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太空翱翔的清华之星

2021-11-16 | 袁帆(1975级建工) |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围绕太阳运行的八大行星和无数颗小行星构成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天体系统。难以计数的小行星都是太阳系中体积相比“八大行星”要小的天体,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日夜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转,构成了太阳系中动态的炫丽风景!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旅客,不仅跟随着这颗伟大的星球在宇宙中遨游,同时也在不断尝试去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1801年,人类在宇宙中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从那之后,二百多年来对于小行星的探索从未间断,并且从一开始就尝试着给这些宇宙“跑群”的“小伙伴”起名。

一、小行星的命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也就越来越多。如何识别、区分它们本身就成为天文学的一个分支。给这些被发现的小行星“起名”,既是一种科学管理需要,同时也成为天文学的“文化”特征。按照国际规定,漫天的恒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数码表示,只有太阳系中的小行星才能由发现者提出命名。早年发现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腊神话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来随着小行星发现数目增多,许多国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为小行星的“星名”。

为了统一规范,1919年成立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专门组成了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 (Committee on Small Body Nomenclature),负责制定命名规则,接受和审议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经该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国际小行星中心(IAU Minor Planet Center)将在《国际小行星通报》(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正式发布,同时通知世界各国天文台,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国际小行星星历表》上,永载天文史册。小行星的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稀有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得批准,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小行星命名具有双重意义,对于被命名者固然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纪念,对于小行星发现者也同样是一种特别褒奖。援引“小天体命名委员会”中国籍委员朱进博士的介绍:截至2020615日,小行星永久编号已经按顺序排到了546077号,其中已经被命名的小行星却只有22129颗,也就是说,只有4%满足命名条件的小行星被命名[1]

迄今为止,小行星的命名主要以人名、地名、机构名为主,也有重大历史事件等。这些名字构成了一个庞大纷杂的人类社会与历史信息库,其中以人物命名所占比例居高,包括世界各国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社会知名人士。但对近代和现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命名控制非常严格、慎重,必须在其逝世后100年才能加以考虑。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复杂的政治因素对小行星命名产生干扰。

二、翱翔在宇宙中的“清华星”

在人类探索与发现小行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参与的最早记录定格在1928年,那是由中国现代天文学家张钰哲(19021986)发现的第“1125”号小行星,它被正式命名为“中华”(CHINA),这也开创了中国小行星研究事业的先河。从那之后的近百年来,已被命名的“中国”概念小行星数量达到约500颗。

非常难得的是,发现“中华星”的张钰哲是清华早期留美的学生,这似乎也预示着清华从此结下与小行星的缘分。迄今为止,在所有“中国星”中,有多少是与清华大学有关的“清华星”呢?这些清华之星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探寻。综合各种资料统计,截至202111月,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的正式小行星命名中,已发现共有50余项与清华有关,也就是说,太空中有50余颗“清华星”在翱翔。其中,“张钰哲星”是国际永久编号,命名时间均排列最靠前的,这与张钰哲为中国天文事业所作贡献相互匹配,堪称名至实归。

在这些“清华星”中,有49颗是以曾在或正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的人命名的,另有2颗是以清华大学有关。它们分别是:

序号

国际永久编号

国际命名

星名

命名时间

发现者

1

2051

Chang

张(钰哲)

1978.08

哈佛大学天文台

2

3797

Cheng-sung Yu

余青松

1989.04

哈佛大学天文台

3

3462

Zhouguangzhao

周光召

1996.03

紫金山天文台

4

3678

Mongmanwei

蒙民伟

1996

紫金山天文台

5

3421

Yangchenning

杨振宁

1997.05

紫金山天文台

6

3443

Leetsungdao

李政道

1997.05

紫金山天文台

7

3704

Gaoshiqi

高士其

1999.12

紫金山天文台

8

3763

Qianxuesen

钱学森

2001.12

紫金山天文台

9

11637

Yangjiachi

杨嘉墀

2001

国家天文台

10

3014

Huangsushu

黄授书

2001.08

紫金山天文台

11

64290

Yaushingtung

丘成桐

2001

香港天文台

12

17693

Wangdaheng

王大珩

2002.03

北京天文台

13

14558

Wangganchang

王淦昌

2003.09

北京天文台

14

25240

Qiansanqiang

钱三强

2003.10

北京天文台

15

56088

Wuheng

武衡

2004.03

北京天文台

16

29552

Chern

(省身)

