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高乔•布尔根:三代人三十年的清华缘

2021-04-21 | 高乔•布尔根 | 来源 清华新闻网2021年4月21日 |

校友简介:

高乔·布尔根(BULGAN Gochoo),蒙古国留学生,清华大学2008届博士毕业生,是第一位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蒙古国留学生。

梦向清华 一念缘起

我与清华的故事,要从三十年前说起。

1991年,我还是在乌兰巴托市第40中学读书的一个普通中学生。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父亲正拿着一沓俄文版的中国各高校留学介绍图册认真研究。那段时间中蒙刚刚开始恢复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父亲当时是蒙古国立大学化学系的老师,有幸成为第一批赴中国研修的访问学者。他拿着图册向我介绍:“听说清华大学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人才济济。如果能去清华大学进修深造,我会感到非常荣幸。”

就这样,“清华大学”四个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父亲最终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这也成为他生前最大的遗憾。父亲的遗憾,在我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一粒圆梦清华的种子。

高乔·布尔根和父亲在南京鼓楼(摄于1992年)

公派留学 圆梦清华

后来,我考上了蒙古国立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蒙古国科技大学矿物研究所并获得硕士学位。

正所谓“心有所念,必有回响”,2003年,我当时所在的研究所有申请赴中国公派留学的名额。当看到清华大学招收博士生时,我非常激动,马上提交了申请表。虽然蒙方审核材料的老师对我的申请材料并不看好,建议我调整一下申报志愿,但是我得到了当时中国驻蒙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王大奇老师的坚定支持。王参赞鼓励我说:“清华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有志者事竟成,你本硕考取全A的成绩,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不久以后,我收到了那份期盼已久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从此,我与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化学系顺利结缘,成为了朱永法老师第一个来自蒙古国的博士生,主要进行光催化、环境催化、表面化学以及环境化学的纳米技术研究和课程学习。

在开始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之前,我先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一年汉语,并顺利通过了HSK6级考试。2004年,我终于如愿踏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我踏进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门时,内心百感交集,激动、新奇,也有些不知所措和深感压力。

恩师教诲 受益匪浅

今天,当我回忆起清华的故事,最感激和挂念的就是我的导师朱永法教授。朱永法教授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化学科学家,在分析化学、环境化学、高分子、纳米技术等领域都有极高的建树。而对我来说,将要进行的科学研究都是从零起步。

高乔·布尔根和朱永法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合影(摄于2008年)

朱老师在学习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做科研不仅需要夯实基础知识,还需要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事科学研究。此外,在专业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学生还应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包括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朱老师教导我们,未来就业将不再凭借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工作潜力,而是需要具备在工作岗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老师还建议学生不要局限于学习化学,同时要学习掌握材料、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交叉领域的知识。做到在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他说,也许未来的工作岗位和现在所做的科研工作内容不同,但是二者的流程、方式和态度是相通的,所以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训练规划实验、分析数据、撰写报告、汇报工作等方面的能力,认真做科研,丰富实践经验,不畏惧失败。

高乔·布尔根和姚文清在清华化学系门口

导师在学业上给予我非常有益的指导。但是作为一个留学生,初来乍到时,我在语言、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些不适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心充满焦虑。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姚文清老师,她无微不至地帮助我适应清华的生活。

长念母校 家女续缘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于20087月顺利答辩毕业,拿到了化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蒙古国留学生,完成了父亲的夙愿。

高乔·布尔根在毕业典礼上(摄于2008年)

回想在清华的求学那段时光,每次路过清华学堂时,我都会看到门口那块刻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石碑。那时我的汉语还不是很好,只是理解为要好好努力学习,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细细品味,我才更加理解了其深意所在。

高乔·布尔根和女儿在清华学堂门前(摄于2004年)

日月如梭,2017年我的女儿考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我们的家庭再次与清华大学结缘。至今,这三代人三十年的清华梦、清华缘、清华情,已深深嵌入到我们的记忆里,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心中闪闪发光、涓涓流淌。


供稿:国际处


相关新闻

  • 102021.11

    三代人三十年的清华缘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12020.08
  • 172022.08

    祖孙三代皆为清华人,这个福州家庭不简单

    65年,祖孙三代,这是福建福州何文焜一家与水木清华的不解之缘。何文焜一家祖孙三代合影。受访者供图1957年,何文焜的祖父走进清华大学,就读于土木建筑系供热通风专业。在他那用毛笔写就的毕业证书上,是蒋南翔校长的签名。老人经常会小心地拿出这一纸黄卷,摩挲着岁月刀刻斧凿留下的褶皱,向何文焜说起建校之初与西迁之时的往事。陈寅恪先生如何在传统文化式微的时代,以一己之力赓续中华文化血脉;梅贻琦校长如何带领学生们...

  • 112016.04

    十年一觉清华缘

    不管是在美国读博士,还是在谷歌工作,抑或是现在回国创业,毕业十年来的成长非常得益于清华特有的互帮互助,乐于合作的精神与文化,受益于身边的清华人给予的促....

  • 212009.05
  • 222021.08

    立志打造国内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的留英海归汪之涵——十年磨一剑 追梦创“芯”路

    2009年,深圳留学生创业园内的一间办公室里诞生了一家年轻的企业,这家名为“青铜剑”的初创公司,因成员来自于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而得名,同时,也寓意其“十年磨一剑”的企业精神。“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代便有了青铜剑,这在当时属于技术含量很高的兵器。我们团队的志向,就是想要在21世纪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公司创始人汪之涵如是说。他带领团队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埋头研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 262024.04

    寻迹——先父马玉铭三十年代在《清华周刊》的工作

    先父马玉铭(1908—1950),笔名般乃,浙江东阳人,是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第六级(1934届)毕业生。1950年9月,父亲因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年仅42岁,我未满3周岁,那样的年龄记忆尚未成熟。长大后,我们对父亲的印象始终是个遗像,还有就是幼时每年清明,母亲带着我们在虹口公园附近的天通庵站坐上小火车,在“咣当咣当”的车声中到江湾的一处墓园扫墓。偶尔也听母亲念叨过父亲在清华求学时与吴晗是同宿舍的好友,“文革”中北...

  • 192016.10

    大学毕业三十年 一起跑回清华园:吹响集结号

    为了庆祝大学毕业30周年,北美清华大学1982级的同学们发起了“大学毕业三十年 一起跑回清华园”的主题长跑活动。此次活动从2016年10月1日开始,将....

  • 302008.11

    清华热能系举办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校友论坛

    2008年11月30日下午,热能工程系系馆报告厅内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由清华大学热能系团委主办、热能系研团协办的“泱泱半甲子,湛湛清华路——纪念改革....

  • 082022.11

    清华磁共振轶事:2022中秋磁共振三代忆春秋

    磁共振实验室是一个既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又拥有温暖的社交氛围的大家庭。几十年来,实验室人来人往,有人常驻,有人短暂停留,有人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每个人都为这个实验室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贡献,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聚焦到某一时刻,2022年的教师节,也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大家欢聚到一起,一起聊聊自己在实验室的独家记忆。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