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西南联大: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2022-08-02 | 来源 公号“中国科学家”2022-07-31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至长沙共同组建国立临时大学,后继续迁至昆明,并改名西南联合大学,即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南联大

在前后短短八年的极其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以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心系国难、励精办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来源:《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在转瞬即逝的八年之中,西南联大创造了无数奇迹,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两弹一星功勋、172位两院院士和一百多位人文大师,创造了战时高等教育体制的杰作

西南联合大学纪录片《九零后》截图

1946731日西南联大撤校,三校复原北返,距今已经76个春秋。历史虽已远去,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传奇,爱国、民主、科学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依然在传承。今天中国科学家公众号给大家带来了几位由西南联大培养的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故事。

刘东生: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丰富

1938年,在朋友的推荐下,刘东生决定前往西南联大求学。

途径香港时,刘东生见到了在那里工作的父亲。父亲告诉他,自己的一个朋友愿意资助他出国留学。然而,刘东生却婉拒了父亲的建议,他说:“那么多同学,有的在前方抗战,有的在大后方读书,也为抗战出力,我为什么要到外国去逃避祖国的抗战呢?”之后,他辗转多地终于到达昆明,并顺利进入西南联大就读。

刘东生抵达昆明 来源:《刘东生传》

来到西南联大的刘东生仿佛进入一片新天地。学校校舍是由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设计的。由于经费不足,设计方案一改再改,校舍最终落成时,有95栋平房,其中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两栋,图书馆一栋,则是砖木结构。

宿舍 来源:《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图书馆 来源:《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宿舍当时是没有床的,学生们就用装汽油桶的木板箱子搭起了积木,晚上放下去当床睡觉,白天叠起来当学习用的桌子。由于常年战乱,物价飞涨,伙食自然是简单得一言难尽。

虽然环境十分恶劣,然而,当刘东生回忆起在西南联大的生活时却深情地说:“物质生活是艰苦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的确,在那里,学生们如痴如醉地汲取知识。南开的严谨、苦干,北大、清华的开放、自由,使该校有着浓厚的学术气氛和强大的师资阵容:170多名教授、副教授,绝大多数是留学归来的硕士、博士,学贯中西、文理兼通者,有周培源、华罗庚、吴大猷、杨武之、陈省身、闻一多、钱钟书等一众名家。

在西南联大“坚、毅、刚、卓”校训的激励下,刘东生除了在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外,还积极地参与野外地质考查,找化石,打标本,分析土壤构成并撰写论文。

1941年为毕业论文收集资料,刘东生在云南禄劝野外考察

1942年,刘东生在准备毕业论文时,由于长期野外考察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胃疼起来,头上直冒冷汗,然而他还是咬着牙查资料、做研究,坚决要给自己4年难忘的学习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最终,刘东生凭借坚强的意志完成毕业论文,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刘东生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曾说:“在当时西南联大的学生中,一定深深地植进了某种精神,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们奋力前行,报效国家。尽管没人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但我坚信,先生一定是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养成他一辈子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的。”

吴征镒:反以为乐的68天步行之旅

1938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临时组建的国立临时大学因战火的逼近,被迫再次西迁。

当时,从长沙迁往昆明共分成三路。一部分人走海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人乘汽车,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还有一部分组成了步行团,徒步从长沙出发,跨越湘、黔、滇三省到昆明,这支队伍是三路人马中最为艰苦的。

早已从清华毕业并留校任教的吴征镒便是步行团的成员。长途跋涉,沿途条件异常艰苦,但他却反以为乐,每日观察沿途植物和植被情况,采集标本,一日不漏地记下日记。

湘黔滇一路行来,使得吴征镒对自华中至西南地区的植物资源有了亲身感知。他在日记中写到“余同李师、毛应斗先生于晨曦中步行。红梅初放,绿柳吐芽,菜花蚕豆亦满田灿烂”。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植物的热爱。

1938年,西南联大时期的吴征镒

19384月,湘黔滇步行团终于到达昆明,国立临时大学也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西迁虽属无奈,但对于从事植物研究的吴征镒而言,却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因祸得福。

云南是我国植物分布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这里的植物种类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他跟随老师李继侗进行野外植被考察,足迹遍布大理苍山、宾川鸡足山、滇西德宏等地,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植物标本,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瑞丽地区植被的初步研究(附植物采集名录)》。

期间,他还在一间茅草房里,用破木箱和洋油桶搭建了标本室,靠手抄完成了两万多号标本。

1938年吴征镒(后排右五)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去滇西考察留影

在西南联大的这段野外考察经历,也为吴征镒日后编纂《中国植物志》和推动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笃正:西南联大的偶然决定了毕生选择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是西南联大校歌中的一句,也与考入清华大学后投身革命又重返科学征途的叶笃正的心遇不谋而合。

1935年,叶笃正从南开大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热血爱国的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大一即参与了“一二·九”运动,1937七七事变后又积极加入抗日行列。后来,在五哥的劝说下,他认真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白了科学才能强国的道理。

1935年叶笃正南开中学毕业时的照片

随后,叶笃正来到已迁至昆明的西南联大继续自己的学业,期间和钱三强的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钱三强是叶笃正的同系学长,一次在打乒乓球时,钱三强兄长般劝他说:“你不要念物理,还是搞点实用的学问吧!”接着又说:“我看你还是学气象比较好,中国的气象科学太落后了。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钱三强的一番话让叶笃正重新考虑了自己的专业选择,他放弃了物理专业,选择了当时国家更为苍白的气象学专业。