2004.10

北京天文台

17

10388

Zhuguangya

朱光亚

2004.11

北京天文台

18

18550

Maoyisheng

茅以升

2006.01

北京天文台

19

48798

Penghuanwu

彭桓武

2006.06

北京天文台

20

21064

Yangliwei

杨利伟

2006.08

欧洲南方天文台

21

9512

Feijunlong

费俊龙

2007.03

紫金山天文台

22

9517

Niehaisheng

聂海胜

2007.03

紫金山天文台

23

5273

Peilisheng

裴丽生

2007.07

紫金山天文台

24

7811

Zhaojiuzhang

赵九章

2007.10

国家天文台

25

79694

Nanrendong

南仁东

2018.09

国家天文台

26

58605

Liutungsheng

刘东生

2008.11

国家天文台

27

27895

Yeduzheng

叶笃正

2010.05

国家天文台

28

46669

Wangyongzhi

王永志

2010.05

国家天文台

29

100434

Jinyilian

金怡濂

2010.05

国家天文台

30

10929

Chenfangyun

陈芳允

2010.06

北京天文台

31

48636

Huangkun

黄昆

2010.07

国家天文台

32

16982

Tsinghua

清华大学

2010.11

国家天文台

33

175718

Wuzhenyi

吴征镒

2011.12

国家天文台

34

224888

Cochingchu

竺可桢

2012.08

鹿林天文台(台湾)

35

210232

Zhangjinqiu

张锦秋

2015.01

紫金山天文台

36

102536

Luanenjie

栾恩杰

2015.02

国家天文台

37

9221

Wuliangyong

吴良镛

2016.01

国家天文台

38

12935

Zhengzhemin

郑哲敏

2016.01

国家天文台

39

204711

Luojialun

罗家伦

2018.05

鹿林天文台(台湾)

40

212796

Guoyonghuai

郭永怀

2018.07.   11

紫金山天文台

41

212797

Lipei

李佩

2018.07.   11

紫金山天文台

42

10410

Yangguanghua

杨光华

2018.10

国家天文台

43

216331

Panjunhua

潘君骅

2019.04

紫金山天文台

44

218914

Tangauchin

唐敖庆

2020.01

紫金山天文台

45

283279

Qianweichang

钱伟长

2020.02

紫金山天文台

46

325812

Zouchenglu

邹承鲁

2020.01.09

紫金山天文台

47

10911

Ziqiangbuxi

自强不息

2021.04.23

国家天文台

48

96612

Litipei

李惕碚

(暂不详)


49

236845

Houxianglin

侯祥麟

(暂不详)


50

256892

Wudayou

吴大猷

(暂不详)


51

189347

Qian

钱钟书

(暂不详)


在这51颗“清华星”中,值得全体清华人特别关注的两颗小行星是“清华大学星”和“自强不息星”。这是迄今为止被命名的13颗“中国大学星”中,仅有的一对与同一所大学密切相关的 “姐妹星”。

“清华大学星”是由国家天文台于1999110日发现,20101128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冠名,国际永久编号为“第16982号”的小行星。《小行星通报》中有这样的描述:清华大学建于1911年,是中国最好的研究型大学之一。自建校以来,它培养了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期间,清华大学为此专门制作了一座不锈钢雕塑,安放在清华天文台附近作为永久纪念。

2021423日,国际永久编号为“第1091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自强不息星”。在清华大学纪念建校110周年之际,能够获得包含清华校训的小行星命名,无疑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这将激励清华人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继续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加倍努力!

