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智库执行总裁高尔基
高尔基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1级校友,首届本科生校友导师。“清华百年校庆纪念2001级2班校友奖学金”发起人之一、中日青年领袖论坛发起人之一。现任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智库执行总裁、财新数据执行董事,优秀的国内中青年投行家。曾任职于汇丰银行、中信证券,在跨境并购、资本运作、社会保险和公共管理领域有所著述。著有网络小说《大投行家》,个人诗集《城市的味道》,评论文章《冬奥应给张家口留下什么》等。
采访以高尔基校友的网络小说《大投行家》开端。
“我”的故事和投行里的无数个Ta
“我想要做的是一个大的时代全景,汇集空间、时间层面上的包容力和穿透力来展现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而投行是一个很好的行业背景。”
高尔基校友坦言:“很多人都问我主人公郭柯的原型是不是我,其实很多和我有关,也有很多别人的故事,因为郭柯是‘我’和投行里的无数个Ta。现实中我个人在城市之间搬迁的经历其实更像书中的宁彩。” 在小说中,郭柯于东升大学硕士毕业后,成为了怡华银行的一名全球管培生,之后加入了怡华银行的投行部。然而,自己的转岗Offer上不是自己所期待的“Analyst2”,而是赫然用粗体Arial庄重的写着“Analyst3”,刚入职第一天便有MD指名道姓地从池子里要郭柯跟项目。意外之中,郭柯在香港的十年IBD生涯就从这样一个惊喜开始了。
《大投行家》中的人物塑造非常丰富,以郭柯为核心上上下下描绘了五代投行人的身影。郭柯这一代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关怀:香港投行分部的总经理Robert如父亲,直接带自己的MD Morris则像大哥哥——“我可以偶尔欺负你,但别人不能欺负你”——其实两个人相差十岁之多,本质上没有任何竞争,亦师亦友;轮岗时作为Mentor的Teresa很善良,郭柯记得,在有幸参加的Teresa三十岁生日聚会上,很多香港本地的小学生跑到台上给她们献花,嘴里喊着“妈妈”……
整部小说都非常生动而富有情趣,以郭柯这个投行新人的内心活动为媒介,展现了许多投行内有意思的生活细节,诸如“老板要你有空时来一趟,其实就是叫你立刻来一趟”、“投行这领域不用问年龄,看名片是Associate还是MD就能大概估计出来”。
文中的郭柯看起来有点儿愚钝,像是“笨笨的理工男”,他眼中的投行世界看上去相当简单,于是小编就问到学长是否在刻意地美化投行这一职业。“其实没有,大概我工作过的机构都不如大家期待的那么fancy,应读者之托,我还特意加了很多道听途说的‘花边新闻’”。高尔基学长讲到,“以前行业外的人看投行会有一种stereotype,但现在金融行业越来越没有什么特殊性,我所任职过的两家投行都是这样,很简单。”
一场挣扎在欲望和理想之间的青春
“也许有一天写完最后一章时,
我一定会大哭一场的。
但知道此时此刻,
我反而心情愈发平静,
甚至是如释重负,
因为:我战战兢兢地写到今天,
总算没有辜负这些主角的这场青春。”
怀着对于投行经历以及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感念,高尔基校友决定将经历过的这林林总总放在一个好似美剧的世界观里,让他们在笔下得以重新演绎。“我自学成才地设计好整部小说的主线,每个章节的主题,各个主要人物在每一章节的情节,像投行培训一样,用excel表格阡陌纵横地设计好,然后就开始动笔。”这段回忆出自《大投行家》的后记。高尔基学长一边写,一边网络连载,不知不觉中已经有很多读者成为了忠实粉丝,还给下一步的情节发展提出了建议。
当这部三十余万字的小说完结之后,曾经有人找到高尔基校友,认为想出书、想拍电影的话必须把情节内容再充实一些。“于是我给他随便举了一章的例子,认真分析了里面每一个情景的设计,当时对方就明白了,小说仔细读下去还是蛮‘春秋笔法’的,《大投行家》里每一章都是足够拍成一部电影的。”
诚然,高尔基校友讲到,这部小说里他试图容纳各种性格的人,通过人物身上难以磨灭的时代烙印,展现香港和大陆两地各个阶段的样貌。在小说中,大地震、非诚勿扰、蓝色港湾快闪活动、奥运会这些现实中具有影响力的事件,都成为了与情节发展息息相关的时代背景。
“表面上我写的是几个投行年轻人成长的烦恼,其实我一直坚持在写着一家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转型啊。”高尔基校友一直想要展现的“全景”,他做到了。
故事里的事
回到高尔基校友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在毕业后会成为一名投行人是意料之外的。起初自己的目标是出国做学术,但怀着挣一张出国机票的简单心理,开始研究申请投行实习的机会,然后机缘巧合地只申请了一家投行的暑期实习,没想到这一步步竟然改变了他整个的人生轨迹。其实一开始对于投行并无感觉,直到与一位自己很欣赏的学长交流之后,他慢慢开始觉得投行的文化很不一样,投行的业务推动社会责任很有能量,因此加班加点地钻研学习,后面可以把握住和面试官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获得最终认可。高尔基校友在面试中提到的理想就是“通过投行来帮助这个时代的中国企业快速发展,感觉做投行实际上是在承担社会责任”,这与小说中郭柯的壮志凌云非常相像。
