选拔时间去试一试。

选拔是在一天的下午五点,这时学生都没有课,正好有空去参加选拔,选拔的地点是在新校舍靠北的球场上进行的。这天陆续来了20多名同学,负责此事的是牟作云,他是主考官,他到场后先说明组织校队的意义,然后,一个个面试,他将球扔过来,让我把球打来打去,他送过来的球忽高忽低,有时还要倒在地上救球,翻几个跟斗,这个科目结束后,让我发五次球,来参加选拔的学生都是经过这几项科目,最后将到场的约20人分成两队,打了20多分钟比赛,全部“考试”结束后,牟作云向大家说,下星期公布男排校队名单。果然,过了一个星期,在体育部门口,贴出布告,公布了男排校队的名单,在这12人的名单中,有我的名字,在这个公告的后面,还写了一行通知,要求队员立即去体育部报到,我按时去报到,当即发给每个队员一件长袖紫色运动衣,这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时期,算是高级运动服了。

这支男排校队教练是牟作云,他不仅是我国男篮国手,也是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我国男篮队员。西南联大男排校队的领队是马约翰教授。

这支排球队组成后,练习过几次,当时的排球是九八制排球,场上人员固定,位置不变,我打球的位置是三排右边。

联大男排校队组成后,所向无敌,从未输过。1941年,联大男排校队,将与当时国民党航空军官学校排球校队比赛,这支航校校队是当时国民党空军号称“天字第一号”的强队,这次要与联大交锋,一定早有准备,联大校队队员,也个个暗下决心,要与航校校队决一雌雄。

比赛是在初夏六月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进行的,因为星期天双方队员才有休息,可以打球。临比赛时,航校开来三部大车,两辆吉普车,有队员、有领队的军官、还有后勤人员与啦啦队,队伍十分威风,来者不善,有备而来。很快,双方队员上场,只见航校队员,因为吃的是飞行员的伙食,在全中国是第一流的,所以队员个个面色红润,精神十足,而联大队员则营养不足,但精神一点也不差。比赛开始,全队团结配合得力,进攻防守都比对方强,双方实力相当,但论技术,论气势,联大高于对方,特别是联大队员有一股非战胜不可的劲头,个个拼劲十足,配合又十分默契,结果以三比二打败了对方。

航校输了这场球,似乎并不服气。第二年,即1942年,又在云南大学球场,仍然是请云大体育部主任杨元坤教授做主裁判,比赛的时间也仍然是在初夏的一个星期天,不过,这次开来了五辆大车,三部吉普车,队员则增加了一些更年轻,强壮有力的新手,队伍显得更为庞大,来势很猛,似乎非报去年一箭之仇不可,因此来了更多的啦啦队,有的在腰上还带着手枪。

联大这一边,只有个别队员因已毕业,补充了一两位新手,啦啦队全是自发的,教练牟作云老师和领队也按时到场,牟老师只简单说了两句,大意是别紧张,场上多互相鼓励。

比赛开始,双方啦啦队叫声不停,场上双方队员,一来一往,更是紧张,这是一场技术与精神的较量,看起来比对方体弱的联大队员,在场上象换了另外的人似的,敢打,敢拼,敢扣,敢拦,敢摔,一直在场上处于优势。对方的长官一再指令要努力,但总不尽如人意,打到第五局,快结束时,对方的一记扣球,打出界外,裁判杨元坤教授吹哨说是界外球,可是航校带队的长官大喊是界内球,跟着场内球员也连喊界内、界内不止,这时,场内场外乱了起来,马上队员与对方的长官来找裁判说理,这时对方的啦啦队还口中不断发出叫骂声,队员也拉开架势要打裁判,还有几名过激的航校长官手摸着手枪,这时来看球的联大同学齐喊:谁敢开枪,不许动武,压住了对方的气焰,这时马老也与对方领队耐心谈判,经过约半小时的讨价还价,结果达成协议,这个球不算,由航校重新发球。再战后,联大劲头更好,更为活跃,连连得分,结果比对方多6分,联大又以32战胜航校。

