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东
高旭东,1984~1988年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1991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7~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学习战略与国际管理,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技术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的竞争战略、技术战略以及技术能力培养等。
政府为什么需要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大大加快TD(TD:第三代移动通讯三大国际标准之一)的发展?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应对这一挑战的唯一出路是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TD的前途就是自主技术创新的前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途。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二是国际化、加入WTO正在、甚至已经使我国的企业在本国市场上被边缘化。这就表明,如果我们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自主核心技术的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的本土企业就会被彻底摧垮,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由跨国公司主导,国家的强盛和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就不存在了。这是中央提出要高度重视发展创新能力和自主技术的真正含义所在。
问题在于,虽然中央已经提出了要大力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但是我们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形势依然严峻,仍然面临很大的障碍。
障碍之一是,无论是企业界,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都还有相当多的人对自主技术创新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缺乏认识。
“比较优势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认为我国企业在同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没有资金优势但是享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因此我国企业还不到进行需要高资金投入的自主技术创新的阶段,仍然需要以引进技术为主,以低成本同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行竞争。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比较优势论”是关于国际分工、国与国之间贸易的理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遵循这一理论,发挥特有的优势(比如劳动力成本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把“比较优势论”泛化,用于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就非常值得商榷,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市场已经非常开放,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是直接面对面地竞争,跨国公司也享有劳动力成本低、了解国内市场的优势。
还有的认为,“开放”本身就意味着机会,就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认识的问题更大, 不符合基本的历史事实。比如拉美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国际化已经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Jorge Katz在参加2004年召开的第二届GLOBELICS大会时谈到,根据他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盲目相信自由贸易和引进外资,拉美经济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产业结构恶化,制造业下降,矿业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活动,即使是初级的创新活动,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
与拉美国家不同,日本、韩国的做法是尽可能保护国内市场。实际上,日本、韩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在高度保护的国内市场上逐步提高竞争力,在竞争力达到国际水平之后(而不是之前),再大举进军国际市场(Cusumano, 1985;Fransman, 199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并不顺利,即使像中兴、华为这样相对比较成功的企业。实际上,中兴、华为的国际化面临严峻的挑战:跨国公司正在全力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拿到合同很难,拿到了利润率也很低。印度市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最近爱立信和诺基亚在印度极力推动了一些巨型项目,如BSNL6000万线GSM加WCDMA项目,·Bharti也刚刚发出了6000万线的GSM加WCDMA项目,并且以比中国公司的GSM产品低一半的价格连续中了一些大标。再比如,中兴、华为有一些世界领先的技术希望推向国际市场,但是遇到这样的疑问:在本土市场上都没有应用,如何证明这些技术的优越性?
障碍之二是,对自主创新的可能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对自主创新缺乏信心。
不少人认识到了自主技术创新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但是对于自主技术创新缺乏信心,认为国内企业很难在核心技术开发上同它们一较短长,同跨国公司竞争需要寻找其他的方法。试图通过单纯的“商业模式”或“管理模式”创新来弥补技术能力不足、从而对抗跨国公司的想法,是信心不足的典型例子。试图以没有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代替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也是典型的信心不足的例子。这里的关键是,跨国公司也可以进行“商业模式”或“管理模式”创新,我国企业如果只进行这类创新而忽略核心技术的开发,国内企业仍然无法有效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
障碍之三是,我国企业已经开发成功的自主核心技术的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这些企业进一步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和积极性面临严峻挑战。
自主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我国部分优秀企业已经拥有很强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开发出了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 比如高性能服务器、龙芯CPU、TD-SCDMA、1800M SCDMA、400M·SCDMA以及 McWILL等。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开发成功的相当一部分自主核心技术,更多的是解决了我国有无有关技术和产品的问题,占有的市场份额还很小,有的甚至还处于产业化的初期,巨大的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曙光高性能服务器和TD-SCDMA是两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曙光公司,虽然拥有世界领先的高性能服务器技术和产品,但是同跨国公司相比,曙光在服务器高端市场的影响仍然是“微乎其微”。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数据,2005年,IBM、HP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占市场总量的83.3%。那么,曙光高性能服务器的潜力有多大呢?曙光是在本土企业,在技术水平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管理水平也很高的情况下,市场份额即使不比国外企业高,也不应有太大的差距。
TD-SCDMA面临的挑战更大:TD可以大规模商用已经是共识,但是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重量级的运营商也还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发展TD。那么,TD-SCDMA的潜力有多大呢?李进良教授的分析表明,三种3G主流标准,不能认为各有千秋,而是差异显著, TD-SCDMA具有技术领先、频谱效率高并能实现全球漫游、适于网络规划和优化、适合各种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建网和终端的性价比高等五大突出优势。因此,我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立TD-SCDMA“一统天下”的3G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已经开发成功的自主核心技术的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仍然存在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以已经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为契机,尽快形成国内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产业体系;另一种前途是高技术产品仍然以购买跨国公司的为主,国内企业仍然处于配角地位(比如被用作迫使跨国公司降价的工具),从而导致国内高科技产品的供应商难以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而无法生存,国内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企业也终将更加受制于跨国公司。
