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在造导弹的车间,他们忽然发现一样工具不见……

2020-11-24 | 代小佩 | 来源 公号“科技日报”2020-11-22 |

20日,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给现场聆听报告的大学生们,分享了亲身经历的三件“小事”。

戚发轫在作报告。图片来源:光明网

少了一件工具

为最大程度避免把不必要的东西带上太空引发污染等灾害问题,在航天器总装过程中,航天人对车间内各种工具严格管理,上下班前都会检查用的工具有没有增多、有没有减少。

有一次,大家例行检查,忽然发现少了一件工具!糟了,如果少的那件工具掉进导弹和火箭里,就不得了!

找!全车间开始找!但怎么也找不到!

最后这件事报到了有关公安部门。

直到这时,车间内的一名工作人员才承认:是我把工具拿到家里去了。

原来,他家的电器坏了,需要一种特殊工具修理。那天检查完后,他就把车间的一件工具顺便带回家修电器了。

戚发轫忆及往事说,这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他当时说一句就行。但这个人因为紧张、害怕,不仅没说,后来还把这件工具扔了。而这件丢失的工具,影响了整个工程进度,带来非常大的问题。

一件小工具,听起来微不足道,对严谨细致的航天事业来说,却是天大的事。

“你因为不懂犯了错误,可以理解。但你犯了提供虚假信息这种错误,就不能容忍。”戚发轫说,“我说这个例子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国家现在面临这么严峻的挑战,全国提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道德高尚、学风严谨是我们年轻人需要重视的事情。”

没胆量当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当年,领导让戚发轫出面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时,戚发轫已经59岁,再过一年就要退休。

戚发轫对领导说:我没有出过国(留学),我也就是本科毕业,我下面这帮年轻人都是博士、硕士,该轮到他们了。

领导想了想,说:他们学位比你高,基础也比你好,比你年轻,也有活力。但是他们经验太少,你经验多,还得你干。

“我这一辈子,领导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但59岁当飞船总设计师,我确实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本事。”戚发轫说。

其实,戚发轫当时最大的顾虑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此前,他去前苏联、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参观发射飞船任务时就发现,飞船发射前,总设计师要对航天员讲:一切都准备好了,你上去吧,一定能回来。说完,总设计师还要签字。

“让我当总设计师,我确实压力很大。到那时,我能签这个字吗?我能说‘你上去一定能回来吗’?”戚发轫很纠结。

但因为国家需要,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而且干了11年,成功把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小学时,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戚发轫1933年生在大连。他在孩童时期,大连被日本侵占。

“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念小学,每天到操场集合,向东京三鞠躬,还要说‘我是天皇陛下的皇民’。日本小孩打中国小孩,不需要理由。”戚发轫回忆。

亡国奴的屈辱感深深地刻在少年戚发轫的心里。

等到他上高中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志愿军伤员会通过船只被运到大连。戚发轫至今难忘曾经亲眼目睹的惨状:“我们高中生,要从船上把志愿军伤员抬到码头。他们大部分都是被美国飞机扫射轰炸,缺胳膊少腿儿,惨不忍睹。”

戚发轫体会到:“没有国家、当亡国奴”不是好滋味;有了国家,国家不强大,还会受人家欺负。

保家卫国的信念愈发坚定。当时,我国没有制空权,戚发轫就下决心学航空、造飞机。1952年,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戚发轫毫不犹豫报了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爱国不用教育,是自发的,因为我们都经历过落后挨打的痛苦。”戚发轫说。

年轻一代没有这种经历,戚发轫想借此告诉青年人: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要有强国梦,要爱国家、爱事业、爱岗位、爱团队。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好,那就是爱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戚发轫,男,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大连市瓦房店市)。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院系调整后于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 2003年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获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的技术科学奖。201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2019年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2020年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最美教师”。


相关新闻

  • 012024.02

    发现另一个我——胡凯

    他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际大赛100米决赛的大学生运动员,也曾夺得国内外多项短跑项目的金牌,他就是“眼镜飞人”胡凯。经历了荣耀、失败、重塑,胡凯找到了“另一个我”,这是他的第二人生,也是他将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从运动员到老师,他说:“不管身份怎么变化,只要我们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你就能行。

  • 172016.08

    王小川:人工智能像核弹一样可控

    “有价值的不是连接本身,而是连接背后的智慧,是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的服务。”

  • 012024.02

    发现另一个我——郝景芳

    2016年,她的作品《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这是继刘慈欣《三体》之后中国作家的第二次获奖,她也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媒体评价她:“白天是清华学霸,晚上是科幻女神”。人们不禁好奇,为什么是她?这位2006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本科、2012年取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的女生,究竟如何在人生的旷野中发现另一个我

  • 252018.12

    关于一篇最新发现的邢公畹佚文

    邢公畹自述中多次提到的他的处女作《童时记忆》最近被发现。

  • 012024.02

    发现另一个我——陈婧霏

    纯净、梦幻、迷离,她的声音仿佛仲夏的梦。曾放弃发展平顺稳妥的金融行业转投艺术,只为追寻内心,“看看人生的另一面”。她用音乐唱出心声:“扮演别人的时间都是浪费/生存规则再珍贵/若弄丢了自己是谁/ 前进也成了后退。”唱作音乐人、词曲作者、导演,如今她成长为有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她就是清华大学2008级校友——宝藏歌手陈婧霏

  • 262022.05

    纸一样薄的音箱问世!神奇发明来自MIT华人博士

    当你坐在沙发上,房间的墙纸就能放音乐,让你沉浸于真实的环绕立体声;同时,这些墙纸还具有麦克风的功能,让你对智能家居发号施令。这听着很科幻,却真的可以变为现实。最关键的是,要做成这样一款神奇的薄膜音箱,只需要低成本压电薄膜材料和简单的加工工艺就行,相比之前的技术更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前景。承载这个梦想的是一种非常酷炫的新型多功能声学薄膜。它的发明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机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 082018.04

    一袋生虫小米 让他发现塑料降解的秘密

    前不久,平时“闷头”搞科研的杨军高调了一把,走上了CC讲坛。在这个立志做中国版TED的公益讲坛上,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讲了一个“虫子吃塑料....

  • 072021.12

    水木年华缪杰:从心选择,发现另一个我

    对于水木年华缪杰来说,少年学霸、职场精英、明星艺人、“家乡来客”……诸多头衔犹如云烟。身份在变,热血还在,不变的是清华人的底色。他以独立思考、忠于自我的底气,在一次次选择之中,不断体验不同的人生,发现另一个“我”,也重新思考音乐的意义

  • 122009.05

    徐长法:陀螺一样的北川副县长

    徐长法看上去是如此疲惫,蓬乱的头发,有些肿的眼睛,外套上还有签字笔划过留下的一点污渍。

  • 122009.05

    徐长法:陀螺一样的北川副县长

    徐长法看上去是如此疲惫,蓬乱的头发,有些肿的眼睛,外套上还有签字笔划过留下的一点污渍。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