赛后,马老与牟老师没批评对方的蛮不讲理,以势欺人,只是马老说了一句话,我在他身旁,听得最清楚,他说:“我们赢,靠的就是技术,也靠联大这股劲儿。”靠这股劲儿,联大排球队自从组建以来,一场也没输过。

联大男排校队,不负全校师生之望,每战必胜,是一支常胜不败的球队。这支校队之所以常胜,一是靠队员的技术根底好,他们在中学时就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也有些排球比赛的经验,如队友梁祝明(1943)在广州培英中学时,就是一名打得很好的校队队员,他技术全面,弹跳力好,所以扣球,快攻,拦网等方面成功率很高,他是联大校队的主力队员之一,是一名挺棒的主攻手。组建校队时,又经过牟作云老师主持认真的选拔,队员的球技是被他认可的,这是校队取胜的基本条件。另一个致胜的原因是队员的归属感,他们热爱联大,他们以作为校队队员为荣,并感到要为联大荣誉而战,因此,全队有很强的凝聚力,比赛时在场上相互配合十分默契,互相鼓励,绝无埋怨,所以比赛时,队员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满怀必胜信心,决心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打好每一场球,这种团队精神,使联大校队的实力能极大地发挥而制服对手。此外,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排球校队队员白天上课,有时还要躲避侵华日军飞机的轰炸,队员吃的是联大出名的很差的伙食,所以队员普遍营养不足,但就是这一支球队,队员在赛场上生龙活虎,非常活跃。因而,马约翰教授时时向同学们赞扬这支排球校队,他说:“这支排球队是优秀的球队,它是真正可以代表联大的球队”。联大男排校队每次比赛胜利后,无任何奖赏与奖励,而马老的评价与同学们的鼓励,便是对全体队员最好的奖励。

相关新闻

  • 052017.07

    李忠:我在西南联大

    李忠(曾用名李树藩),天津市人。现年97岁,党龄71年。1943 年9 月,靠自修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修班。1944 年秋,升入西南联大政治学系学习……

  • 102017.11

    西南联大的故事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出版了不少。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学者们从史料研究出发作了分析和解读;联大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从师生自述、回忆以及小说中可以看到。

  • 022023.03

    冯至在西南联大

    我和父亲有聊不尽的话题,那就是昆明。我们家是1938年12月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的,那年父亲33岁,正是如《神曲》开篇所写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一直工作到联大结束,1946年6月我们随北京大学复员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联大度过,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里尔克与杜甫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在创作上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思...

  • 112019.09

    赵捷民:回忆西南联大

    1938年至1940年,我曾在西南联大历史系读书。1940年我从联大毕业后,又在昆明教书,一直与西南联大师生有着联系和接触,西南联大的往事深深地印在我....

  • 242012.11

    联大忆旧 ——柴金如

    抗战后期,林语堂从美国回到昆明西南联大,看望当年在清华大学的同学和同事。那次林语堂到联大,给大家讲了一次话,其中有两句话在师生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句....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162018.07

    联大精神,代代相传

    几天前,我父亲张彦离开了我们,到另一个世界与母亲重聚。悲痛之余我追思与他相处那一幕幕往事,越发感到西南联大在他的一生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 062013.05

    西南联大视频集——尚嘉兰

    西南联大视频集——尚嘉兰 视频

  • 192021.11

    西南联大的“九零后”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4周年纪念日。前段时间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又将这所群星璀璨的大学,呈现在社会大众的眼前。《九零后》的16名主演,年龄最大的已经106岁,最小的也92岁了,平均年龄则超过96岁,是名副其实的“90”后,堪称电影有史以来最“资深”的本色出演。主演者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翻译界最高奖北极星奖得主许渊冲(享年100岁)、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99岁)、世界焊接学...

  • 212018.11

    《西南联大》再现群星闪耀的历史

    今年,西南联大迎来在昆明建校80周年。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西南联大》为观者呈现了群星闪耀的联大历史,并提炼出这所伟大学....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