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第一种前途的出现并不是必然的,而是面临很大的障碍;相反,第二种前途的出现更“顺其自然”。如果真是那样,自主技术创新多年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把自主技术创新落到实处?上面的分析表明,坚定不移地支持象TD-SCDMA这样的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自主创新,可能是我们的最佳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换句话说,TD的前途就是自主技术创新的前途,支持TD就是支持自主技术创新。具体而言:
第一,坚定不移地发展TD-SCDMA可以防止丧失自主技术创新的有利时机
根据前面的分析,由于存在一系列的障碍,要在短时间内使自主技术创新成为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积极主动的、普遍的行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比如解决我国企业缺乏压力、缺乏信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高度开放,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是直接面对面的竞争,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国内企业是难以在同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竞争中生存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不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就是“正常”的。换句话说,“开放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也不能希望自主技术创新、特别是象TD-SCDMA这样的重大自主技术创新在短期内会出现很多。
但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我国经济已经高度开放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可能太长了。如果我们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如5~10年)在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就有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至少在非常长的时期内是没有机会了。
以汽车工业为例,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3大汽车主导的局面以后,就再也没有重要的进入者。即使在三大汽车企业管理很差或受到国际上其它跨国公司的严重冲击时,它们也可以恢复其统治地位。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开发核心技术、发展自主品牌,等各大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形成了稳定的产业结构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支持象TD-SCDMA这样的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自主创新,才是推动自主技术创新最现实的选择,才有可能避免错过自主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相反,如果不万分珍惜TD-SCDMA这样的成果,认为没有这个创新还可以有别的创新,那就一定会贻误战机。正因为如此,我国的自主技术开发,绝对不能寄希望于首先创造条件,让大多数企业“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然后出现持续不断的自主技术创新。这是长远目标,但是远水不解近渴。
这里的关键是:一定要认识到,开发重大核心技术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即使有了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一项重大技术从开始酝酿到基本成熟,没有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索尼开发“TRINTRON”显像管花了8年时间,方正开发激光照排技术花了10多年,TD-SCDMA的开发也已经8年。正因为如此,邬贺铨院士才大声呼吁:移动通信基本上10年一代,如果错过3G,我国就还要等10年。实际上,没有3G的基础,我国在4G上也难以取得主动。
第二,坚定不移地发展TD-SCDMA有利于克服自主技术创新的障碍
坚定不移地发展TD-SCDMA、实现TD-SCDMA的成功产业化,将极大地增强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自主技术创新的信心。如前所述,影响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三大障碍之一是对自主技术创新缺乏信心,认为我国企业很难在核心技术上同跨国公司一较短长。TD-SCDMA是由我国提出的世界三大移动通信标准之一,标志着我国在通讯领域真正开始进入世界前列,是我国在战略型产业发展自主技术的最重要的尝试之一。TD-SCDMA 的成功产业化将明确告诉人们,我国企业可以开发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TD-SCDMA的产业化失败了,后果将十分严重:严重挫伤我国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发展创新能力和自主技术的信心,我国发展创新能力和自主技术的道路很可能会更加曲折。这是因为,(1) TD-SCDMA是我国在战略型产业发展自主技术的最重要的尝试之一;(2)TD-SCDMA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并已经基本成熟;(3)众多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已经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对我国的自主标准寄予厚望。
第三,坚定不移地发展TD-SCDMA有利于自主技术创新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
所谓自主创新的初级阶段,就是以相对独立的单项核心技术的开发为目的的自主创新阶段,这时自主创新的有效性还是有限的。所谓自主创新的高级阶段,就是以建立基于本土的完整的产业支持体系和产业链为目的的自主创新阶段,这时自主创新对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的作用是巨大的。
哈佛大学商学院Michale Porter教授的研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是以产业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企业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它们的竞争优势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基于本土的产业支持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的支持:高水平的相关产业和企业(比如零部件供应企业)的支持;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的支持;高水平的市场需求的支持;以及有效的政府政策的支持。
韩国现代的发展,特别是其在中国市场的良好表现,也是很好的例子。比如北京现代之所以能够迅速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现代把它在韩国本土形成的零部件供应商体系直接移植到了北京。GE公司之所以能够在CT机市场上最终战胜CT机的先驱、英国的EMI公司,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GE在美国拥有产业支持体系和产业链的支持,而EMI公司则在英国没有、在美国更没有这样的支持(Bartlett, 1983)。
我国的情况是,大多数重要产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产业链还远没有形成。即使是在自主技术创新成就巨大的通讯产业,也远未建立起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因此也仍然存在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以TD-SCDMA等重大技术突破为契机,尽快形成国内企业(包括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其它相关企业)相互支持的产业体系,另一种前途是通讯设备仍然以国外生产的为主,国内通讯设备制造企业仍然处于配角地位,最后导致国内运营商也不得不受制于国外设备制造企业。
总之,在国际化日益深入、我国积极发展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况下,发展TD已经远远超出了TD本身的技术和经济意义:TD如果不成功,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前途堪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途堪忧。在这一背景下,政府需要排除来自国内外的一切干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把TD发展起来。
(《清华人》200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