除了以上这些狭义的“清华星”以外,还有两颗同属于“清华星”谱系的小行星,一定不能被忽略,这就是 “曹光彪星”(第4566号)和“徐遐生星”(第18238号)。

曹光彪(19202021)是著名的香港爱国实业家,一生中创造了诸多商业奇迹,从1978年起就投资内地,为改革开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曹光彪先生对清华大学有着特殊的感情,1996年捐赠1000万元,设立“清华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成为当时清华获得的最大一笔捐赠。从那时起,曹先生不断为清华大学提供各种类型的捐赠,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不遗余力,清华“综合体育馆”也是由他在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捐建。最令人感动的是,曹光彪先生在2021312日离世前,嘱托家人将自己名下的财产全部捐赠清华,助力清华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清华大学决定将曹光彪遗赠的这笔资金,用于在清华教育基金会设立“清华大学曹光彪先生纪念基金”,支持清华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科技创新以及延请世界知名学者来校任教等工作,助力清华向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奋进。

徐遐生1943年出生于昆明,虽然学业不是在清华完成,却也是一位真正的“清二代”。他的父亲徐贤修(19122002)是清华大学算学系1935年的3位毕业生之一,以后留学美国成为应用数学博士。1961年创立新竹清华大学数学系,并于1970年至1975年担任校长。徐遐生本人是闻名遐迩的国际著名天文物理学家,他在1963年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后,转至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天文学,在导师林家翘(19162013)先生的指导下,发展了解释漩涡星系旋臂的“密度波理论”和恒星形成理论,受到国际天文界瞩目。1968年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后,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曾担任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天文系主任,还曾当选过美国天文学会(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AAS)会长。2002年,徐遐生从美国到台湾,担任了四年的新竹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父子俩人先后成为同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使得这颗“徐遐生星”闪现出独特的“清华之光”。

三、清华之星的启迪

那些被冠以“星名”的杰出清华人,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或外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专业涵盖了现代科学领域的各个主要学科,其中有19位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或“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国家级最高荣誉,集中代表了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的特殊作用。

这个特殊群体俨然就是一个满载国家崇高荣誉的特殊“星群”,彰显出这些“以身许国”英雄创造的励志传奇与无尚光荣。正是他们凭借自己的深厚理论功底、科学钻研精神和拳拳报国之心,才能在横跨两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岁月中,以“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支撑起了中国庞大的科技体系,让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人挺起腰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十足的底气!

在这49颗以“清华人”命名的小行星中,“星主”中有47位男性,仅有的两位女性是李佩、张锦秋。在他们中,有35人已经离世,他们的功绩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其中,“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郭永怀,在59岁时因飞机失事殉难,但他“在牺牲一刻仍紧抱装有核机密公文包”的事迹感人至深。无独有偶,李佩与郭永怀也是在同一时刻获得命名的一双“伉俪星”,夫妻二人为科学献身的功绩铸就了中国科学史上一段难以复制的传奇。

而目前仍健在的14人中,包括了3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他们实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航天梦”,并且成为中国军人中仅有被冠以“星名”的三人。还有3位“寿星”特别令人尊敬,他们是“杨振宁”“吴良镛”“李政道”。这三位清华前辈都是即将迎来自己百岁寿辰的科学巨擘,除了在各自领域内作出巨大贡献,又都在清华教坛努力耕耘,培养后学,老骥伏枥,令人称颂!

宇宙中的这些“清华星”浓缩了百年清华的历史,凝聚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体现了全体清华人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杰出贡献。毫无疑问,每一颗“清华星”背后都有与众不同的奋斗传奇和励志故事。对于清华大学而言,能够有这么多“清华人”被冠以“星名”,这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当然,对于清华人而言,能够被冠以“星名”的毕竟是极少数,但“清华大学星”和“自强不息星”却应被当作是所有清华人的光荣与责任!我们期盼有更多优秀的清华人被冠以“星名”,遨翔寰宇;希望清华天文台也能加入发现小行星的行列,早日在天上出现由清华自主冠名的小行星。我坚信,只要每个清华人都将光荣当作动力去实现梦想,那么越来越多的“清华之星”就将与日月同辉,永远光耀长空!这正是:

浩瀚寰宇垂英名,太空遨翔小行星;

胸怀天穹凌云志,清华逐梦永不停!

2021/04/30 定稿,2021/11/4修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 新华网2020831日的报道《“吴汝康星”命名仪式举行》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