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天的一个早上,一行人骑着马,从敦煌朝着鸣沙山方向一路狂奔,身后,是马蹄腾起的阵阵黄烟。这队人马看上去有些古怪,最前面是一位带路的道士,后面紧紧跟随着一名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中间三人当中,还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年轻人。
年轻的外国人,是正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匈牙利留学生米伯尔。另外两人,一个是专程陪同他考察的美院雕塑系学生王克庆,一个是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段文杰。这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西北一带还有残余的土匪出没。为了确保安全,公安部长罗瑞卿亲自为他们签发了“特别护照”,并派了战士护送考察。
此时敦煌还是茫茫戈壁,平时别说是人,连只鸟也见不到。“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是这个饮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当年的写照。米伯尔8月8日到达敦煌,在敦煌住了一个月的时间。那时敦煌文物研究所只有3名画家和3名考古人员,他每天随着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到石窟里面测量、记录、勾绘,在他的日记中,保留下了大量一手资料,还有他绘制的雕塑、壁画图样。回国后,他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敦煌千佛洞》一书(1959年),这部著作让他在国际上声誉鹊起,欧洲汉学界称他“重新发现了敦煌”。
米伯尔(Pál Miklós,1927—2002)是新中国最早接收的33名东欧留学生之一。1951年9月,根据中匈两国文化合作协定,他被派到中国学习。他是匈牙利皇家帕兹马尼·彼得大学(罗兰大学的前身)法匈人文专业毕业的高才生,有着“非凡的才能、丰富的知识和语言能力”,母语之外,精通拉丁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英语、法语六种语言。在中国,他先是由高教部安排,到清华大学“中文专修班”(全称为“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编者注)学习中文,班主任是清华教务长、物理学家周培源,语言学家吕叔湘负责管理他们的生活。1952年底,他自愿申请到中央美术学院,师从王逊教授学习中国美术史。他也由此成为中央美院接收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
米伯尔来美院时已是研究生。他此前在北大中文系上过一段明清戏曲小说课,听了觉得不适合自己。这时“王逊教授已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学者”,这是他转到美院的主要原因。根据他的个性特点,王逊先生为他单独制订了学习计划,研究专题一个是中国美术史概况,一个是云冈雕塑艺术。课程包括:敦煌与中国画的开端、云冈和龙门雕像、宋代风俗画、宋代花鸟画、插图和木刻、陶瓷艺术、中国工艺美术概论。当时中央美院尚未设立美术史系,除了为全院学生讲授美术史,王逊先生还负责中国绘画研究所(今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的工作。米伯尔和随后到来的两名波兰留学生都在研究所学习。听课之余,他们也跟着参加了很多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如故宫绘画馆的筹建、景泰蓝工艺改造、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和出国工艺美展的筹备等。这段时间,故宫、北海、天坛,四九城的四合院,琉璃厂的旧书铺,崇文门卖骨董的东晓市,都是他的移动课堂。除了在北京学习,还安排他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访问艺术家,在此期间,他搜集了齐白石、蒋兆和、李苦禅、吴作人、傅抱石、潘天寿、黄宾虹等几十位中国杰出艺术家的访谈资料。这些密切结合实践的学习和研究,加深了他对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理解,极大地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他后来在国际上创立多维联系的“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学科,与他在中国这段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
1954年7月,米伯尔就要毕业回国了,他笑称自己是“满载而归”。这一年夏天,长江流域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王逊先生取出南宋画家夏圭的《长江万里图》卷(影印本),为他上了最后一堂课。前来采访的记者,用镜头拍下了这个瞬间,这张照片刊登在当年的《人民画报》上。
王逊教授(左二)给米伯尔(右一)等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名画《长江万里图》。资料图片
临行前,米伯尔依依不舍地与他的中国老师、同学们合影,他用流利的中文写下留言:
“我在中央美术学院住了一年半,这个学校的教师、同学和工作人员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经常帮助我,我永远忘不了他们热情、无私的援助和关怀。我舍不得离开这个美丽的城市和这些可爱的朋友。但是,在匈牙利还有很重要的工作等待着我,我要向祖国的人民介绍中国的美术。我愿意为匈、中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从20世纪初叶开始,中国一批批学子远涉重洋,到欧美各国学习艺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传播了世界新兴的艺术潮流和先进的美育理念,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加快了中国现代美育体系的建立。作为第一位来中国学习艺术的欧洲留学生,米伯尔在这些方面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美院学习期间,米伯尔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米白”(Mi Po),还请齐白石为他篆刻了名章,以纪念他在中国度过的美好时光。上世纪70年代起,他先后担任匈牙利工艺美术馆馆长、费伦茨·霍普东亚艺术博物馆馆长。前者经他多年努力,成为匈牙利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机构;后者由他建立了永久性的中国文物展,使他多年的夙愿得偿。作为一位蜚声国际的文化学者,他在母校罗兰大学主持中国文化史讲座,是国际上最先创立“视觉文化”学科的人,也是这一重要术语的早期提出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匈牙利,他盛情接待,亲自开车接代表团到家里做客。席间,他喝了不少酒,一直向客人们讲述着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