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汪韧:科研就像是长跑

2018-04-27 | 学生记者 张舒媛 | 来源 清华新闻网2018年4月26日 |

汪韧,1991年生,安徽池州人,2012级电机系硕士生,2015年9月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至今,研究方向是模式识别与信号检测。研究生期间,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4篇SCI论文。曾获清华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二等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三等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工作奖、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二等奖学金。毕业后将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

汪韧

清早6时,晨光熹微。电机系博士研究生汪韧便要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学期,他一半的日子都是这样度过的。即将毕业的汪韧选择去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他很开心可以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

不同于其他同学找工作时的纠结犹豫,汪韧的目标一开始就很明确。他的外公是一名军人,从小受到外公的耳濡目染,他一直希望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想“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所以汪韧在找工作时投的简历都是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行业和单位。“我从小到大都有航天情怀,一直都很关注飞船和火箭发射一类的新闻,航天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领域,火箭院为年轻人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我愿意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汪韧喜欢那种团队作战、大家齐心协力达成目标的氛围,而航天正是一个这样的行业。

研究生期间,汪韧参加了学校的博士生实践,他选择去天津市武清区委组织部实践,最后获得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奖学金。他还参加了学校的职业生涯教练计划,去中海油和启迪控股等单位进行实践,还积极接触、学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经过一些不同的尝试,汪韧坚定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和选择。

汪韧是班里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认真工作下,班级里所有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都顺利入党,并且他所在的班级在电机系里党员比例最高。汪韧很喜欢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在清华做学生工作的经历让他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还让他明白不仅要把业务做好,思想也要跟得上。

在“无体育,不清华”的氛围之下,汪韧把跑步当成了一种习惯,有空就去跑几圈,每次跑步最少都是5公里。他尤其喜欢傍晚时分和大家一起在紫荆操场跑步,觉得那个时候的紫操特别有活力。4月14日,汪韧还参加了清华的校园马拉松,只用了50多分钟就跑完了10公里。

汪韧觉得,做科研就和长跑一样。最开始的时候研究文献不能图快,得耐着性子慢慢来,如果不能做充分的文献调研,后面就会发现其实你想出来的东西别人早已经完成了。在科研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且一次比一次艰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颗坚定的心去跨越遇到的障碍,等快到终点的时候需要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冲刺,最后才能做出好的科研。在美国杜克大学访学时,汪韧发现原本研究信号处理的外籍导师已经转向了机器学习的方向,而对机器学习一无所知的汪韧凭着自己的坚持,从最原始的书本开始看起,一有问题或者想法,他就去找老师和同学讨论,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推翻,最终汪韧将研究成果投稿到国际知名期刊《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图像处理会刊》。

汪韧实验室的抽屉里一直小心保存着一件骨质的工艺品,上面刻着八个汉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的汪韧很高兴自己跟随内心做出选择,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汪韧的名字寄托了做教师的父亲对他的厚望,而他也确实如父亲期望的那样,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坚持和初心,努力成长为一个坚韧的人。


相关新闻

  • 242022.02

    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

  • 022024.01

    顾秉林:科研院成立历史回顾

    2003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为推动科研创新工作的需要,作出了成立科研院的决定。二十年来,科研院秉承清华大学“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坚守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初心,统筹规划学校科研工作,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弘扬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助力学校科研工作持续不断打开新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清华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为科研院对学校老领导顾秉林的访谈。...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 132012.09

    我校增加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月10日,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2012年清华大学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政治学、教育学;学科调整后,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世界史、生态学、统计学、城...

  • 012008.10

    清华获批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08年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氯碱、煤化工行业技术减排潜力分析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的批复,正式启动。

  • 232008.10
  • 032010.06
  • 062020.01

    黄昆:科研经费一分不落虚空地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特别珍惜国家的科研经费。“基础研究,也应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

  • 172020.12

    杨林:不会举铁的科研员不是好劳模

    2020年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共有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和80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中央研究院储能技术研究所杨林(2000-2004机械;2004-2010博,核研院)在现场领奖。杨林,39岁,中共党员,中央研究院储能技术研究所电池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带领团队完成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技术试验验证,主持建设国内首个百kW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肌肉发达、身材健硕、眼神坚毅”,...

  • 072017.09

    清华大学成立三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里程碑步伐

    9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成立仪式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