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清华大学2003级力学)
很少有创业者会把“败走麦城”的经历挂在嘴边,杨歌是个另类。这位有过7次创业失败经历的清华工科男,在第八次创业时,创办了星瀚资本。
失败7次 是自己给自己的评价
从财务和法务的角度评判杨歌的前7次创业,并不能说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至少,这7次都是兼职创业,本职工作给他稳定的收入;创业盈亏总体平衡;他做过网站,搞过社交,玩儿过硬技术,拿到过国家专利;还有一两个创业项目让他赚到了钱。
但以杨歌自己的创业成功标准来看,这前7次创业,都失败了。
杨歌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拥有足够的品牌效应,哪怕企业最后日薄西山,也要因为是“昔日列强”而获得更多敬意;二是赚到钱,在资本角度成为赢家;三是改变已有的商业业态。例如从线下交易转到线上,或者把手机注入互联网基因。
杨歌第二次创业做的是中医检测自动化热像成像系统,不仅拿到了国家专利,还通过了医疗三证许可证。第三次创办了青年精英商业联合汇(凯业网)。前者让他无比接近年轻创业者期盼的康庄大道,后者让他迅速扩展了人脉,当年一些受到他影响的人,现在仍在创业路上前行。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有过品牌效应,也赚到过钱。“但是,得三个要求全满足才叫成功。”在回答为何他坚持认为前7次创业都失败时,杨歌回答。
按照通常的标准,这7次创业,能称得上成功的至少有一半。但杨歌对自己要求高,是“出厂设置”使然。
“我从小就对玩乐有天生的负罪感。”从小就被家人买的科学书籍吸引的他,一头扎进了科学的海洋,再也不想出来。在清华完成本硕教育,创业为他赚来过钱,本职工作也能给他带来衣食无忧的生活。为什么创业屡屡“碰壁”,却屡败屡战?
杨歌说:“我一直都觉得,如果不做对社会有一定贡献的事情,就是浪费了自己这块材料。我就觉得我是做大事的人,一定是得为社会做点什么才行。”
杨歌说这些话听起来很狂妄,但他就是这么想的。
一个人就能触犯每一条“创业军规”
“人和项目都有规律,人的规律更有迹可循。”杨歌第八次创业,创办星瀚资本,做起了机构投资人。这是他第一次全职创业,连续7次“失败”的创业者,多了一重投资人的身份。
做了投资人之后,杨歌总结了十几套“识人方案”。他说,早期投资看项目,50%是在看人,经过长期的磨炼,他可以做到在10分钟之内对一位投资者有一半的了解,另外25%是需要做尽职调查得出的项目信息,还有25%,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慢慢考察出来。
识人方案之一是“两个定位,三个阶段,四点六商”。“两个定位”是对项目和自身定位。“三个阶段”是项目起步、发展和规模效应三个阶段。“四点”是指对产业链的认识,坚持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执行力。“六商”则是智商、情商、财商、逆商、德商和政商。
回过头来,再看当年自己的创业路,他说,几乎每一个坑都踩过。第一次创业做数值模型网站,他一头扎进技术里,不关注市场;第二次创业做医疗行业,现金流出了问题;第三次创业,他既不赚钱,又没有搭建合理的股权结构……他一直很推崇《创业的36条军规》这本书,每次提到,都会伴随着一句“几乎里面的每一条我都触犯过”。
杨歌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2012年。当时他正站在创业的一个分叉口上。“我越看越不对,怎么我现在做的事儿,书里都当反面典型给写了呢?”
