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帆:本地力量起来了,乡村教育才有希望

2018-06-12 |

张帆,沅陵县人,1969年7月出生。1989—1994年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7—2000年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现任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本文转载自国际公益学院对张帆理事长的采访报道。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帆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名气不大,成立于2008年。2013年,一份收录了全国4000多家教育公益组织的名录里,竟然找不到它的名字。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帆一方面承认,最初几年他们只顾埋头苦干,太局限;另一方面,他也坚持做教育公益必需扎根,“根深才能叶茂”,要先在一个地方把渠道做顺畅。

见到张帆是在弘慧北京办公室,这里其实是他创办的投资机构——源慧资本的办公室。张帆穿一件普通格子衬衫,说话不紧不慢,条理清晰。

弘慧的项目至今还没有走出湖南,张帆预计未来在第二个省份落地还需要三到五年。“如果做商业,我一定在全国布几个点;但回到教育本身,走得太快可能无法保证质量,甚至会偏离初心。”他说。

近年来随着追求规模化等商业思潮对公益行业的影响,张帆十分警惕公益机构创始人难以抵住诱惑,“好的教育一定是本地化的”。弘慧正在湖南各地的乡村中学探索一套体系:依靠本校师生的力量及他们连接的资源,实现乡村教育自我造血。

就像美国乡村的中学,今天你走在校园里,仍然能看到一两百年前校友留下的痕迹。这些探索成熟后,很有可能是校友基金会的雏形。

重建传承

张帆曾去美国的乡村中学考察。那里的学校有一两百年历史。有的建筑是建校之初落成,今天仍然完好地保留。还有许多硬件设施来自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前校友的捐赠。

中国也重视文化传统,却在学校这块圣地,把传承切断了。

张帆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他来自湖南沅陵,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年考上大学人数虽然不如经济发达地区,但多年下来,在各行各业有所作为的人大有人在。

“为什么家乡依然贫困落后?”

这是他致力于寻找症结和改变的。张帆现在认为,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首要原因不是缺钱,而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校长老师、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比如很多乡村教师认为,我留在乡村当老师是因为我本事不够,如果我有本事一定要调进县城。”

“都是这样自暴自弃。只有本地教育力量起来了,乡村教育才有希望。”张帆说。

目前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分为“筑梦计划”和“弘道计划”两大体系,每个体系下包含多个子项目。

筑梦计划通过经济扶助和心灵关怀两大维度,陪伴乡村学生成长。除了奖助学金,“乡村训练营”引导初中学生认知乡土自然,建立对家乡的热爱;“挚友夏令营”面向即将升入高中的学生,通过社区探索等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从乡村到县城的环境的变化;“城市实践营”的营员是高中生,他们分组对城市某一主题进行探究;“公益成长营”组织高三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开展为期一周的夏令营,启发他们对于教育、公益及社会的认知。

据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统计,提供营地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超过一半是弘慧资助过的学生。

2012年,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弘慧学子联合会,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536名会员。他们都是走出大山的弘慧大学生,现在自己组织了一系列联络交流和反哺家乡的活动。

弘道计划则关注“教育者”的发展,2017年度,弘道计划开展了乡村校长美国游学、优秀乡村教师激励等项目,直接受益教师达到1101人次。

“乡村校长美国游学”项目

“这一系列项目的探索形成了一个闭环,很多工作都是通过弘慧学子运转起来的。”张帆说,除了当志愿者,还有弘慧学子回到家乡当老师,2名学子进入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

“乡村学校出几名大学生,他们回到母校很有示范作用。”张帆说。

农民的儿子

1969年,张帆出生于湖南沅陵的大山深处。1984年,他考入了县城一所普通高中。

当时那所高中每年有十几名学生能考上大专。入学后头几个月,张帆很努力,考试成绩在年级的排名只有一百五十多名。“我看不到希望,我的路走不下去了。”张帆回忆。

那年冬天,他气管炎咳嗽得厉害,于是休学回家。张帆抓住在田间干农活的缝隙时间看书。休学半年后,他决定回到乡里的初中,重新读初三参加中考。

“1985下半年开始,我的学习好像突然开窍了。1986我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沅陵一中,三年后考入清华大学。经历些挫折打击,对我们最贫苦孩子来说也是需要的。”张帆说。如今他经常向弘慧学子讲述自己这段经历,“一个人最可怕的事莫过于觉得自己没希望。”

