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获得清超冠军时留念
小学一年级,父亲就将我送入了体校训练足球。从那时起我的生活中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足球。而1986年,我进入清华,可能当时我都没有意识到,清华和足球会这样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一直伴随我至今。
本科五年 卧薪尝胆
1986年9月,我踏进了硕大的清华园,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为一名清华学子。同时因为我从小学到中学在体校和学校的足球战绩,也直接被选入清华足球队校队训练。当时看着校队里的老大哥们,阎醒龙(79)、沈健 (82)、李江(82)、蒋颖(83)、许磊(84)、杨戈(84)等个个技术精湛,意气风发,我对清华足球也充满信心。
平时每周三次训练。下午四点下课后,伴随着广播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声我们就会来到西大操场(那时还是土场),在郝锁柱郝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技战术和体能训练。清华的体育风气很浓,下午四点后操场上满是锻炼的学生,我们校队得到优待也只划出半个球场给我们训练,另外半个就是足球和学生漫场乱飞的野球区。训练完后,我们就去十食堂对面(现在清芬位置)的运动员食堂,享用一下比一般学生食堂略好一点的餐食,然后洗澡,回宿舍或教室自习。大多数队员集中住运动员宿舍,我因为想和班里的同学接触更多一些,选择住系里的学生宿舍,所以得以在日后颇有名气的九号楼(九井)的401 度过了五年时光。
我进校不久,就迎来了1986年秋季的北京高校足球甲级联赛。之前的两年,清华都屈居亚军,所以队员们都憋着一股劲,要拿到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足球冠军。我作为刚进校的菜鸟,开始是替补,但每场也都得到上场机会。头两场小组赛波澜不惊,我们都取得了胜利,我还助攻许磊进了一个漂亮的凌空抽射。第三场关键一仗在北大对钢院,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钢院是上界冠军,我们的头号对手。来到赛场,发现钢院来了很强的啦啦队阵容,吹吹打打甚有气势。开场后双方都咬得很紧,你来我往,不分高低。但就在这样紧张的关头,一个有争议的意外场面发生了:对方一脚打门球击中我方大门横梁弹到地面后弹出,当职主裁吹我方正常开球,但场边钢院的啦啦队大声鼓噪喊球进了,使得主裁又犹豫起来,跑到边裁那里确认,结果边裁认为球进,改变了主裁的判罚。就这样,一个争议进球使我方0:1落后。我们的情绪也受到影响,结果最终0:1输掉了这场比赛。按说小组第二进入复赛也有机会,但当时的复赛不是交叉淘汰,而是两个小组的前两名再打循环赛,且小组成绩带入,所以这意味着一个裁判的争议球导致我们在关键的第二阶段也未战先输一场,这样我们的冠军希望就变得很渺茫了。这样的结果导致赛后我们一个老队员气愤不过,和当职边裁产生了冲突。而这一冲突的结果是意外的严重——取消清华这次比赛的所有成绩,且从下赛季开始清华被贬到北京高校外围赛级别重新打起。刚进校打了第一年的北京高校顶级联赛,我就要开始随队进入从外围回到甲级的漫漫长路。