他说,导致失败的多种原因,往往在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正如他曾经认为自己犯了军规的每一条一样,他的一位校友也是这样的典型。
这位校友最初对资本没有意识,和他当初一样重技术,不够尊重市场的需求。“你不喜欢钱,钱就不喜欢你。”校友找到杨歌,介绍自己的产品,杨歌觉得产业闭环还差得远,没有投钱。过了几年,校友又找到他,重新介绍了对产品和市场的看法。杨歌觉得,他对产品的想法已比较成熟,技术也是市场需要的,“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要投了”。
但后来,杨歌来到校友做研究的实验室,发现实验室里安静地坐着十几位员工,大部分都在静静地读书,没有人激烈地讨论不同的营销手段,甚至都看不出有专门的人负责这项工作。杨歌说,当时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在实验室的样子。“你看,有的时候,创业者自己转变了,但他认可的人不会短时间就发生改变。”
失败是一种生理和化学反应
杨歌认同一句话: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让他自己摔一跤。失败前,他也听过许多导师讲创业经验。在凯业网时期,他已经开始给许多年轻人分享创业心得。只是他并没有想到又一次打击已在等着他。
那些经验,他听了,记了,也试着用了,但都没能让他避免失败。“你失败过一次,是有生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的。理解是没有用的,你必须去体会、感受到失败,你就永远忘不了那个感觉。”在北京三里屯soho的办公室里,杨歌说。
现在他仍然频繁地给人做讲座分享创业心得,这之于他是自我理顺的过程。失败的经历让他学会更多创业的本领,也让他不再试图帮别人绕过艰难险阻。
杨歌说,他们投资了一位1994年出生的创始人,在给他2000万元融资前,杨歌千叮咛万嘱咐:你可千万别高兴,千万别高兴。
“但他就是高兴了。我能理解他,这时候谁都会迸发出(兴奋的)荷尔蒙,你跟他说别高兴,他根本做不到。”杨歌说,对任何人来说,失败都是必修课。
杨歌说,人失败后往往有四个阶段的情感。先是愤怒,觉得我怎么可能失败了呢?这绝不可能!紧接着是逃避,认为事情会自然而然地转好,哪怕是天上掉馅饼,也会砸中自己,缺的钱有人给,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接下来,你会发现逃避是没有用的,你总有一天要认识到这个事实。那时你就容易沮丧难过,低沉抑郁。”杨歌说。
最后一个阶段是淡薄,心平气和地接受创业失败的事实。而接受,往往也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重新鼓足勇气再来,重新创业的;另一种是彻底离开这个行业。
失败后重要的是尽快“重启”
失败后怎么学会“重启”?杨歌的这一课并不轻松。
2010年第二次创业,他曾离成功那么近——当时签下了1.5亿元的投资合同,许多人告诉他,公司有机会上市,你很快就要成为人生赢家了。年轻的他体会到了即将站在人生之巅的滋味。
然而,他在公司里、家里、车里、地铁里、电话里苦苦地等,一次又一次被承诺“下周就到、马上就到”的钱,直到今天,都没有到。接了整整一年电话后,杨歌突然想通了——这钱,永远都到不了了。
清华毕业的他曾放弃出国机会,保研创业。他经营的线下社群曾一度风光无两,是许多人心中的创业导师,线下活动影响了至少两万人,但在最后一年,他心里越来越明白,没有找到盈利模式,这事儿早晚干不下去。
第二次创业失败后,他用了半年时间重拾自信。
“当时每天在电脑里写下对自己说的话,自己跟自己对话。”这样写了半年,他还是没能完全恢复,但对比半年前的想法,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他“重启”了。
杨歌认为,一般情况下,越小的企业CEO“重启”的时间越短。但和他一起走过创业这条路的同侪,不是每一个都能成功重启。
一位创业者,自从项目宣告失败后一直在健身,练出了一身肌肉,却还没练出重新直面创业的勇气;还有一位创业者,项目失败后走遍大江南北“体验生活”,他曾经跨过山河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再也不投入到任何一个项目中。更多人无法接受项目失败的事实,就像杨歌曾在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时幻想过的一样:“明天睡醒了钱就到账了,这事儿很好解决。”那位和他一起同1.5亿元投资“擦肩而过”的合伙人,直到去年还在电话里劝他把当时的项目捡起来,因为那笔钱应该快到了。
现在是杨歌第八次创业,他又开始密集总结起创业经验和教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问他,一般来说,会分享经验的人,都是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对吗?杨歌微笑着“不予置评”。
“那如果是谈恋爱,一般只有在幸福圆满的感情中的人,才会去总结自己过往失败的经验教训,对吧?”记者问道。
杨歌说:“这个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