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俞逸晨:在乡村的泥土中深耕

2020-10-22 | 俞逸晨(2015级法学)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TUEF”2020-10-19 |

俞逸晨,清华大学2015级本科生,现任南涧县西山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本文为俞逸晨所作的当地脱贫攻坚的现状回顾及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的心得体会。

时间就像一支芝诺的箭,离弦后看似时时刻刻没有变化,但实际上匆匆而过,永不停歇地向前飞去。转眼间,在西山村的泥土大地中深耕将逾一年,回忆起驻村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不免思绪万千。能参与到南涧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虽步履艰辛但深感三生有幸,这将是我人生中最愉快、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也是最宝贵、最值得珍藏的一段时光。

从接到学校选派的通知到实际踏上南涧的大地,不过短短两周而已。彼时手头上的工作已令我应接不暇,来不及提前充分了解南涧县情和西山村貌,就一路风程仆仆地赶到村里,从工作中着手了解情况。

自2015年起,清华大学开始向西山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在王风潇老师和沈正波老师两任优秀前辈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下,西山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扎实稳步推进,村集体于2018年整体出列。当驻村第一书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交到我手里时,西山村120户479人还剩余13户39人没有脱贫。在帮助这13户建档户摘帽之外,还需要重点关注“两类户”不返贫致贫,建立健全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打好收官之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虽然下村之前做足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重峦叠嶂的群山还是让我开了眼界,第一次下村坐车走蜿蜒崎岖的山路到母子垦李家社,下车时已经吐得七荤八素;到群众家里做危房改造劝导工作时,因不通南涧方言,镇村干部和村民交流的内容还需一个“翻译”帮我解说;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还不是很清楚,很难精准地帮他们找到措施。

尽管工作上出师不利,遇见了诸多困难,但很快,脱贫攻坚动态管理和州检省检这些大活计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摸清了西山村和贫困户真实情况:首先是走访全村所有贫困户,了解贫困户收入和家庭生活情况;再次根据程序要求召开村民代表会,听取群众意见,将符合脱贫标准的贫困户认定退出;回到村委会后,又根据调查询问来的结果录入大数据系统、准备纸质的村档户档……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让我深入了解了脱贫攻坚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

魏徵曾说:“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就这样深耕于一系列实际的任务中,我初步摸清了“症结点”,找准了“着力点”。通过持续深入地沟通,村里老少爷们也逐渐地认识了我这个年轻娃娃,遇到问题也愿意向我反映。为“两类户”落实产业提升到户项目的补助时,我去到每家每户说明政策,引导他们发展产业,验收时再一次到每家每户收集材料,补助打到卡上时又遍访告诉他们这个消息,让他们放心。通过这些实事、小事的一件件落实,逐步赢得了群众支持,打开了工作局面。

脱贫攻坚路上多少艰辛困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令我动容的是,在南涧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清华大学的亲情帮扶下,在举全县之力、所有干部职工同舟共济的努力之下,打好了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在国家普检中高质量的通过了考核。

一年来,我看到南涧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舍我其谁担当作为的拼劲向贫困发起总攻。对标中央目标任务与“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南涧出台产业、就业、金融、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1248”“两子两基两关键两提升”“11336”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五个一批”工程,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成功实现提前一年脱贫摘帽。2020年又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国家普检前完成收官战各项任务,高质量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我看到清华大学用真心动真情使真力,面向南涧扎实开展了教育、医疗、智力、产业、党建等多个重点扶贫项目,帮扶南涧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清华大学提前半年完成定点扶贫责任书的六项指标,从投入和引入无偿帮扶资金,到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再到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等工作,无一不体现着清华大学依托智库和资源的优势,帮助南涧从根子上摆脱贫困,助力彝乡圆梦小康,启航乡村振兴。

我看到南涧县广大党员干部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县里五镇三乡81个村社区居委会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广大结对帮扶干部奋战在基层一线。在田野、在村庄、在每一位建档户的家中,到处可见扶贫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初心扛起责任。扶贫干部们采取“5+2、白加黑”的工作方式,将周六作为奉献日,专门用于从事脱贫攻坚工作。有“挂包帮、转走访”任务的干部,每月不低于两次到挂钩户家开展“回看研判、巩固提升”,确保挂钩帮扶工作落在实处。

我看到脱贫攻坚让南涧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山村是南涧县里极少数全部自然村都能通硬化路的村,原先哪些坑坑洼洼的烂泥路都一一硬化;原先家家户户需要挑水吃,现在干净澄澈的水直接供到家里;原先为孩子上学而发愁的家庭,现在孩子可以到窗明几净的西山小学上课,在清华控股捐建的操场上尽情玩耍;村民看病可以到村卫生室县医院,看病费用可以“一站式”报销;每家每户也都搬进了安全稳固的住房;喂猪、养鸡、种烤烟玉米、葡萄小枣……一个个村落生机勃发,处处可见村民们舒心的笑容。

