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昭源:扎根基层善作为,心系群众敢担当

2019-06-13 | 整理/夏瑞一 撰稿/李天策 | 来源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社科学院分会 |

张昭源,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4级本科、社科学院2008级硕士,2011年毕业。曾任校团委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创业协会主席、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大队长等职务,现任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武装部长、副镇长。他扎根重庆基层8年,辗转3个乡镇,以身践行“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的公仆精神。

从清华“风云人物”到基层“默默后生”

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公共演讲比赛冠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清华体育代表团队长、马杯教练员团创始人、创业协会主席,这样一个聚光灯照耀下的清华学子在清华园学习7年后,放弃了更高更好的平台,选择去了西部的基层,成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基层,为什么选择重庆时,张昭源说到,“选择基层与我的大学经历有关。大学学习期间我一直在不断找寻今后的发展方向。我本科在经管时,有过一段时间想创业的想法,但做过一段时间创业后,我发现人生价值不在于财富和金钱,而是给更多人带来幸福。经管毕业后,我想要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选择去社科学院科技所读研。”张昭源认为,青年一代当有青年一代的使命,清华学子当有清华学子的抱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便是他的志向。西部地区虽然在物质发展上较为落后,但是正是这种无限的空间才孕育了无限的可能。“有一次来重庆参加创业大赛,我感到重庆这座城市很立体、有活力,并且文化十分包容。重庆既有大城市,也有大农村,既能学习了解城市工作方法,也能直面‘三农’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在这里工作得到的认识和锻炼肯定是全面的。”

从内心的孤寂到信念的笃定

初到基层工作的那段时间,怀着赤忱红心的张昭源却遇到了不少“冷水”。“刚到基层的那段时间,内心其实是很孤独的。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一起到这儿来的应届生,坐在镇上中学篮球场的青石板台阶上,一边喝酒,一边抱着互相哭诉。”地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理想现实不符,让这个河南小伙、基层后生非常不适应。“那时我认识到,矛盾来源于差异,差异越小,矛盾越小。我想要消除群众和同志的差异。在那以后,我开始努力学重庆话、吃重庆辣。我是河南人,不太能吃辣,但一直强迫自己学着吃辣。”看着这个时不时抽两口“朝天门”卷烟,说几句抑扬顿挫“川话”的男人,已经丝毫找不到青涩的学生气。也许正是这一口口吸进去的心酸,一声声吐出来的“土音”,见证着他把自己碾成沙子,磨成粉子,撒进巴渝的乡村土地。

张昭源(右三)与村民一起劳作

在长寿区保合村担任村支书,是张昭源基层工作中最难忘的经历。“去到村里是我主动要求的,一竿子捅到底,去到基层工作的最末端。”在村里的所见所闻所历,让张昭源笃定了要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信念和决心。他说:“在村子里时常看到一些好朋友生病去世。人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看淡了名利,放下了名利,更能体会到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一个家里如果有一个人生病,那对整个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当时村子里得了癌症的村民,每一个人我都会去亲自看望,只有自己亲自去看望,我才会更踏实。看到村民以后,他们每一个人都会掉眼泪。我能看到他们的眼泪里,有对自己身患绝症的无助,有对人世间亲情的牵挂,有对党的帮助关怀的感动。”在村里工作这段时间,张昭源就这样和乡亲们建立起深厚的、质朴的感情。他在村里见证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苦,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更加笃定了要在基层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决心。

心系群众,身先士卒

习总书记曾说:环境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地方,正是年轻干部需要去接受锻炼的地方,也是年轻干部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张昭源正是这类年轻干部的典型代表。他目前所在的白沙镇虽然是镇的行政编制,但却是万里长江上游的国家级第一深水良港,更是黔北地区及江津西部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该镇幅员面积238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2019年主城区人口近10万余人,是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在这里农村城市交融,农业工业并行。他前后分管过农业、国土、应急、规划、安全、市政、综合执法、武装等多个条线的工作。在抗洪救灾、打击黑恶势力、处理拆迁矛盾、参与扶贫攻坚等一系列工作的历练中,张昭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两把“钥匙”——群众路线、身先士卒。