1940年,他顺利毕业并考入浙江大学研究生院;1943年,他获国立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5年,他被选派赴美留学,三年后取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将中国的气象学从一无所有变成开辟鸿蒙

1991年叶笃正(中间)在大气所与同事讨论

叶笃正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功,与当年在西南联大的经历密不可分,他建议将联大作为一项教育学研究的重点,研究它的教育精神和教学思想,并加以总结。

“当年,联大的校舍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有时候都没有拉警报飞机就来了。教室被震塌了,飞机走了照样上课,只要没死没伤的拍拍身上的尘土又投入到学习中。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我想和这种精神是有很大关系的。”

叶笃正在清华校友会上发言

郑哲敏:在西南联大求索人生道路

1943年,郑哲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

初入西南联大,他看到的是茅草屋的宿舍和生活俭朴的名教授。校长梅贻琦和很多知名教授都穿得破破烂烂,学生们在茅草房里上课。但老师们认真教课以及活跃自由的学术氛围,给郑哲敏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南联合大学纪录片《九零后》截图

由于战事波及,物价上涨,教授们的工资难以支撑日常开支。为了补贴家用,课余只能去摆地摊。物理系教授吴大猷,甚至每天下课之后就到菜市场捡些烂菜叶,拿回去煮汤拌饭吃。

让郑哲敏印象最深的是,虽然生活捉襟见肘,但对待教学,老师们依然一丝不苟。作为低年级学生,郑哲敏与名教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并不多,然而通过听他们的报告,他渐渐隐约意识到“学术上要有追求,做人要有追求”。

1945年郑哲敏(前右2)参加西南联大工学院运动会

让郑哲敏念念不忘的还有学校里浓厚的民主气氛。在不同政见的学生们的辩论中,他开始思考国家前途和“人为什么活着”等哲学问题。

为此,他还特意到图书馆借来哲学书籍寻找“答案”,并得出结论:“一个人活着的价值,还是要做一些事,为社会做点贡献。”他觉得和哥哥学不同专业能对国家有更大贡献,为此他从电机系转到了机械系。

西南联合大学三十二年度下学期学生名册 来源:央视新闻

1946年,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原址,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迁回到清华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的钱伟长。

这一年,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钱伟长也很赏识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常叫他到家里吃饭。在钱伟长的影响下,郑哲敏从此确定了力学的研究方向。

1948年,为了更好地深造,在校长梅贻琦和恩师钱伟长的推荐下,郑哲敏经过四级选拔,获得全国唯一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名额,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在美国,他师从钱学森,并迅速在力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后学成归国,开创了中国的爆炸传奇

2018年,在西南联大博物馆暨《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仪式上,郑哲敏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以苦为乐、勤学问道的联大岁月。

他希望,中国教育界能借鉴西南联大办学教育经验,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而努力,希望全社会继承发扬西南联大不朽精神和优秀传统。

郑哲敏重返西南联大原教室,追忆联大时光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公众号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相关新闻

  • 022020.02

    国家中兴业 此日需人杰

    1月20日,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的原西南联大旧址考察。这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大学?如此吸引总书记和国人的关注?为什么80多年....

  • 292007.10

    顾秉林:联大精神 永放光芒

    ——在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7年10月27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 顾秉林   尊敬的陈至立国务委员,尊敬的西南联大老学长、老校友,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在举国上下欢庆党的十七大胜...

  • 262017.12

    此生付家国 诗礼继世长——母亲百年诞辰纪念

    母亲学名刘世琮,乳名刘芳。《说文解字》载:“琮,瑞玉,大八寸。”玉琮是古时候的祭神重器,流行于五千多年前的苏南、浙北,玉琮外方内圆,寓意天圆地方,天人....

  • 062020.11

    百年三不朽,卓荦陈岱孙

    本文为彭凯平教授2020年11月5日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陈岱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的发言今年是我国经济学界一代宗师陈岱孙先生诞辰120周年。陈先生1900年出生,1997年以97岁高龄辞世。可以说是人生百年,更是一位中华民族近现代大历史变革的见证者、亲历者与躬行者。陈先生一生高洁,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代宗师,更是后辈吾等的人生楷模。为缅怀陈岱孙先生,继承并弘扬他倾毕生精力专注于学术与教育事业的治学态度与...

  • 012015.06
  • 092019.01

    藏书票《丰碑》见证西南联大不凡岁月

    2018年11月,云南师范大学迎来“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一部展现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丰碑——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

  • 032017.11

    西南联大精神如何赓续

    11月1日,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西南联大精神研讨会同时召开,各高校负责人和与会专家就如何在新时代以西南联大精神激励一流大学和一....

  • 102017.11

    西南联大的故事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出版了不少。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学者们从史料研究出发作了分析和解读;联大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从师生自述、回忆以及小说中可以看到。

  • 192021.11

    西南联大的另一面

    这些年对西南联大的研究出了不少佳作。光是影视作品就有2018年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如今的电影《九零后》。不过,这些作品大多从学子成才的角度去探究,没有把西南联大放进一个时代,一段历史里,更没有把西南联大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从组织建制的角度去研究。今天笔者想从西南联大三位领导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的角度,和读者朋友一起去看看西南联大的“联”与“大”,这是西南联大的另一面。1938年4月,梅贻琦(前排左五...

  • 302021.11

    西南联大是如何“一联到底”的?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的歌词,也与清华校长、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委梅贻琦的治校育才理念呼应共振。“救国的方法极多,救国又不是一天的事”,“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材,将来为国家服务。”(梅贻琦《就职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演说》)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