回顾这近一年驻村工作的日日夜夜,我有过为建档户解决实际困难的激动和欣喜,也有工作中遇到困难的徘徊和沮丧,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支撑着我,在乡村的泥土中深耕,从无字句处读书,为村民办实事,是一件幸福且值得的事。

展望可以预见的未来,脱贫攻坚工作将暂告一段落,无缝衔接的即是乡村振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也已落户南涧,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通过站点建设、公益志愿、文创设计、产业服务、学术活动、田野调查这六大板块的工作,扎根于美丽山野,筑梦乡村振兴,为南涧县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我自豪于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事业当中,也感谢我在南涧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南涧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会成为我记忆中最美丽的风景。我身上已深深打上了南涧人民淳朴厚道、刚毅坚韧的烙印。一年南涧人,终生南涧情。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把南涧作为第二故乡,作为我的精神家园,永远铭记于心。


相关新闻

  • 282022.10

    港青汤振威: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基层这一年,给我上了一堂宝贵的农村实践课,真正参与到国家乡村振兴中。”扎根西北乡村一年多,香港青年汤振威(2018级硕,社会科学学院)感慨颇多。今年35岁的汤振威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前就与人合伙创业成立资讯科技开发与顾问公司。公司发展稳定后,他又选择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他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以选调生的身份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工作。“我所有决定的出发...

  • 172022.05

    骑行美丽乡村,共贺母校华诞

    在清华大学建校111周年之际,5月14日上午,江苏省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会组织部分校友骑山地车游览江宁区美丽乡村。校友们积极参与、其乐融融,纷纷赞扬骑行活动既能观赏沿途美景、享受微风拂面的惬意,又能锻炼身体、增进校友之间的情谊。

  • 222023.03

    老有所学:开发碳中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伟业

    六十年前入校,毕业工作后,我感受最深的是清华的学风:坚持继续学习,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和高效学习方法。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经常举行有关论坛。我在线上参加了第六期碳中和技术路线展望论坛。院士们介绍了很多最新的碳中和技术路线,如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零碳建筑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听后很受启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 042022.11

    沙垚:十六年乡村,愿以深心奉尘刹

    离开清华已经第8个年头了,我很想念她。在清华呆了整整10年,留下了最美的青春,也形成了我余生面对未来、面对世界的方式。工作之后常常有人问,你在同一个学校呆10年不腻吗?我总是微微一笑而不答,因为清华的快乐他不懂,这个学校的深度和博大足够咀嚼一辈子。10年清华,16年乡村一有机会,我就要津津有味地说起,2005年我是坐着出租车...

  • 132021.09

    贵州校友会走进清镇 看望驻村校友 赋能乡村助力教育振兴

    9月11日,在贵州校友会副会长鲁斌、谢瑞屏、陈淑兵的组织带领下,贵州校友会30余位校友走进清镇看望王和瑞(王庄乡小坡村)、李海平(流长苗族乡凹河村)两位驻村校友,并与流长苗族乡党政领导就乡村振兴工作展开座谈交流,为凹河村小学捐赠学习体育用品,赋能乡村助力教育振兴。

  • 232021.11

    刘伯民:扎根红色热土 助力乡村振兴

    刘伯民,2010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2014年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化工系生态工业研究中心朱兵教授,研究领域为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曾任化工系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2019年博士毕业后,入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2020年9月赴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新圩村开展基层锻炼,任新圩村党总支副书记。刘伯民经过一年多的驻村工作锻炼,刘伯民黑了,也瘦了。他...

  • 302014.05

    广西校友会举行庆祝母校103华诞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

    2014年5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一行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双桥镇造庆村参加了清华大学广西校友会“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联系点启动仪....

  • 122018.06

    张帆:本地力量起来了,乡村教育才有希望

    “好的教育一定是本地化的”。弘慧正在湖南各地的乡村中学探索一套体系:依靠本校师生的力量及他们连接的资源,实现乡村教育自我造血。

  • 312021.12

    村里来了“宝”,村民都说好——清华大学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来了一位清华博士,叫李久太(2005级博,建筑学院),初家村的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唤他为“久太博士”。这位“久太博士”可不一般。他拿过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是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设计者。如今,他最引以为傲的身份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地方站长”。“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首要的就是人才振兴。”2017年,“久太博士”把自己的设计梦“种”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跟随他的脚步,...

  • 092019.04

    何崴:我最怕被叫作“乡村建筑师”

    建筑师无论是不是做乡村,和情怀没有太多关系。我不会说自己是全部为了村民这么高尚的话,这不现实,我们那么竭尽全力肯定有自己的目的。但只要你的目的不以损害....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