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应承这篇约稿时,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七年的回顾。如今提笔才发现千头万绪,实在难以确定用什么作为线索。只能透过个人发展的过程,择其要旨,将清华园这片沃土滋养我的种种感悟,组织成篇。
“沃土”正是七年来我对于清华全部理解中的根本。沃土拥有足够的养分,提供足够的空间,因而最终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她并不决定这果实的种类。这也正是沃土的博大和可贵,无论是何根苗,无论理想何方,她都会给予无私的奉献和关怀,微笑着注视生命的成长和瓜熟蒂落。
适应·融入文化
我是个反应较慢的家伙,能跟众多我仰慕的牛人一同进入清华园,已是我莫大的幸运。因此适应这里的氛围、环境和文化的过程,我同样比别人慢那么几拍,这大约花了我两年多的时间。无论是学业的不尽人意,还是看不清自己的价值,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这一切都让我迷失在这个高手如林的园子里。
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地,首先要适应和融入,只有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施展和发挥自己的才华,同时得到环境和他人的认同和回报。经常有人向我问起,在清华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清华对你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清华精神是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和感悟,而我的回答是,有两种我认同感最强的,也是我将来受益终生的清华精神,一是严谨,二是自信。
一个典型的清华人,做任何事情都那么严谨,不管是学业还是事业,甚至是消遣娱乐,都特别较真儿,每一个细节都喜欢刨根问底,玩也要认认真真地玩儿,一定不会随随便便,这才会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清华笑话来。但我喜欢这种严谨,而且也是极其贴近我深层个性的。越是互相认同,越会自动强化,逐渐地我会把任何一点我认为值得思考和查证的事情记下来,认真地查询和研究。一种规则,一段历史,甚至一个词语,毫不马虎,直到彻底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万事都怕“认真”二字,虽然有时觉得自己已经接近于强迫症,但实在从中获益太多太多。
相比与我个性较为贴近的“严谨”而言,“自信”这层精神则与本来的我相去甚远了。从小我就相对内敛,甚而带着些许自卑和懦弱,而在清华的经历却无数次地教育和帮助了我,让我走向成熟的自信。清华里面牛人多,而且仿佛上帝的宠儿也多,经常会遇到在各方面都很有造诣的同学。时间久了,发现这背后真正的原因也就在于自信,无论是老一辈的还是当今的很多清华人,都坚信一点:没有我们清华人做不到的事,只有我们暂时不愿去做的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而且一定能够做到最好。正是这种气势磅礴的自信,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而充分的“严谨”又保证了这份自信的合理和不盲目,自信背后仍有超乎常人的付出和辛苦。
清华学生能做什么?沃土孕育出不同的果实,有工程师、学者,也有商人、政客,还有流行歌手、演员……
发展·认识自我
当真正融入和认同了周围的文化,个体会得到飞速的发展和成长。清华为我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足够的空间,可以逐渐在各种方面发展自我,弥补缺陷,强化优势,让自身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有时候回想起来,反应慢一点或许不无好处。不同于向前飞奔甚至是飞翔的牛人们,我更多的时候在彷徨,在反思,速度慢的时候甚至还能停下来看看路边,看看身后。失败和挫折让我经常地审视过去,分析和改变。毕竟花在思考上的时间多了一些,认识自己也更透彻一些。找到了自身不少问题,有的表面一些,有的却也深入内心和性格。
意识到了就要改变,但改变又谈何容易。需要勇气,更需要决心。电影Shawshank’s Redemption
里面有一句台词让我一直难忘,特别是在逆境中激励着我: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就这样慢慢走向稳定,也就渐渐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劣势,认同了自己的特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归入某个类型。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这样为自己定位,但这个定位要想准确,就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经过个人的经历和分析。
我们都在不停变化,大学这几年正走向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也理应越来越明确和客观。透彻地认识自己对于成功来说至关重要,但这往往要比认识别人更难。我们经常会拿自己跟身边的人做对比,会把自己和他人各归其类,但时间长了又发现不是很准确,就又会修正自己的认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一段时间,自我认识趋向稳定,就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了。当然,这个定位仍然会伴随一生不断变化,但无论如何,人生每个阶段的抉择和前进,都离不开那个时刻的自我认识。
