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刘国强——清华毕业生众筹去台湾学防减灾经验

2016-09-22 | 任珊 | 来源 《京华时报》2016年8月30日 |

一次汶川地震的志愿经历,让清华毕业生刘国强毅然决定辞去收入颇丰的白领工作,踏入社会公益领域。从一名志愿者到公益机构平安星发起人,他没有一丝犹豫,带领小伙伴建网站、出书、做讲座,培训地震逃生,传播防灾减灾知识。他直言,治病不如防病,防灾胜于救灾,是大家公认的事情,但意识到这一点还不够,我们还要行动起来。

刘国强在河北省滦平县教孩子们如何做担架。受访者供图

志愿者变身公益人士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时,从清华毕业8年的刘国强已经是一家外企的销售总监,生活无忧。地震发生后,他请了年假毅然决然地去了四川。就是这段经历使他的人生观得以改变。刘国强说,地震中死了很多孩子,他们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也似乎不知道要做什么,导致了很多生命的消逝。“我们为什么平时不告诉他们如何认识地震,如何进行地震逃生,假如再有地震,他们能从容逃生,哪怕多逃出去一个孩子也好啊。”

回京之后,刘国强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加入了清华师兄姚攀峰先生创立的名为“平安星”的志愿者组织,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普及地震逃生知识。刚开始,做得并不顺利碰了很多钉子,才发现做公益并不是光有爱心那么容易的事。

刘国强试图进入一家成熟的公益组织工作,学习经验。当时他了解公益机构很多,分不同的形态,而基金会可以说是公益的“上游”。最终他锁定两家非公募基金会,友成基金会和南都基金会。2010年,他被友成录取,成为一名项目官员,做的工作也跟防灾救灾减灾息息相关。而同时,他也逐步成为了平安星的领导人。

但平安星毕竟是个志愿者组织,没有全职人员,过于专业性而无实操,传播的效果不好。2010年,他从友成正式辞职,拉了三四个小伙伴,全职入伙平安星,而之前的发起人主要退居幕后提供智力支持。刘国强正式将“平安星”注册成机构,成为一家民非组织,专门为灾害多发区域的学校学生们培训相关的地震逃生知识。

刘国强介绍,“平安星”的三个角分别代表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和子女,一颗完整的平安星即代表着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平安,而每一个家庭的平安祥和最后筑成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公益组织转型社会企业

一开始,平安星只有30多名志愿者,多是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建筑或土木工程结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刘国强认为,不仅仅是地震,其实很多灾害死伤都发生在建筑里,而他们学的专业正好派上了用场。他们开始研究在不同建筑结构下面如何逃生,2012年9月《科学地震逃生》正式出版,课程体系围绕一个重要理论——综合逃生法,不仅教授大家灾害发生时怎么做,而且包括灾害前怎么防灾、减灾。

在大家的努力下,他们还组建了地震教育网,但效果却没有想象的好。“看这些的都还是专业人士,反而我们希望普及的是普通大众的观念,这些人没有看”,刘国强说,于是他和志愿者又一起把这些书翻译成很简单的课程,平时只要有时间,就带去河北的山区做培训。

从那时开始,一次一次的灾害不断牵动着刘国强及志愿者们的心,平安星的培训内容也从最初的地震逃生扩展到各种防灾减灾知识。随着活动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不仅获得了政府组织的公益创投资金,团队也正式建立起来。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自身的过度膨胀导致项目质量大大缩减,研发能力也会影响项目长期发展。”刘国强开始反思。

于是2014年,团队开始放慢速度,考虑转型问题。同年他曾前往香港考察并拜访香港“社企之父”谢家驹,也正是这次考察让刘国强找到了公益和商业之间的连接途径,那就是社会企业。

“以前平安星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基金会的项目筹款,现在慢慢转换到盈利项目,探索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运营平安星。”刘国强介绍,他们开始尝试给企业提供培训,向企业销售应急产品。而这些应急包会被送往一些有需求的学校。另外,平安星筹建了防灾体验馆,面向普通百姓开放,配备相应的培训讲解服务,同时通过防灾用品超市等增值服务盈利,保证一部分资金来源。

为灾区儿童送一盏灯

近几年,平安星为了让更多的人熟知这一品牌,理解他们的理念,发起了许多公益项目,比如“上学路上要有光”,为云南鲁甸灾区的孩子募集太阳能灯,照亮上学路,既能避免一些安全事故,晚上还能用这盏灯学习,也点亮他们一些希望。

