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规模将从2019年的1656亿元预计增长至2024年的1312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50%。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与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呈现广阔空间。
自2009年进入汽车工程领域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中国农大”)工学院副教授孔伟伟(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2009级博士校友)已深耕汽车领域十余年。十余年来,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动力学及控制展开持续、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兼具科研和产业的双重经验,深度参与了中国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历程。
孔伟伟(右三)与课题组成员
蝴蝶在与茧壳的斗争中,练就强壮的翅膀,人在与命运的斗争中,成就强大的自我。自助者天助,自助者人助。正因为心底那份执着向上、破茧而出的生命力,孔伟伟不断突破,伴随汽车产业的转型,迎来了自己的涅槃人生。
勇敢选择:从试炼场走向竞技台
2004年,孔伟伟以高分从河南考入大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大连理工”)。作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她身上肩负着全家人的期待,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她十分珍惜。在本科学习期间,孔伟伟抓住能获得的所有资源来提升自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强化)专业是大连理工的五年制王牌专业,大连又是外企云集。孔伟伟不光专业成绩连年第一,还在专业要求下辅修外语,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并报班自学韩语和日语。毕业前,孔伟伟不仅获得本校保研名额,还收到了一汽大众等多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在家人的鼓励下,她却萌生了到北京读书的想法。为保研进入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她在不知笔试、面试能否通过的情况下,兵行险招放弃了本校名额。因表现优秀,2009年孔伟伟如愿进入清华汽车工程系(车辆与运载学院)读博,研究方向为整车的电子电器架构及供电网络,主博士生导师为连小珉教授,副博士生导师为杨殿阁教授。
如果说大连理工是一个夯基的试炼场,那清华就是一个实打实的竞技台,考验在这里全面升级。博一,因为功课繁重,孔伟伟一度压力很大。“我们课题组负责智能化,跟我本科的积累还是有一定差距,为跟上节奏,只能拼命地查漏补缺。”5年的读博时光,5年的锤炼打磨。连小珉教授是系里出名的严师,杨殿阁教授亦是治学严谨。在他们的悉心教诲下,孔伟伟从懵懵懂懂向前追赶,到逐渐独当一面负责项目、对外交流、带领师弟师妹、指导本科生……其间,她不仅收获可贵的师生情、同学情,也一步步开始破茧蝶变振翅飞。
出象牙塔:练就市场和生产的眼光
“我在学校学习钻研已10年,心里认为应该再到企业历练一番,开阔视野。”2014年博士毕业,孔伟伟入职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研究院。成为合格的汽车工程师的第一步,是先在生产线上待半年。“进了厂,就是学徒,需要扛着电机电枪,拿着螺丝螺栓,跟着师傅一起组装。”在真操实干的流水线上,孔伟伟看到了在高校做理论研究不会关注到的盲区,获得了从市场和生产的角度思考汽车科研的机会。
因为踏实肯干,孔伟伟在第二年年底就评上了优秀员工。颇受鼓舞的同时,她也在一年多的企业工作中,逐渐看清了自己内心的想法。“相比从事汽车集成和测试,我对汽车智能化相关核心技术更感兴趣。”与此同时,在学术界,智能汽车悄然兴起。2016年,再三考虑后孔伟伟重回清华开展博士后研究,重新投入这个自己原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她的合作导师为车辆与运载学院的另一位资深学者、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主要领军人李克强院士。
“李克强院士带领的团队是国内首批从事智能汽车研究的团队之一。克强老师和罗禹贡老师都是治学严谨的行业专家,在做学问、做项目、培养学生等各方面都教会我许多。”加入团队后从智能汽车单车动力学及控制研究开始,扩展为智能网联汽车多车动力学及协同控制研究,后来随着技术积淀增强,孔伟伟开始研究团队的一个重点方向——“车-路-云”融合一体化系统,探索“车-路-云”一体化协同技术,走上了多车协同研究之路。
智能车辆队列是进行多车协同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的重要场景。“我们做课题研究不仅要有科学理论深度,也要注重技术的实践应用。当时为了做好这个方向,我们进行了很多调研,也专门去北汽福田等企业跟工程专家深入交流,了解用户想法。”经过扎实的研究,孔伟伟首次提出基于信念-期望-意愿(BDI)智能体的智能车辆队列“人-车-路”系统多领域统一建模方法,揭示了队列中自动驾驶车辆、头车驾驶员、道路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初步构建了智能汽车队列“人-车-路”系统联合模型。
在李克强院士和罗禹贡研究员带领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孔伟伟又进一步研究形成了多车编队控制、队列多目标协同控制、紧急工况下队列控制策略、非理想通信条件下多车协同控制、不同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下的混合交通优化控制等较完整的系列化多车协同控制技术。在之后持续的研究中,部分技术成果已与国内本领域企业合作进行了推广应用。
此外,作为团队主要执笔人,孔伟伟参与编写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托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并深度参与了《北京市智能网联驾驶技术创新工程(2016—2025年)发展规划报告》的撰写和北京市汽车技术培育规划(2020—2025年)。
博士后4年,孔伟伟积极探索,实现了向教师角色的过渡,也完成了怀孕生产。“科研压力大,孩子出生不久,我就投入工作,为将来正式进入高校工作积累学术成果。”两年多里,一边是对孩子的愧疚,一边是对工作的焦虑,她深刻体会到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不易。幸运的是,凭着不懈努力,她最终攻克了难关,收获了回报。2020年,适逢中国农大推出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孔伟伟从一众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聘工学院副教授。
做多面手:科研教学管理齐开花
在中国农大,孔伟伟拥有了更多重的身份。从前经各种历练获得的能力和才华,在这里得以尽情施展。
在孔伟伟心里,教学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我需要保证自己在求知若渴的学生面前,精准、生动地输出。”清华的学术传统,也被她带来中国农大。“我跟学生说,态度一定要端正,能够吃得了苦,安得下心。同学间相互帮助,保持良好的团队氛围很重要。”她向博士生提出要求,要成为细分领域的研究专家,青出于蓝;她向硕士生提出要求,要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解决实际问题。她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按照这样的模式来培养,尽量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尽己所能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如今,经过3年积累,孔伟伟的课题组已小有所成,课题组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更是在学生中收获了很好的口碑。
除了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自2021年起,凭借出色的综合能力,孔伟伟开始担任工学院院长助理,专门负责学院机械工程学科的事务性工作,并参与到学科改革和建设中,2023年8月她又担任机械工程系副主任。对此,她说:“担当重任,内心忐忑,今后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能为院系做好服务工作。”
回首十余年学术生涯,孔伟伟已主持和实际负责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实际技术负责人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科技项目、香港生产力局合作项目,以及若干横向合作项目。在国内外一流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她陆续发表《科学引文索引》和《工程索引》论文2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
2022年,孔伟伟获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创新新星”称号。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她说:“我在中国农大的事业刚起步。接下来,还有许多目标等着我带领团队去实现。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希望我们的汽车科研做得更扎实,免于虚浮无力;多了解市场需求,免于闭门造车。”这些,是她从前辈教诲和自身经历中凝练出来的最宝贵的经验,将继续如光一样指引着她向前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