我曾经认认真真地做了就业中心网站的职业素质测评,分析出我的性格特质属于清华工科学生最典型的“ISTJ-内向、感觉、思考、判断”,而具体的一些性格描述、工作中的优劣势、适合和不适合的工作性质,也都和我先前对自己的认识基本吻合,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我对自己的心理暗示,甚至把自己牢牢地限制在特定的结论中。此时的我虽然兴奋于这种自我定位的成就感,但也隐隐地对这种确定性感到厌倦和烦躁不安。
创新·超越界限
世事也许不像我们最初想象的那样发展,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变数太多的年龄来说。即使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在面对重大的选择和真正的压力时,仍然有可能冒出很多新的想法和可能性,或是对从前的否定,甚至是出乎自己意料的潜能的爆发。
HP中国总裁孙振耀来清华演讲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谈到刚刚加入HP的那段日子。作为对于HP有着无限景仰的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其中做一名工程师,但当时公司却安排他去一个分部做销售,开拓市场。他认为自己不善与人沟通,公开场合讲话甚至会脸红,实在是不适合这份工作。而且在那个时代,家里传统观念的阻力也相当大,太太说“我当初嫁给你就是因为你要做工程师,现在你居然去做什么销售,早知如此就不嫁给你了”云云。然而出于对公司的向往,他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此后他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优秀的培训方式,以技术培训的角度走出了和所有靠人际关系做销售的同行们所完全不同的一条路,并且成了HP最优秀的销售,最终成就了今日的飞黄腾达。这可能是当初他自己都没想到的。
我常常习惯性地将自己在一个团队中的角色比作吴国的鲁肃,为人忠厚老实,能够做个不错的谋士和良臣,而才智和能力却也非常有限了。但有时候我也会发现,我其实也可以是周瑜,甚至是孔明,我没有自己预想的那么概念化。人就是个复杂的动物,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人生的精彩和真谛,正是在于那丰富的不确定性。凡是一点余地都没有的,特别鲜明确定的生活,大概也就失去光彩,让人毫无兴趣甚至感到窒息了。所谓“think out of the box”,不要给自己加上太多的条框和默认的明确的定位,那样虽有好处,却也束缚了手脚。经常提醒自己:我可能也行!
Apple和Pixar公司的创始人Steve Jobs先生在对毕业生做的一次演讲当中,有几句经典的激励年轻人的语录:“Sometimes life hits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Don’t settle.Keep changing.”而20世纪6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现在被称为“纸版Google”的刊物The Whole Earth Catalog的创始人Stewart Brand先生也说过类似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前途·从头开始
当我们走出学校,“清华”二字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找工作的经历能让我明白很多。继释然于反应慢这一事实之后,我又一次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代,在比较迷茫的时候选择了投入茫茫的毕业生求职大军。这段经历让我受益终生,也成了我宝贵的人生财富。
和多数清华的同学一样,一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满怀雄心壮志,赶场似地参加大大小小的招聘会,被各种公司炫目的宣传所吸引和煽动,这是第一阶段,像熊熊烈火;在经历无数次简历被筛掉、笔试不过关、面试遭淘汰之后,自信心受到空前打击,发现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自己和其他学校的同学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有某些方面的劣势,于是开始妄自菲薄,觉得自己原来什么都做不了,这是第二阶段,犹如一盆冷水;再经过不断的笔试、面试磨砺,逐步积累一定的经验,开始行动自如,有时甚至游刃有余,这是第三阶段,火候大约恰到好处,这时才能认清自己求职的优势和缺陷,知道自己能做哪些工作,做不了哪些工作,才能更加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求职者当中的位置。
也有过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也有过许多等待的煎熬,也有过意外收获的欣喜……在享受这段难得的,伸一只脚到社会里探路的经历的同时,也慨叹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不同,过去的成长有多么的不足。在这半年中,明白了很多道理,积累了很多经验,人也变得成熟了,豁达了,这半年比过去两三年成长得还要多。
离开校园后,清华为我们带来什么?不是一块开路的金字招牌,而是肩上更重的责任和无形的压力;不是助你平步青云的砝码,而是那些注入血液的严谨、自信、朴实、勤奋。这些成功者的潜质才是我们从母校收获的优势,而不是那些光环。
这片沃土上会结出不同种类的硕果。陈希书记说:“无论你们在什么样的单位,国企也好,外企也好,机关也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很好的。学校关心的是你们的生活状态,只希望你们的生活、精神状态始终积极、健康、奋进。这样的话,不管是什么工作性质,你们的事业最终都会成功,生活也一定幸福。”
踏入社会,这七年的一切都清零了。
未来的前途,一切又都要从头开始。
从前的所有挫折与成就,所有坎坷与辉煌,都不能再带着上路。它们都只能永远地留在回忆中,留在这美丽的清华园……(作者:边旭 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