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年黄炎培全家照,后排右二为黄方刚
1944年1月17日,黄炎培先生的长子、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黄方刚病逝于乐山。1944年3月,黄炎培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乐山,两度赴黄方刚墓前悼念,白发人吊黑发人,马鞍山下一片悲怆。
黄方刚客死乐山
黄方刚是著名的哲学家。1915年至1923年在清华学堂(应为清华学校——编者)学习,受教于梁启超先生,并与梁思成是同学。1924年入美国卡尔登大学获文科学士学位,1928年在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马君武创办的广西大学任英文教师,后受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之邀,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黄方刚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1938年,东北大学迁到四川三台县,其文学院更名为文理学院,黄方刚继续任文理学院院长。
黄方刚一生勤奋,著述颇丰,代表著作有《苏格拉底》《道德学》《<老子>年代之考证》《知行难易解》等。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武汉岌岌可危。武汉大学召开校务会议,决定迁校至四川乐山。1938年3月,武汉大学部分教职员工与学生共600余人乘船抵达乐山,将文庙作为校本部、图书馆及文学院和法学院的教学地址,理学院在高西门外的李公祠办学,工学院选择在三育学校,男生宿舍在龙神祠,女生宿舍选在白塔街,教师们则分散租用民房。就这样,国立武汉大学开始了长达8年的异地教学。1939年黄方刚与东北大学校长臧启芳观点不合,辞去文理学院院长,受聘入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
抗战期间,法币贬值,乐山物价飞涨,百姓生活维艰。黄炎培在重庆,黄方刚在乐山,父子常以信互慰互勉。1941年1月,黄方刚专程赴重庆探望黄炎培,父子二人聚少离多,黄炎培特别陪黄方刚到附近游玩并题诗留念。1943年夏秋之际,黄方刚从成都回到乐山,感觉身体不适,诊断为心脏病,断断续续服药治疗半年多。1944年初,手指出现血斑,病情加剧。
这期间黄炎培十分焦虑,多次写信询问治疗情况。1944年1月17日黄炎培托人给黄方刚汇去了3000元,要黄方刚转院治疗,哪知就在这天午后,黄方刚病情突变,在乐山病故。
黄炎培赴川凭吊
1944年1月18日夜,黄炎培收到两封电报,是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和乐山补训处长韩学源电,告知黄方刚病逝的噩耗。黄炎培获悉后悲痛万分,冷静下来,即刻复电并汇款50000元,请王星拱代办丧事。
当夜,黄炎培在日记中写道:“方刚!方刚!你舍父就母去呀。”(黄炎培结发之妻、黄方刚生母王纠思于1940年因脑溢血在上海病逝)
1月19日,黄炎培强忍悲痛,亲笔写下了《讣告》:
长儿方刚,研习哲学,历任广西、东北、北京、四川、武汉各国立大学及华西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不幸在四川乐山武汉大学教授任内病故,计前后执教十六年,得年四三岁,遗妻一,男三均幼,除命次三两儿前往料理殓葬并郑重搜行其遗著外,谨此哀告诸亲友矜鉴。黄炎培。
讣告在《中央日报》和《大公报》连续发布了3天,同时,黄炎培向参政会告假,“心中无一刻不念亡儿”,迫不及待地要奔赴乐山。当时乐山的交通非常不便,黄炎培的三儿子黄万里替父先行,打算先行乘公共汽车去乐山,却买不到车票,于是与总部在重庆的中国银行接洽,搭便车经内江达乐山。
黄方刚英年早逝,在社会上引起震惊,时任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著名学者顾毓琇写《悼黄方刚》,深表哀悼之情:
彭殇修短倘前知,柱下精研枉作师;
岂信著书能却病,犹怜好学每忘饥。
家贫儿让山中果,世乱妻吟海外诗;
呜咽长江怀故友,清明时节雨如丝。
