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蔡秉宪:台湾青年应培养自己的大中华视野

2016-12-19 | 贾娜 翁辰 陈建伟 | 来源 华广网2016年12月18日 |

蔡秉宪,台湾青年,200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05年在英国和南部非洲创立了亚洲电信通讯集团公司,后回北京继续深造并在中关村创业,同时担任台湾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的名誉理事长。

蔡秉宪在台生中名气很大,不仅仅是因为他阳光帅气的外表、清华北大的名校光环,更是因为他将近10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在做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的工作,特别是为凝聚在陆台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为什么想从事两岸交流?

12岁小学毕业就到英国和南非学习的蔡秉宪,虽然小小年纪就有着丰富的国际游学经历,但他认为自己从小就拥有我大中华的情怀。特别是在北京清华大学攻读本科学位,让他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在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上。那时起,蔡秉宪就开始做些为台生服务的事情。

2008年,蔡秉宪有次在台湾参加一个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当时有位台湾学生问他,“大陆有没有洗衣机?”这个问题让蔡秉宪认识到两岸之间的隔膜,也让他深刻感受到要担负起促进两岸交流的重要使命。

后来,蔡秉宪在国外留学和创业,但很快,他还是决定回到中国大陆继续深造并创业。同时,他也更坚定地投身于两岸事业,为两岸服务。他在北京大学就读硕士和博士时就担任了两岸文化交流协会的主席,后来又创立了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他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更广大的两岸群体服务。

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为两岸交流做了什么?

据蔡秉宪介绍,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从事两岸很多领域的交流,有经贸、文化、论坛等。每年的两岸青年交流人次就达1000人以上,算得上台湾最大的两岸交流团体之一。

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每年都会组织台湾北中南各地的青年到中国大陆各省市进行参访、交流。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蔡秉宪发现台湾青年对北上广等大陆知名城市的了解却非常少,而台湾南部的同学所享有的交流资源尤其匮乏。为此,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在招募中向台湾中南部的青年倾斜,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每次交流的初期,总会有几位台湾同学对大陆有困惑与矛盾,但是在深度交流后,尤其在认识大陆同学后,这些台湾青年往往是最坚定想到大陆发展的一群人。”蔡秉宪认为这些交流活动意义重大。因此,他们在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时,重点邀请那些从未到过大陆的台湾青年。

针对台湾顶尖学子,他们每年会组织台湾前15所高校的学生会会长和副会长来大陆考察学习,同时也邀请大陆各省市例如北大、清华、复旦、厦大、中山等大陆40几所高校的学生会主席、副主席,两岸高校的优秀青年学子齐聚北京,深入交流探讨。

除此之外,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每年还会到台湾北中南的大学去做巡回主题讲座,透过不同主题和讲者的大陆经验谈,让台湾学生了解真实的大陆,加上深入的对谈互动,有助于更直观与客观地认识大陆。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实习、就业、创业情况如何?

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既会对即将赴大陆求学的台生做说明会,也会为即将毕业的台生做生涯发展讲座。蔡秉宪认为,两岸青年交流事务中,最重要的元素还是让两地同年龄层甚至同专业的青年,在活动期间有超过一天的交流和沟通。“只有拉近彼此心的距离,化解刻板印象,才能为两岸青年未来的共同合作奠定好的基础。”

蔡秉宪提出,虽然台生在大陆实习就业有些不便,但是还是很多台生进入了大陆的知名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互联网经济、影视文创、创新创业、公益支教这些新兴领域是台湾青年对大陆最感兴趣的。“我们要的不只是在各大观光景点走马看花,我们期待的是心的交流,心灵的心,也是崭新的新。”蔡秉宪告诉记者。

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有什么顾忌?蔡秉宪说,对于在台湾有意创业的人来说,没有人脉、不了解大陆的市场、潜规则、风土民情是痛点,很难在大陆建立起人脉,更别说是找到能并肩作战创业的伙伴。而已经在大陆求学的台生,他们虽然有了基础优势,但选择毕业后就创业的人还是很少,除了主观因素创业风险较大之外,客观因素则是大家对于创业鼓励政策不甚了解,也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

因此,蔡秉宪建议大陆方面相关部门能将这些信息有效传达给在陆台生。他还建议,安排一日参访、多日交流或是进驻团队的分享讲座等,能让台生有机会了解相关措施与资源。“只要有了接触点,感兴趣的同学们自然而然会往下深入探讨,这些资源才不会闲置与浪费。”蔡秉宪说。

同时,针对那些有意愿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蔡秉宪也提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他说,要首先放下台湾人的自我优越感,接地气地学习,真正做到在地化。有些台湾青年认为直接来大陆创业没有头绪,蔡秉宪就会建议他们在年轻时提早到大陆念书,熟悉环境和积累一定的人脉,更有利于往后在大陆的发展甚至创业。

受益于自身丰富的求学经历,蔡秉宪也鼓励台湾青年们能够走出台湾,到更广阔的区域学习、发展,趁年轻时培养好自己的国际及大中华视野!


相关新闻

  • 182013.11
  • 092010.03
  • 012007.11
  • 282024.06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贯通式培养的前提是个性化培养”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心中,这届学生有点特殊,他们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四年前的2020年1月,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时,李俊峰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此后,他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整体设计。与多数试点高校不同,清华在一开始就没有限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而是设计了理工衔接类专业,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五大书院,将强基生的培养统一纳入...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042024.06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有利学者培养科研品味的环境尚待形成

    时下,随着2024年春季学期进入尾声,一批年轻学子即将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进入科研岗位。同时,有更多年轻学子会在不久后开启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些科研领域、选择何种科研课题,最终能否形成、又会形成怎样的科研风格?“这些都与学者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学术品味有直接关系。”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表示。年来,朱邦芬一直在提...

  • 102024.0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办公室本就不大,四处堆满的书籍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半空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正在“书堆”中伏案工作的朱邦芬。“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做学问。”他说。清华大学给了朱邦芬一个适于做学问的“小环境”。作为物理学家的他,这些年主持清华物理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同样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来物理学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2023年4月,...

  • 282024.05

    尤山度: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

    尤山度(Józsa Sándor),匈牙利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匈牙利罗兰大学中国系名誉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的研究和传播,代表著作有《汉语课本》《毛泽东诗词二十一首》《中国与奥匈帝国》等,2023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尤山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匈文化交流、增进中匈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作出了贡献。

  • 042024.01

    李俊峰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0讲:“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

    2023年12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50场活动,以“‘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讲座,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秘书长唐杰出席本次活动。16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李俊峰主讲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推出“强基计划”改革基础学科招生,选拔有志...

  • 262024.04

    电子工程系举办因材施教特色培养项目捐赠仪式

    4月23日下午,电子工程系因材施教特色培养项目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馆举行。捐赠企业代表暨清华大学电子系2004级校友、北京鉴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单羿,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集团CHO王海军,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副系主任李懋坤,电子院副院长金娜,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苏郁松等出席了捐赠仪式。李懋坤主持捐赠仪式。捐赠仪式现场单羿在致辞中回顾了自身在清华求学期间在企业实践的经历与感悟,产学...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