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除了学位,清华还能给你什么?

2007-07-02 |
毕业多年,突然想起在校时流行的一句口号:"今天我们以清华为荣,明天清华为我们骄傲"。可时至今日,忆起清华时想到的还是清华对我的影响,却不知母校以我为荣的"明天"何时才会到来。这几天看到国内高考的消息,便想把我的感受写给未来的师弟师妹们。看到招生网上已经有了一些对未来就业、深造和出国的介绍,便觉得不如说说我体会到的其他一些东西。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标题,算是一位"非著名校友师兄"的感言。
一种真诚而淡然的处世态度
很多学校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标签"。多年以前我面对一纸志愿表的时,差点被传说中清华"严谨"的标签吓得裹足不前,而去投奔其他传说中或者"自由"或者"浪漫"的怀抱。虽然最终还是抱着"不去清华心不甘"的念头"咬牙"报了清华,但当初"清华优秀得太沉重"的担心至今记忆犹新。如今想起来,说清华"严谨"倒是没错,但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宁愿选择"真诚"这两个字。
进入清华的我是无声无息的。不是状元,也不是金牌;对于未来没有特别明确的宏伟目标,但多少还有一点憧憬。回想起来我很幸运能在清华这样温和而又充满养分的环境中长大,让自己有机会去探索,感受和判断,没有迷失在"上大学就是要拼命出国"或者"告别了中学就是要追求民主自由"的人云亦云里。十八岁的毛头小子到了新环境,当然会有感受有想法,最难得的是真得有人愿意听。从系里的著名教授到没大我几岁的辅导员师姐,从BBS上的匿名兄弟到招生办的招我进来的老师,好像都很愿意聊聊跟学术有关或是无关,跟生活有关或是无关,跟未来有关或是无关的事。离开清华之后,我再也没找到这样的港湾。有时我会想,我对于清华的老师与兄长算是什么?是几千名学生中的一个?是铁打的营盘中流水的兵?都是又都不是。静水流深,清华好像是一个不太流行"我有权利怎样"或者"你有义务如何"的地方,人和人的关系没有那么"清晰",但却充满信任与尊重。记得当一介平民的我在临近毕业时突发奇想地请缨,希望代表毕业生在酒会上致辞时,老师们毫不犹豫的支持几乎让我吓了一跳。毕业的这天,我又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清华:对别人特别"当回事"的一些东西,她看得很淡;对一些别人不太"当回事"的人和事,她却始终真诚。
一个忠实而贴心的校友网络
或许是因为关于清华的回忆总是那么美好,清华的校友网络也就成了国内各大学校友网络中最扎实和稳固的一个,在海外甚至还能碰上台湾新竹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的热情帮助。工作之后每次在同事、客户和有关部门中发现清华校友,总能带来愉快的畅谈和彼此的信任,由此也就多了不少便利和机会。每次碰到疑难问题难以解决,在诸多客气冷漠的面孔之外总能找到清华校友的笑脸,寒暄几句年级专业之后就仿佛回到了清华,找回了在职场中难得的真诚。难题常常也就迎刃而解。有毕业于其他学校的同事把清华校友互相提携帮助的局面称之为"练清华把式",倒是有几分道理--互相的信任源自对彼此功夫和品格的了解。
出国之后常常参加海外清华校友的聚会,地点在其他城市时就住在当地校友的家里。这些校友常常是从未谋面,但大家都愿意配合校友会的安排。我刚出国生活不久,当地的清华校友会就发来本地生活指南,附近的校友就开始关心我的住宿和开户等事宜,接下来还被几个老校友请了顿饭,成为我落脚之后吃到的第一顿正儿八经的中餐。后来又面临毕业求职的时候,时常有校友转来自己公司缺人的消息,或者要去我的简历转交自己的老板,还有的帮我引荐熟悉的猎头介绍机会。当有面试机会的时候,又总能找到已经在那里就职的清华校友,给我讲他们面试时的经验。"有困难找清华校友"简直成了我的习惯,把其他的中国同学羡慕得不行。他们告诉我说,自己母校也有庞大的校友网络,但校友之间的感情却从来不像我们清华人这么亲密,凑在一起时的抱怨总是多过互助。我只好笑着告诉他们说,这大概也是所谓"自由精神"之一种吧。
清华有很多担任领导人的政界校友,有很多成名成家的学界校友,也有很多身价惊人的商界校友,但是在这个网络里受益最多的还是我们这些依然普通的年轻校友们。碰上拥有决策权的客户领导听说我是清华校友,总愿意多花点儿时间听我们公司的方案分析;当我算来算去不知道怎么才能把自己不多的收入发挥最大效用时,也会很自然地找到在金融界做投资顾问的校友来"大材小用"。正是基于对清华校友价值的认可,已有国内著名银行特别推出了只针对清华校友的"清华校友信用卡",由银行承诺将刷卡消费金额的千分之一回馈清华大学--银行显然是最精明的,他们明白"清华校友"这个群体有着怎样的忠诚与价值。
