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秋风春雨苦竹塘

2024-02-29 | 吴重生 | 来源 《北京晚报》2023-10-26 |

当我驱车来到义乌市上溪镇苦竹塘村时,吴晗史学馆正在迎接一批中小学生参观团,以至于我们只能先“让路”。

白墙黛瓦、拱门曲檐、古色古香的吴晗史学馆坐落于苦竹塘畔。在吴晗史学馆的“吴晗著作与史学图书馆”专题区,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吴晗著作互动查询”大屏,阅读吴晗的著作,还可以通过尾厅弧幕影院,观看吴晗波澜壮阔的一生。苦竹塘村因塘而得名,而之所以叫苦竹塘,是因为塘四周长满芦苇之故。义乌人说的“苦竹”,即芦苇。芦苇是多年水生高大禾草,其嫩芽和根茎均可食用,味微苦,因而称之为“苦竹”。

对于吴晗,人们大多只知道他曾任北京市副市长,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研究第一人”,却不知他还是一位少年天才、无私无畏的爱国者、对爱情无限忠贞的“模范丈夫”。

吴晗故居院内一景 吴红丹 摄

吴晗是一个天才少年,这是有诗为证的。众所周知,“初唐四杰”之一的义乌先贤骆宾王7岁时就写出了《咏鹅诗》。而同为义乌人的吴晗,在6岁时就写过一首《咏怀诗》,诗曰:橱中无菜市中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谓我读书好,我谓耕者比我高。这首诗中有哲思,有境界,有导向,有价值观。且不说文采,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觉悟,殊为难得!这首诗现在就陈列在苦竹塘村的吴晗史学馆里。

1909924日,吴晗出生在苦竹塘村一个家风颇严的书香门第,原名吴春晗。在义乌当地,流传着神童吴晗的传说。吴晗小时候爱书如命,自家的书看完了,就到附近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碰到书的主人不肯借,就拿了书坐在人家的门口看,看完了才回家。倘若书的主人愿意借书给他,他会手捧着书,边走边看。结果走了十几里路回到家里,手中的书也看完了,于是再次返回,去借第二本书看。

因战火连绵、世道艰难,原本殷实的家庭只够温饱。吴晗自小就立下了“读书报国”的雄心壮志,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仅早慧,而且早熟,12岁时到金华读中学,成绩优异。

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因家道衰落,遂在本村小学教书,赚取薪酬以贴补家用。1928年,吴晗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时年19岁。19318月,吴晗考入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二年级,专攻明史。在清华攻读期间,吴晗已在史学界崭露头角,被同学们称为清华太史公。毕业后,吴晗留校任教,开设明史、明史研究、明代社会史等课程,为当时各高校开设明史课之首创。

义乌自古有“苦竹边头出好笋”的民谚。吴晗故居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双层建筑。天井外故居中开正门,正门门脸用穹隆顶青石抱框,砖砌壁柱,两旁立柱呈锥尖顶,抱框上方“吴晗同志故居”六个字为曾任国家副主席的老一辈革命家乌兰夫同志所题。拱门正上方为“蝶恋花”砖雕。故居院内草地上有吴晗全身铜像,据说是以吴晗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照片为原型的。

吴晗故居建于1924年,为前廊式天井院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63平方米。故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整体建筑大体上呈字形,呈轴对称分布,上下两层,由正堂、边房、两厢及花园组成。故居书房的书柜上方,有梧轩藏书四个字。吴晗的父亲吴滨珏是清末秀才,家教颇严,家中藏书较多,这使吴晗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以博览群书。吴晗故居客厅中央挂着一幅立轴水墨山水画,是浙派绘画大师余任天的作品。画两侧有对联:心中先成小五岳;图内可观大山川。

故居门口有两株十多米高的柏树,树冠高大,枝繁叶茂。柏树所结籽为碧绿色,寓意为“万古长青”“多子多福”。如今,故居的主人虽已故去,但柏树年年结籽。村民乔迁新居、订婚结婚都喜欢来此剪一枝带籽的树枝。院内有两丛茂盛壮硕的凤尾竹,院内靠近墙脚处,遍植翠竹及红枫树、鸡爪树等。明代王立道赋凤尾竹诗云:“紫文何葳蕤,采采露华滋。不向高冈上,常依白石墀。”不知栽种此竹是否吴晗生前所好?凤尾竹四季常绿,不因季节变换而改其色,始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与吴晗的精神相契。

19531月,吴晗给当时的义乌县长写了一封信,无偿捐出了自己名下的房产。不久又捐赠了弟弟吴春曦名下的房产。

村支书吴伟贤告诉我,苦竹塘村旧称竹湖村,村以湖名。明代时有300多亩水面。塘内遍生芦苇,莲藕、菱角长势旺盛。因为村里穷,村民常以脚桶当船,划到湖心去摘竹心吃,因竹心味苦,遂改名为苦竹塘。苦竹塘东眺虎山、西邻落鹤山、北依东山。该村民居特色鲜明,为浙江省传统村落。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家家户户做棕板床,成为远近闻名的棕板床第一村。全村现有646户,1398人,外来人口3200人。20世纪70年代,因为填湖造田,苦竹塘水面缩小,如今仅剩60余亩。塘在村东南,承包给养殖户养鱼。