在现实中,他在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年多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中信证券跨境并购业务线。当时的国际行情风云莫测,中国股市疯涨,美国股市下跌,两者重叠的阶段中信证券曾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独立投资银行。“当时就觉得国家非常有未来,要回北京,贴近快速发展的市场,事业更有吸引力”,由于并购服务的工种复杂度高,对投行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于是在中信证券的五年时间成为了对高尔基学长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极大考验的五年。
现如今,高尔基校友正在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第三份事业——财新智库。之所以从投行这一行业离开,是因为随着经验的积累,对于行业的发展动态越来越了解,追求新的挑战,把自己培养成为推动中国实业发展的企业家,成为新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点,他决定加入中国创业的风潮,找到自己喜欢的赛道。
作为财新智库和财新数据的负责人,他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财新智库的职能定位——新经济时代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造商。这样的定义可能太过抽象,具体来说,秉承财新传媒作为一家专业金融媒体的叙事风格和关注视角,财新智库关注宏观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也是采取一种自上而下(top down)的分析方法。剖析一个现象绝不会就事论事,仅仅关注一城一池的报告,而是深挖根源上的制度、游戏规则、时代共性等等问题。
“大家面对新问题的产生时会感到迷茫,这时候传统的理论和经验体系是非常薄弱的,我们要做的是告诉大家新问题需要诉求新办法,但是也要尊重金融行业的精神积淀,就好像从《伟大的博弈》开始形成的一整套legacy,这两种力量一定要平衡好。”金融就是金融,人们做各种创新,金融的本质都不会改变,风控、合规这样的体系是必要的,不能被打乱,不能因为技术的革新而乱了体系的阵脚。“我们希望供给侧不断的技术革新,在需求侧则不断梳理原有的legacy,把两个半球拉到一个彼得堡半球实验中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与经管一同成长
提及高尔基校友这一届的经管人才辈出,他笑称,“经管01级确实挺特殊的,不过也可能每一届都觉得自己很特殊。”清华经管的成长阶段非常有意思,从最初运营风格和学校整体很像的阶段,逐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院影响力边界,从学术研究到学生工作,逐步产生一席之地。比如99年新生运动会上经管同学发力包揽全校前几名,之后十数年对“马杯”冠军的追求渐成传统。01年入学,很大的感受,就是很多状元都主动报考经管,之后几年间,经管的势头就一发而不可收,俨然成为一个学术和体育的大系。
“开学第二个月学校动员报名北京马拉松,每跑下一个全马就相当于其他项目的一个全年总冠军”,他回顾大一时做班长的情形,“当时我们班大都报名参赛,先从10000米开始练。”
当年的场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了解经管的发展历史,他坦言,经管能够越走越好、越来越壮大其实也是时代大势造成的,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这学期经管的五字班和六字班有不少同学都在上张陶伟老师的《国际金融市场》。“这当年是我们的必修,” 提到这门课学长就笑了,“当时张老师给我们讲华清嘉园那个小区的楼房一定要买,还说:‘以后从清华南门出去,就是宇宙中心。’当时东门外还是一片荒地啊,只有五道口城铁站那一片刚刚开始有点人气。”学长笑称,不过就算当时信了张老师,也没实力买房。
就像《国际金融市场》这门课一样,《公司金融》《投资学》这一类课程不可能在学校的四年里把老师所讲完全吃透。“经管毕业之后很可能是一知半解的,行业直觉和技术性的东西还都不完整,一定是在工作中不断丰富才能够慢慢深入理解。这个行当,实践很重要,当然没有学术基础也不行。”
对于还在学校里的学弟学妹们,高尔基校友说,人生的选择是多元化的,不要执着于唯一的赛道,也不要觉得青春时光这么宝贵以至于都不敢做出任何尝试,生怕浪费了什么错过了什么。正如同01级这样,没有人在大一的时候就能预料到每个人十年之后将会走上什么样的路,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总要自己不断试错,勇于试错,这样的过程,别人替代不了你。
哪还有什么羁绊你的脚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