一个开阔而深刻的视野
如果说校友网络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我不知道你是否会跟我一样在乎"视野"这样一个有点儿虚的话题。清华的一大优势是这里可以常常"与名家过招",提供给学生开阔而深刻的视野。通俗一点说,清华的经历让人毕业之后"不怯"。当不少国内的本科生走出国门之后常常惊讶于国外的教学与科研发展时,清华倒是常常让一些来中国访问的外国教授感到同样的惊讶。虽然现在的清华距离国际顶尖学府还有相当的距离,但从我的了解来看,清华已经完全具备了跟国际主流学界对话、探讨甚至交锋的能力。
想要成为一流,首先要有与一流对话的机会。全国大多数高校使用的经典教材,其作者往往就是站在你面前的那位清华教授,而你在清华的课堂上听到的却是更新更完整的分析。国际上的前沿学说与争议人物常常会飘扬过海来到清华,让你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然后用自己的头脑的心灵去判断和分析。带着这样的经历走向社会和国际舞台,不管是实力还是心态上都会有根本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入学前高考分数上的差距最终能转化为清华人四年之后更高更远的落点。
开阔而深刻的视野也体现着清华教学的特色,我个人的感受就是基础和前沿的并重。就难度而言,清华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要求都稍高于兄弟院校,特别是在一些能够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基础牢靠与否在当时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在未来深造和工作运用中一定会有分别。而现在很多学校开始提倡的"与国际接轨",清华早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就走过了教材国际化的阶段,已经开始在课程体系、师资配置、教学方法和科研思路等方面的全面国际化。我们在清华就能知道同一专业领域"在国外是怎么玩儿的"。进入清华的你也很快会发现这种感觉的"爽"--这才叫读大学,这才对得起最宝贵的四年青春。
一次自然而顺畅的成长
敲下上面的这些字时我想起了自己在清华的时光。她难忘,因为她不是少年时代的延续,而是成年时代的开始。清华的氛围并不激进,她从未标榜自己是"乐土"或者"天堂",也不会提供给你脱离基础教育之后信马由缰的"洒脱",因为她不想让你在进入社会之后才感到脱节和受挫,进而在无助中丧失信心,对整个社会沮丧。如果说温和而真实的清华会"不适合"怎样的人的话,或许就是不想成长的人了。
或许你会跟我一样,在清华把一些缺失的生活经验"补回来"。你将学会筹划时间,因为你发现这是一个高度自主的校园,精心设计的一天会有相当于两天的精彩;在清华你将会学会取舍和选择,因为你很快发现短暂的生命承载不了所有的机会和美景,你会开始探询自己的兴趣,考虑自己究竟在乎什么;你也将学会遗忘,虽然你可能不愿意或者发现很难,但不断展开的生活画卷终究会使你学会忘却以往的不快,直面未来的生活。这就是成长,在清华可能更加自然和顺畅
在清华你还将学会照顾自己的胃,因为这里的食堂太多太大,上百个窗口几十种风味让离开家里饭桌的你第一次尝试着自己去选择;你还将发现自己对运动的热爱,哪怕你之前曾经打赌你完全没有运动神经,但这里轻松乐观的锻炼气氛会让你完全爱上运动;你还可能第一次考虑如何面对财富,你会发现认真学习能带来动辄几千块的奖学金,科技竞赛、创业大赛和课外兼职的收入将使你有可能在经济上独立于父母,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证明自己的成长。当然你还将学会交流和交往,明白如何能够取信于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各种思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就这样,当你带着成熟的自我,轻轻离开的同时,清华园也默默地把这身影存在心里。
(作者:史清 转自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