去到当地之前,刘国强听鲁甸县康康老师介绍,有的孩子每天为了6个多小时的读书时间,需要来回走近40公里山路,花近6个小时。对于这些“数据”,刘国强不信。

但亲自走了一遭才发现,这是真的。鲁甸地震后山区道路毁坏十分严重,很多道路汽车无法通行。大部分孩子每天要5点出发,走在碎石满地的山路上,摸黑三个半小时才能到校。

刘国强听说“孩子们走夜路上学不舍得用手电”,他还专门去生产太阳能节能灯的厂家考察,定制了20多盏印有“平安星”字样的节能灯,太阳一晒就来电,孩子们不用担心费电。到了当地,他还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安全课,向他们讲述地震逃生经验。

刘国强认为,其实防灾减灾非常重要,远远大于救灾。“治病不如防病,防灾胜于救灾,这是大家公认的事情,或许意识到但还没形成行动,或者行动还比较初级。”

对于平安星来讲,他不希望做高深的课程,不讲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而是给零基础的人普及知识,这个过程反而更难,要做很多的倡导工作。他们就是以培养志愿者为使命,通过他们辐射到学校,会更有效果。如今平安星志愿者数量已达到三四百人,他们既接受过训练,又能为别人提供培训。

最近,刘国强以“众筹”的创新形式去到了台湾,探讨那些在台湾9·21地震后发展起来的社区和民间组织,“我想看看他们在地震后是怎么做的,这对我来说是个学习的机会”。


相关新闻

  • 192020.06

    “事业顺风车”清华经管学院优秀校友职业经验分享会举办

    6月11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团举办“事业顺风车”经管学院优秀校友职业经验分享会。活动邀请了清华经管学院2019届在高校、公共部门、投行、国企等领....

  • 042018.12

    丘成桐:我做学问的经验

    做大学问必须要有激荡性情的种子——我从历史中吸取做学问的经验,从文学和现实生活中得到做学问的意境和激情。每个学者走不同的道路,但是做好的学问却是不能缺....

  • 232018.10

    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赠清华大学

    10月22日上午,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赠清华大学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未来10年内将向清华大学捐资22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清华大学....

  • 232020.09

    那些优秀的清华“未毕业生”们

    历史上,老清华长期以卓越的教育质量而闻名遐迩,培养过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历史上也出现过相当数量的“未毕业生”,其中不乏各路才俊,不少人甚至成就卓著、蜚声中外。清华初期的“未毕业生...

  • 072023.08

    创业“不讨巧”,这位清华女学霸的生存经验就两个字

    庄莉的目标,是把镁佳打造成智能化“新博世”。回忆起2020年初的处境,镁佳科技创始人庄莉仍感到心有余悸。当时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还未走出“死亡之谷”,特斯拉也仍在量产地狱中挣扎,很多人判断,智能化这条路走不下去了。而智能化正是镁佳科技所选中的行业机会。镁佳科技的核心业务,就是用标准化去驱动开发方式,将整车设计中诸多软件功能写成标准化模块,在差异化中寻找共性,用更高的效率帮助主机厂进行智能化创新。置身行...

  • 252018.06

    微博红人韦思嘉这样说自己的经历,清华大学工科毕业生的头衔有什么用?

    清华大学毕业生韦思嘉分享了自己的“网红”故事。

  • 252018.10

    系友陈翀与化学系学生交流职业发展经验

    10月22日下午,化学系97级系友、碧桂园集团董事、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翀与化学系学生交流职业发展经验。化学系主任王训、党委书记梁琼麟、97级....

  • 032013.01

    2013春季清华大学博士后科学基金申请经验交流讲座成功举办

    2013春季清华大学博士后科学基金申请经验交流讲座成功举办 为提高我校博士后申请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能力,挖掘博士后的创新源泉、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创新路径、分享创新经验,2012年12月27日晚,清华大学...

  • 262018.10

    美术学院五位校友返校与2019届毕业生分享求职经验

    现在正值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为了帮助美院毕业生更好地做好求职准备,提早明确职业选择,学生与校友事务办公室邀请到五位美院校友,于10月22日晚在B213教....

  • 122022.08

    多用点科学,少用点经验——余国琮院士与工程科学

    余国琮,1922年出生,2022年去世,广东广州人。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本科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硕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194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此后在该校任教。1950年回国,任唐山工学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曾任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化工学院名誉院长。著有《化工计算传质学》(合作),主编《化学工程辞典》《化学工程手册》等。余国...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