江南乡村多塘,人们习惯于逐水而居。建村造房,挖塘是必不可少的。塘的功能很多,消防、养鱼、洗衣、洗菜、浇灌等等。村庄有了塘,便有了生机和活力。外出的村民回村见到塘,便觉得安心。义乌的“红色三杰”,陈望道来自分水塘村,冯雪峰来自神坛村,吴晗来自苦竹塘村,有人说,是“三塘”滋养了“三杰”。

对于吴晗这样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我自然是耳熟能详。虽然从我浦江老家驱车去义乌上溪苦竹塘村仅需半个小时,但一直没能有机会探访吴晗故居。今年9月,在京巧遇义乌朋友吴跃红。他就是苦竹塘村人,父辈是吴晗的邻居。席间谈起吴晗的故事,激发了我一探究竟的心情。在吴跃红的力邀下,终于在2023年中秋假期成行。

作为学者,吴晗一生的命运是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吴晗考清华大学时,语文和英语都得了满分,而数学则得了0分。一些文史资料里说,吴晗是因胡适的推荐才上了清华大学,这种表述是不确切的。因为当时清华大学的新生录取规则是以总分来划定分数线的,吴晗虽然数学0分,但总分已超过了录取分数线。胡适给吴晗写推荐信,是希望当时的清华大学领导给吴晗勤工俭学的机会。因为吴晗家道中落,生活贫困,如果不工读的话,是无法完成学业的。

在吴晗史学馆,陈列着一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书的封面上写着“吴晗同志审阅。毛泽东98几个遒劲潇洒的毛笔字。据考证,题字写于1960年,这充分说明了毛主席对吴晗的尊重。1984年吴晗诞辰75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在近春园内修建吴晗纪念亭。1986年校庆75周年之际,吴晗雕像在晗亭北侧落成。在义乌和北京各有一座晗亭,南北晗亭虽相隔千里,却一脉相承。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园里的晗亭,由邓小平亲笔题名。义乌的晗亭屹立于虎山脚下,建于2004年。墓地和小广场中部伫立着一块黑花岗石墓碑,正中写着:吴晗袁震之墓,朱镕基题。”墓碑顶部雕刻着一本翻开的花岗石“大书”。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吴晗赴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1940年起,转到西南联大任历史系教授。1943年吴晗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夏,他介绍闻一多入盟,同年9月,民主政团同盟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吴晗以历史杂文为武器,发表了《三百年前的历史教训》《论一二·惨案与纪纲》等文章。1946年夏,李公朴、闻一多被害,吴晗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追悼活动,并写下《哭公朴》《哭一多》等悼文,痛斥特务暴行。此时,西南联大已结束历史使命,吴晗将返回北平,继续在清华历史系任教。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于1946810日发出秘密函电。内容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要求清华大学密切注意”“共党吴晗将赴北平清华大学任教。其实,此时的吴晗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党的影响下,在斗争实践中已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

19488月,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吴晗离开北平赴解放区,到达西柏坡。194911月,吴晗以民主人士身份,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1955年,在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时荣膺哲学社会科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573月,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吴晗遭四人帮残酷迫害,含冤去世。1979年获平反昭雪。

吴晗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认识了比他大三岁的学姐袁震。袁震在假期回武汉探亲,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回到学校后因发病而住进了医院。吴晗经常去看望袁震并照顾她的生活。吴晗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负担起袁震治病的费用。结婚之前,家里不同意,原因在于袁震感染了肺结核,丧失了生育能力。吴晗的母亲还特意赶到北平劝阻,但吴晗坚持非袁震不娶,而且立下了同生死、同患难的誓言。他俩在1969年同一年离世,真正做到了同生共死,堪称是现代版的梁祝

吴晗对爱情的忠贞和对信仰的忠贞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这体现了他人格品质的高贵。吴晗对妻子非常尊重,一家人拍照时,让妻子坐C位,夫妇俩拍照时,让妻子坐着,他站在妻子身后。如今义乌新人结婚喜欢结伴参观吴晗故居,在蝶恋花砖雕前立永结同心之誓,向这一对演绎旷世真爱的夫妇致敬。上溪镇和苦竹塘村目前正在计划在文化礼堂基础上打造蝶恋花真情馆,让吴晗袁震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教育更多的后来人。

王志强说,吴晗是义乌人的代表,他的身上体现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吴晗故里苦竹塘村离大诗人艾青故里金东区傅村仅5公里,离宋濂故里潜溪8公里,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早在1985年元月,苦竹塘村就被义乌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这块红底木框牌匾迄今仍悬挂于苦竹塘村文化礼堂内。苦竹塘文化礼堂与吴晗讲堂毗邻,白墙、黛瓦、马头墙,上书大会堂三字,两侧有6块浮雕,古朴庄重。此处曾为古戏台和小学校,吴晗曾在此小学任教。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苦竹塘村依托吴晗故居核心保护区的开发,苦竹塘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通过牵线搭桥,村里进驻了春晗农家大院,推广“上溪八味”,深度挖掘名人文化。吴晗故居和吴晗史学馆几乎每天都迎来前来参观的人流。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沿着先贤吴晗的足迹,在此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家乡的苦竹塘一定不会忘记,这位早早离开家乡投奔革命的义乌赤子。2015514日,义乌市上溪镇初级中学正式更名为义乌市春晗学校,以吴晗先生的原名命名学校,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位先贤的崇敬和缅怀。此后,吴晗讲堂、吴晗史学馆相继建成,吴晗故居向外开放,春晗路隆重命名,家乡人民用这种方式,缅怀这位卓越的民主斗士、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和历史学家。

(作者系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