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20日1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陈志华教授
昨天中午告别台州古城,下午到了温州的永嘉县。来永嘉是为了看楠溪江边的古村落。20年前,我看了《乡土中国》系列丛书,开始了探访中国古村落的旅行。这套丛书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老师写了两册,其中一册是《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当年我就是带着这本书,按图索骥来到楠溪江的。
转眼20年过去,今天是带着孙辈来看了。这次“海疆万里行”,虽说是沿着海岸走,以江河湖海为主,但沿途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也实在难以舍弃。周恩来、鲁迅、秋瑾、柳亚子,这些民族的脊梁,我们得多学习吸收他们的精神营养。历史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这次是选择了一城一镇一村:台州城、黎里镇、芙蓉村。
陈志华教授考察乡土建筑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成群连片,我当年看了有五六个,保留最完整,建筑最精美的,要数芙蓉村。今天阴雨绵绵,加之腊月寒冬,村里没有一个游人。问村口值班的一位老哥,能不能找个导游讲一下,他说现在没人来,就没有导游,不过我现在没事,带你们看看吧!老哥说他姓陈,属虎,73岁了,原来是村干部,常陪人参观。哈哈,党员干部素质就是高,一圈两个小时走下来,村子的历史、人物、建筑,都讲到了。
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是一个陈姓的官员带着家人从北方迁来这里,繁衍生息而成,所以村里人全都姓陈。陈姓兴盛于宋代,出过多名进士,还有一个状元。南宋时,曾有过同村八个人同时在朝廷里任职的纪录。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陈家一位京官回家乡组织义军抗元,兵败被杀,蒙古兵把芙蓉村一把火烧掉了。
现在的芙蓉村,主要是元朝以后的建筑,但村落的总体格局,仍是唐宋的形制。村子的正门朝东,门楼三开间二层重檐。进村后就是陈氏宗祠、书院等公共设施。特别是书院,进门有泮池、明堂,后面是讲堂,这样的规模,恐怕有些州县也未必做到。
村子后面二里地左右,是三座小山,村里人称“官帽山”,村前就是楠溪江,称“玉带河”。村里有四条小溪流过,有路就有水。路面是鹅卵石铺就,两侧是青石板。路旁院内各种花树,桂花尤其多。老陈说国庆节左右来最好,满村的桂花香。
今天在村里看到了一家人在院子里做豆腐皮,一口平锅熬豆浆,用电风扇对着锅口吹,10分钟左右,豆浆上面就形成了薄薄的一层豆皮。用一根头发丝一样细的龙须草从锅边穿过去,轻轻一提,就是一张半圆形的豆腐皮,晾在竹竿上,半天就干透了。他们说,太费功夫,现在没人做了,这是过年了自己吃。
另一家门口,有村民用一个小的锅炉,烧着旺旺的柴火,正在蒸馏做酒呢!各家自己在家里用糯米发酵,挑到这里来蒸馏出白酒,过年招待客人。我问这糯米酒度数怎么样?老乡在出酒的管子出处给我接了一小杯让我尝,还挺冲的。他们用测酒精度的仪器测了一下,好家伙,63度。我问做酒的成本,他们说连原料带加工费,一斤好酒得二十多元。村民们有自己的生存哲学,自己的米自己酿,喝着放心,多好!
村子里热热闹闹准备过年,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少年时的乡村时光。我很庆幸芙蓉村能一直保持着古朴与真实。中午吃饭,就在村头一家“麦饼”摊上。二十年前在这里第一次吃麦饼,就喜欢上了。新鲜麦子的面粉,梅干菜加上肥肉丁的馅,炉塘中现烤出来,焦酥鲜香,那是五千年农耕文化积累升华的味道。
世上真有特别巧合的事情。20年前我是“跟着”陈志华老师来楠溪江的,此次重游自然也是想着他的。可就在我写今天的日记时,看到了同学刚刚发的微信,我非常尊敬的陈志华老师于1月20日晚7点去世了。陈老师原来是跟着费孝通学社会学,后来改专业,再学了建筑学,是林徽因的学生,毕业后留校。林徽因病重期间,他一直守护照料,很是尽心。退休后的三十多年里,他没有去搞设计赚大钱,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了中国古村落的保护事业。梁思成、林徽因、陈志华,一代一代的学者,传承光大着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编辑附记
这是一篇旅游纪实随笔,作者是清华大学1975级建工系校友李安敏。浙江永嘉楠溪江的芙蓉村是他在2022年“海疆万里行”中的一站。在这里,他得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去世的消息,于是写下了这段特别的怀念文字。
图片来源| 商务印书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