这期间黄炎培如坐针毡,他不停地翻阅黄方刚的遗著,不断地写《方刚哀记》分赠友人:
方刚一生清正,诫爱待人,蓄学抱道,朗观有得,为文化服务,到死方休。虽享年不永,亦可以无愧于人,无愧于天地。
长儿方刚,穷研哲学,为大学教授凡十六年。民纪三十三年一月十七日病殇于四川乐山,年四十三。黄炎培哀记。
2月1日,黄炎培接到黄万里从成都发来的电报,告知黄方刚已安葬在嘉定乌尤寺后山。虽入土为安,黄炎培仍决意无论道路多么艰难也要赴乐山凭吊。
2月8日黄炎培收拾好行李,偕夫人姚维钧按约定乘坐花纱布管制局蓉运处的车转道成都,却因车辆纠纷未能够成行。经多方协调,次日上午十点得以开车。令黄炎培始料未及的是,车行手续十分繁杂,沿途检查岗亭众多,证件稽核多如牛毛,幸好检查人员要么是黄炎培的门生,要么读过黄炎培的书,对黄炎培尊敬有加,纷纷提供方便,这才到了璧山县。第二天经永川、荣昌、隆昌,夜宿内江。思念亡子,黄炎培吟出了诗句:
泉下总宜寻骨肉,云瑞忍复望城媚。
艰难远道疲驴力,渐愧吾生强自支。
11日黄炎培离开内江,过球溪入资中,夜停简阳,12日抵达成都,与黄万里会合,儿子向父亲报告了黄方刚安葬的具体事宜。
黄炎培于2月27日下午在成都陕西街燕京大学会议室举行黄方刚追思会,燕京大学校长梅贻宝、教育家刘绍禹等社会名流出席,席间黄炎培向各界人士对黄方刚身前生后的关心帮助深表谢意。
3月5日,暂编十八师师长刘树成提供小车一部,黄炎培从成都出发,视察了正在建设的新津机场,直赴乐山。
黄炎培痛吊爱子
1944年2月6日,黄炎培在乐山拜会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教务长朱光潜等,下午,黄炎培携黄方刚遗孀薇华兰(viola)及黄方刚的三个儿子,从萧公嘴渡江到乌尤寺,过东坡楼下篦子街,车行三里路再步行半里到达瓦厂坝,在李氏旧宅旁的黄方刚墓前祭奠,三代人追忆黄方刚的正直与勤奋,悲伤之处不免泪流满面。痛失爱子、丈夫、父亲,一家人失声痛哭。
献花行礼之后,黄炎培在黄方刚墓前告诫三个孙子:你们须念父亲生前做人,怎样端正做学问、怎样踏实,怎样一心教授。宁使贫不就他职,不取分外的钱,怎样待人好,诚恳忠实,怎样教人好,至诚亲切,你们想念父亲,须和父亲为人样好,这就是安慰已死的父亲,也是安慰生存的母亲。你们的祖父老了,就是希望你们这一些。
3月9日,黄炎培一行从萧公嘴登船,至川嘉造纸厂码头登岸,再经过嘉华水泥厂,从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行至马鞍山麓的黄方刚墓地。据黄炎培日记记载:墓室由嘉华水泥厂工程师赖圣功设计,长方形,前平后圆,两侧长一丈二,高四尺。墓正对大庙山,天晴时可望见峨眉山。
白发人吊黑发人,其情其景令人伤心流泪。凭吊时,大家噙着眼泪默默地向黄方刚的墓碑献花,行鞠躬礼。
赠送墓地的主人叫李树芳,系黄方刚的门生,他是前清内阁中书李嘉秀进士的后人。因此之故,黄炎培认为李家系老子李耳的传人,黄方刚一生研究老子,以翻译老子的作品著名,死后葬于李氏墓地,归宗老子,算是一番慰藉。黄炎培强忍悲伤亲自为黄方刚题写墓志铭:“方刚,一生清正,抱道有得,言行一致,诚爱待人,取物不苟,著书讲学,到死方休。虽其年不永,亦可以无愧于人,无愧于天地。”
悼念结束后,黄炎培对李树芳十分感激,题《尊到贵德》回赠:
华民国纪元三十三年一月,长儿方刚在全国对日苦战中,以守职安贫殁于乐山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席次,及门李生树芳得其伯叔昆弟之同意,慨然以其祖遗乐山凌云乡东道精庐旧宅余地赠与。营葬既毕,率孙儿十九、海川、泯江衔哀叩谢,并接受赠与文约。方刚既以道见尊于李生,李生之德弥复可贵。因取李祖老子此语书赠,以扬家风而志高义。
夜晚,心情沉重的黄炎培从柜中检点黄方刚的遗物,发现许多遗著,不觉老泪纵横,一边清理,一边编写目录,足足写了4页纸。感叹“最光荣是对国家、对人类有切实的贡献,把我聪明才力都贡去”。
子早逝,其悲怆之情挥之不去,3月22日黄炎培含泪写下《哭方刚墓》:
墓在乐山凌云乡公路旁,西距马鞍山一公里许,西北距乌尤寺下岷、铜、雅江会合处二公里许。
生不求人强自支,死留清蜕伴峨屑;
三江窈窕堪遗世,百卷丛残欲付谁?
最后解人空尔案,诸生庐此复美辞:
王师大定中原日,翻待衰公祭告儿。
方刚治哲学,以解答最后问题自任。
诗末尾注解:“墓地其弟子李生树芳所赠,李宅在焉。”
(作者单位:民建峨眉山市总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