张昭源(右一)走访贫困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的根基在基层,党的执政成效靠的是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切实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问题,积水成海,积沙成塔,方得以体现。如何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对此,张昭源说:“在农村,跟他们不熟的时候,摸不清具体需求,只是用嘴巴问,永远也不会得到具体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接地气,和群众打成一片。这要求我们消除差异,讲一样的‘言子儿’,抽一样的烟,喝一样的酒。基层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艺术。去农村的时候,我们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喝酒的时候,我们和他们从大缸子里一人一口地喝。当我们拿过来茶缸,接过来酒,一起喝的时候,群众会觉得我们更尊重他们。”

张昭源(中间)指挥救灾工作

在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张昭源主抓两条: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和解决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选拔扶贫干部的时候,他会一个一个细细谈,认真选,他认为干部只有踏踏实实为民服务,才能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好。群众看到一支为民务实的队伍,就会对政府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在扶贫过程中,我们和群众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许多老百姓要给我们送鸡送鸭送鹅,群众觉得我们落实党组织落实得好,对我们干部也很满意。印象很深刻的是杨大姐,第一次到她家去的时候,她说了很多风凉话,我知道那时候她不信任我们。脱贫后,她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一定要请我们到她家吃饭。”谈到精准扶贫,他认为不仅要解决群众生活需求,还要着力扶持下一代的教育:“精准扶贫还有一个方面,是要深入了解和关心贫困户的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他们这一代人,有些是因病,有些是受教育程度低,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当一个人没有希望的时候,是会破罐子破摔的。他们的希望在哪里?在下一代。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事业,不是满足指标即可,而是一定要深挖进去,挖掉穷根。此外,我们还帮忙给贫困户单身汉找对象,有了家庭,有了下一代,他们会更有责任感,更有脱贫致富的动力,最终我们真的促成了一对,两个人婚后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群众认为,我们干得成事,干得起事,是群众的党。在此之后,遇到群众问题纠纷,大家都很信任我们。”

张昭源坚守在抗洪第一线

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正是张昭源的一大体悟。在江津区白沙镇担任副镇长、武装部长期间,张昭源面临着工作以来最多的挑战。白沙镇毗邻长江而建,每年汛期,洪灾泛滥。张昭源谈到去年8月的抗洪经历,仍然心潮澎湃:“当时长江洪水暴涨,我担任指挥,救灾帐篷、冲锋舟、救援袋,全都配备,动用了将近1000个民兵和志愿者,这对我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历练。当时我要求所有民兵都要穿上军装,站在大坝上,一起唱《团结就是力量》,一边唱,一边干。老百姓们全都围过来,拿着手机拍照,说解放军来了,更有安全感了。洪水退去后,我们又一起清淤泥。8月份的重庆气温高达40度,很多人都觉得太热太累,缺乏积极性。作为武装部长,我光着膀子冲上了第一线。看到武装部长带头冲上去以后,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全都一起上,一起干。我们两天两夜没睡觉,所有人都在努力抗洪,我记得武装干事跑过来对我说:‘部长,你必须回去睡觉,不然我们弟兄们都给你抬回去!’我十分感动,那天也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抗洪过程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群众对我们建立了深厚的信任,还有我们基层干部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这一切我都铭记于心。”正是张昭源身先士卒,躬身垂范的工作作风,才能带领基层干部一起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才能使基层干部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深厚情谊。

想来,张昭源不过是诸多赴基层默默奉献,实现人生价值的清华学子之一。梁启超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清华学子当以“国民之表率,社会之栋梁”自励,立大志,入主流,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

在此,致敬那一个个在基层鞠躬尽瘁、真真切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身影,祝福基层校友:幸福,安康!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