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民,2010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2014年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化工系生态工业研究中心朱兵教授,研究领域为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曾任化工系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2019年博士毕业后,入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2020年9月赴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新圩村开展基层锻炼,任新圩村党总支副书记。
刘伯民
经过一年多的驻村工作锻炼,刘伯民黑了,也瘦了。他笑着说这是基层带给自己的改变。谈起在新圩村工作的经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而自豪。
主动选择到新圩工作
新圩村位于赣州城区西南角,村庄规模很大,占地8.53平方公里,有20个村民小组,共878户4022人,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基础,是典型的城郊融合村庄。但是这里地处两区交界,交通闭塞、经济薄弱,村民以打零工为主,邻里纠纷较多、信访举报数量居高不下。近年来,村庄发展停滞不前,2019年曾因脱贫攻坚不力被区政府“黄牌警告”,2020年被区委认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为什么来到新圩村?刘伯民坚定地说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基层锻炼之初,他向地方政府申请,希望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他觉得到落后的地方,更能够发现问题,更能够做些事情。
来到新圩村后,他带领村干部们凝心聚力,绘制发展蓝图,并逐项付诸实践:对内服务群众,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对外争取资源,引入乡村振兴项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圩村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党建引领,摘掉“落后”帽子
初到新圩村,刘伯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摘掉“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乡村振兴事业才能落地生根。过去,村党支部议事决策作用偏弱,党员对村里工作漠不关心,甚至带头抵制;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基础党务也不够规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提升党员的积极性,他逐户走访党员,关心党员思想生活,倾听党员意见建议,努力提高党员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
同时,刘伯民带领村干部一起精心组织开展支部活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开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宣讲,并且邀请镇领导、知名律师、乡村作家现场讲课。建党百年之际,新圩村“颂党史·感党恩”特色活动被区融媒体平台专题报道。在一些重点工作中,党员干部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帮助村两委打开局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圩村党总支顺利摘掉“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
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发言
服务民生,“有困难找小刘”
刚到村里不久,一位村民酒后来村委会反映情况,言谈间始终拿着手机录像拍摄,态度也始终保持对立。刘伯民劝说村民放下手机、慢慢商量,不想对方言辞却更加激烈,生气地说“看我打你两巴掌”。刘伯民之前就听说村民对干部缺乏信任,但这件事还是让他深受触动。
第二天,他和干部一起去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原来是前些年修路封住了村民家化粪池的排气孔,多次反映未果,只能选择酒后到村里闹事。了解了事情原委后,他们对该村民进行了教育和安抚,并且立即找人帮忙打通了排气孔。村民看到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不满的情绪逐渐化解,对村干部也增添了信任。
后来,一有空闲时间,刘伯民就要在村里转转,询问村民家中是否有困难需要解决。有一次一位老大爷到村委会点名找“刘博士”,原来是房屋确权登记遇到了困难。刘伯民立即带上村干部到大爷家中实地查看,老人家翘着大拇指对他说“大家告诉我,有困难找小刘,果然有用!”,那一刻刘伯民感到了莫大的幸福。
在田间走访村民
乡村振兴,新圩旧貌换新颜
刘伯民认为,要想改变村里的面貌,最根本的还是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经过调查研究,他为新圩村制定了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提出了“一条路,两个点,三个产业”的重点任务,获得了村干部的一致认可,并且努力付诸实践。
要想富,先修路
新圩村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交通不便。村庄被京九铁路和绕城高速穿过,还有一条河流环绕,出行非常不便,每天早晚拥堵严重,大型车辆无法进出。要想开发土地资源,激发村庄发展活力,需要新建一条入村主干道。新路线的地理和交通环境很复杂,而且需要和隔壁新区协调对接,工作难度很大,村民盼望了很久,却始终难以实施。
为了修路,一年时间里,刘伯民跑遍了区里所有的相关部门,带着设计团队数易其稿,又到高速公路管理局、隔壁新区反复沟通争取。终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新圩村新的主干道获得了立项批复,设计、资金、土地等问题也都逐个解决。目前,距离施工还需要拆迁一栋隔壁新区的房屋,经过协商,已经列入了拆迁计划。工作期间,刘伯民还申请扶贫资金为村里修建了一座钢架桥,方便村民出行。
架设桥梁方便村民出行
环境美,笑开颜
人居环境也是新圩村的一个短板,过去存在垃圾随处堆放、污水随意排放、私搭乱建严重、水塘污染、水渠堵塞等问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刘伯民帮助新圩村争取到了农村环境整治示范项目,选择两个村组作为示范点,硬化道路、美化墙面、清理池塘、疏通水渠,大幅改善了人居环境,并建立“门前三包”“定期评比”等机制,改变村民的不良习惯。两个示范点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效益,村里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新圩村获评2020年区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
宋屋组人居环境整治前后对比
产业兴,万事兴
考虑到新圩村距离城区较近,具备区位优势,刘伯民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文旅、电商物流三大产业的工作计划。这个计划实施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土地流转对村民是新鲜事物,大家都不太情愿,工作进展非常缓慢,如果年底前不能完成,年后雨季来临,农机设备无法作业,错过农时可能就得再等一年。那段时间刘伯民常常急得睡不着觉。他和村干部一有空就去村民家中做思想动员,到田间地头宣讲政策,渐渐地获得了村民的支持和认可,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将自家撂荒田地流转给村集体开发利用。
经过刘伯民和村干部共同努力,新圩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得到了巩固发展,在特色农业、休闲文旅、电商物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流转撂荒耕地90亩,与企业合作建设草莓采摘基地,年均可实现增收10万元。努力解决村里农家乐经营遇到的困难,帮助农家乐持续发展。引进一家物流企业投资建厂,年均可实现村集体增收30万元,第一年额外赞助20万元。通过发展产业、招商引资,新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年提高,由2019年的8.5万元,到2020年的28.2万元,预计2021年将超过50万元,乡村振兴成效初显。
流转撂荒耕地发展特色农业
调查研究,小村庄也能分析大问题
“来到基层能够接触到很多第一手资料,是系统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工作的好机会。”刘伯民在工作之余,坚持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调研的题目在来之前就有了初步设想:距离国家第一轮土地承包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农村土地的分配现状是怎样的,应该如何调节;过去农村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大量劳动力,当前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现状是怎样的,未来将如何发展;基层治理的资源又是如何分配的。
在基层,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阅读了费孝通、温铁军等学者的著作,仔细调研数据,广泛走访村民,对新圩村的土地、经济、人口等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报告。这些报告获得了区主要领导的肯定,被印发给区领导和区直部门参阅。
调研村里人口情况
青年说
我很珍惜来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很享受乡村工作的过程。这里一年四季是那么明晰,春天会见到很多小猫小狗,夏天四处绿意盎然,秋天能看到稻浪滚滚,冬天挂满了板鸭腊肉,会和村民逐渐熟络起来,走到哪里都有笑盈盈的脸和热腾腾的茶,脚踩在泥土里,工作留在大地上。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基层锻炼让我锤炼了为民情怀、站稳了人民立场。我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用勤劳和智慧推动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我深刻见证了,党带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历史进程;我深刻体会到,服务人民群众应当是我们每一个党员终身的使命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干部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作为一名工信青年,很高兴能够来到赣南原中央苏区这片红色热土,为革命先烈的后代建设家乡;很荣幸能够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让自己的青春焕发出别样光彩。感谢部里的关心,感谢地方政府的关怀,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照,我会继续努力,为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 |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