2000年研究生毕业后,张帆进入清华创投工作。2001年,他出资6万元,又联合几名同学共凑了8万元,在母校沅陵一中设立了“赢帆奖学金”,每年资助4~5名优秀贫困生。“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是农民的儿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走出大山。”

2008年,张帆投资的一个商业项目成功上市,为清华创投创造了近5亿元利润,他由此获得1000万元奖金。他拿出其中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

张帆认为,今天的社会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割裂封闭的状态,每个人都是互联互通的,社会的美好程度一定是由社会的底层来决定。当一个带着草根基因的人走入精英圈子中,应当有同理心,“把底层托起来。”

2010年,张帆创办了源慧资本。头几年他关注医疗、文化、新材料等领域,2015年后,他的投资领域渐渐转向教育,很多时候是以个人名义投资。“如何解决教育问题,公益、商业都有施展的空间,两者在不同点发力,殊途同归。”他说。

张帆也把做投资的思维运用到公益中,为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配置长期资产。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以来,每年项目学校、受助生人数都有所增加,新项目也在不断推出,每年支出增长在30%左右。2013年张帆意识到,如果未来基金会收入只靠筹款,压力会比较大。

他和另一名弘慧发起人定向捐本金设立弘慧成长基金,计划共捐赠3000万元,用于基金会的长期投资。投资收益一半用于开展基金会公益项目,另一半则继续投资。

截至目前,弘慧成长基金已配置了22个商业项目,对外投资总额达到2400万元。

张帆在弘慧项目区走访

在张帆的设计中,每个商业项目配置资金最多不超过200万,而且企业家必须保证本金安全,对本金承担连带责任。“分散配置,一方面不想给企业家太大压力,对企业家本人来说也是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

张帆说,弘慧成长基金最大的价值不是收益,而是连接了一批企业家,彼此形成共同成长的陪伴体系。弘慧成长基金连接的企业中,80%已成为弘慧的公益伙伴。“这些企业都是创业公司,将来做大后可能会有更大的公益诉求。”

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

2010年以前,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没有一名全职工作人员。

当时张帆觉得每一分钱都应该花到孩子身上,靠几名理事和志愿者就能维持基金会日常运作。他们盯着项目具体落实,却很少思考基金会战略、筹款、传播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弘慧发展很快遇到问题。2010年,张帆开始招全职工作人员,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项目评估体系,完成从个人公益向组织公益的转变。

“又埋头做了几年后,我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学习交流、打开眼界的内在需求。”张帆说。2015年国际公益学院成立后,他一直关注学院动态。他感兴趣的是,这是一家专门培养公益慈善管理人才的学院,学员是因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是商业诉求走到一起。

张帆报名入读了国际慈善管理EMP2016春季班。“学院的课程教给我用国际视野去分析一些问题。我还遇到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如果没有这些连接,这个社会的生态有的地方我是看不到的。”他说。

在他看来,与商业上的MBA班不同,EMP班更加注重使命和价值观,这是公益的内核,也是EMP的价值所在,“大家因为灵魂相通才聚集到这儿。”

如今,张帆一面做投资,一面做公益,已构建了一个商业、公益相互促进的小生态。商业上资金的支持对公益机构来说是基础,他也把商业上的创新运用到公益中,还连接了一大批热衷公益的企业和企业家。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核心理念曾改过一个字,由“弘道致远,慧智育才”改成“慧智育人”。当时张帆已经认识到,弘慧本质上是一家教育机构。教育就要以人为本,对乡村学校来说,就是创造出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

他至今记得,小时候走山路,荒山野岭,一个人胆儿小,很多时候反而是在跑。他擅长长跑,至今仍保持锻炼的习惯。

张帆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时代发展的机遇和自己的韧劲。

2000年进入清华创投时,VC特别热。两三年后,资本寒潮袭来,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很多专业人士离开了VC领域。但张帆坚信,VC是有社会价值的。“你陪伴的是有梦想的年轻人,你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当然能创造价值。”他在清华创投期间投资的几个项目,也奠定了他的职业基础。

“我的韧劲、吃苦耐劳能力、长跑能力、干农活的能力……这些都是农村赋予我的。如果我自小生活在城市,这方面能力可能会相对不足。”他说。

现在很多农村学生的父母、爷爷奶奶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活都不用干。在张帆看来,这种教育观是以城市为中心。真正好的乡村教育,应该回到它的本源,绝不是简单复制城市教育。


相关新闻

  • 122018.06

    从本地挖掘新生力量 湖南弘慧十年乡村育人之路

    十年来,弘慧在湖南各县城推行的教育探索,是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样本——在学生、老师、校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建立一套完整的陪伴服务体系,引入更多....

  • 282022.10

    港青汤振威: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基层这一年,给我上了一堂宝贵的农村实践课,真正参与到国家乡村振兴中。”扎根西北乡村一年多,香港青年汤振威(2018级硕,社会科学学院)感慨颇多。今年35岁的汤振威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前就与人合伙创业成立资讯科技开发与顾问公司。公司发展稳定后,他又选择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他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以选调生的身份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工作。“我所有决定的出发...

  • 312021.12

    村里来了“宝”,村民都说好——清华大学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来了一位清华博士,叫李久太(2005级博,建筑学院),初家村的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唤他为“久太博士”。这位“久太博士”可不一般。他拿过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是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设计者。如今,他最引以为傲的身份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地方站长”。“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首要的就是人才振兴。”2017年,“久太博士”把自己的设计梦“种”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跟随他的脚步,...

  • 132021.09

    贵州校友会走进清镇 看望驻村校友 赋能乡村助力教育振兴

    9月11日,在贵州校友会副会长鲁斌、谢瑞屏、陈淑兵的组织带领下,贵州校友会30余位校友走进清镇看望王和瑞(王庄乡小坡村)、李海平(流长苗族乡凹河村)两位驻村校友,并与流长苗族乡党政领导就乡村振兴工作展开座谈交流,为凹河村小学捐赠学习体育用品,赋能乡村助力教育振兴。

  • 222023.03

    老有所学:开发碳中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伟业

    六十年前入校,毕业工作后,我感受最深的是清华的学风:坚持继续学习,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和高效学习方法。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经常举行有关论坛。我在线上参加了第六期碳中和技术路线展望论坛。院士们介绍了很多最新的碳中和技术路线,如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零碳建筑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听后很受启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 052020.10

    新力量 新希望——天津校友会迎接2020年新校友座谈会成功召开

    2020年9月26日下午,清华大学天津校友会迎接新校友座谈会在清控科创天津实业有限公司成功召开,近30位清华学子云集一堂,为新校友而欢聚。天津校友会会长陈念念院士、副会长兼秘书长郝玉林,清控科创(天津)实业有限...

  • 222020.10

    俞逸晨:在乡村的泥土中深耕

    俞逸晨,清华大学2015级本科生,现任南涧县西山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本文为俞逸晨所作的当地脱贫攻坚的现状回顾及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的心得体会。时间就像一支芝诺的箭,离弦后看似时时刻刻没有变化,但实...

  • 092019.04

    何崴:我最怕被叫作“乡村建筑师”

    建筑师无论是不是做乡村,和情怀没有太多关系。我不会说自己是全部为了村民这么高尚的话,这不现实,我们那么竭尽全力肯定有自己的目的。但只要你的目的不以损害....

  • 042022.11

    沙垚:十六年乡村,愿以深心奉尘刹

    离开清华已经第8个年头了,我很想念她。在清华呆了整整10年,留下了最美的青春,也形成了我余生面对未来、面对世界的方式。工作之后常常有人问,你在同一个学校呆10年不腻吗?我总是微微一笑而不答,因为清华的快乐他不懂,这个学校的深度和博大足够咀嚼一辈子。10年清华,16年乡村一有机会,我就要津津有味地说起,2005年我是坐着出租车...

  • 232021.11

    刘伯民:扎根红色热土 助力乡村振兴

    刘伯民,2010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2014年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化工系生态工业研究中心朱兵教授,研究领域为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曾任化工系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2019年博士毕业后,入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2020年9月赴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新圩村开展基层锻炼,任新圩村党总支副书记。刘伯民经过一年多的驻村工作锻炼,刘伯民黑了,也瘦了。他...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