头一年的春季学期,我个人又来了个不幸的小插曲。大一春季的足协杯比赛,在清华对北工大的一场比赛中,我和对方一球员争顶时对方头撞破我的左脸颊,一时把我撞晕。当时正好在清华西大比赛。我的队友赶忙用自行车把我驮到校医院,在校医院缝针处理。结果五一过节和我大学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回家让父母见到半边的肿脸和裹着的纱布。直到现在脸上还留着一道淡淡的疤痕。大学第一年的清华足球就这样匆匆走过,留下的是伤痕和遗憾。
重回甲级的路也是艰难曲折,对我们这些队员也都是卧薪尝胆,艰苦磨练的过程。1987年,大二秋季征战外围赛,同时被降到外围的还有人大。结果清华和人大成为主要竞争对手,虽然最终都晋级乙级,但我们清华只得了第二,并没有拿到外围赛的冠军。1988年大三秋季征战乙级,依然人大和清华是主要对手,但不成想杀出一个化工学院,在我们和化工学院的关键比赛中,我们准备不足,在全场占优的情况下被对方偷袭得手,我们0:1输掉了比赛。而又是因为这样一场0:1,我们居然没有晋级成功,还要在乙级联赛再战一年!1989年,已经大四的我和队友们再次征战乙级联赛,终于拿到冠军,晋级甲级。从1986到1990年,我们用了四年时间终于重新站到北京高校甲级联赛的赛场。而1990年秋季,我已经是大五毕业班的学生,完整经历了一次清华足球从顶级跌落到低谷再重新爬升的过程。
到1990年,前一个队长金润成(大润子),我们计算机系85级学长,已经毕业,我被选为新一任队长。清华足球队也完成了又一轮新老交替。年轻的孙葆洁,后来的中国甲A和中超金哨,接替了郝老师成为我们的主教练,队里又添加了89、90的几位虎将,袁京松(89)、程易(89)、邢若海(89)、贾锋(90)、康勇(90)、孙魁(90)等。袁京松技术精湛,组织能力极强,一进校就成为校队新的核心,也是之后校友队多年的核心,和他所喜欢的辫王古力特一样都是人帅球技高。程易聪明灵活,跑动能力极强,善于穿插,攻守兼备,而我是守弱攻强,整体意识强,善于传穿透球。我们三个就成了4-3-3阵型中的中场铁三角。再加上技术全面又霸气的大门孙魁,作风硬朗的两个中后卫康勇和小邢,和速度极快能校运会百米拿名次的中锋贾锋,还有灵动的鲜族好手边锋小崔(崔永洲,88)等,我们的阵容在各条线上都具备了争冠的实力。孙老师年轻有为,刚从体院毕业,虽然可能没有郝老师经验丰富,足球的技战术理论完善,但孙老师和我们一起训练,以身作则,赛前的准备会也总是让我们先谈,大家集思广益。清华男足的整体实力和精气神经过一次低谷的磨练,都成上升趋势,但大家还需假以时日,相互磨合,秣马厉兵,才能破茧成蝶,最终圆梦。
中场铁三角和孙老师。左起:袁京松、孙葆洁、陈卫、程易
要说起当时清华足球在校内的影响力,其实校队代表学校参加的校级联赛比不上校内的系级联赛(现在似乎也是这样?)。因为校级联赛没有主客场制,清华男足的比赛几乎都要安排在第三方学校进行,在校内宣传也不多。每次比赛只有少数校队的铁杆球迷跟随观战助威,比如我们系同级的超级球迷冯建华(大帅)。而校内的系级联赛(那时似乎还不叫马杯——马约翰杯)在校内举办,就火热得多,各系都大力宣传,组织啦啦队,重要的比赛像决赛经常会东操看台都坐满观众。可是我本科在系队征战系级联赛的经历也一样坎坷。首先校队比赛经常会和系级比赛冲突,为了保证校队的比赛质量,有些时候干脆不让校队队员参加系级联赛。难得有两次能够参加系级联赛,但我们也没有发挥出水平。最可惜的一次当属89年,当时我们系校队的有王枫(大枫子,84),金润成(大润子,85),常伟(86),我(86),王宁(87),属于校队最多的系队,但整体实力并没有绝对优势,半决赛对阵钟明博(大个,85)和陈向东(大东瓜,86)两个校队领衔的电机系。大个和东瓜两个中后卫镇守后防,不断破坏我们的进攻,虽然我们占优势,但总是无功而返。最可惜的一次是大枫子一次突入禁区,突然斜传穿过对方最后一个后卫,球从门前滑过,我伸腿铲出,但只差半米没有够到,错失把球铲进球门的良机。而电机系利用一次角球机会得手。最终我们0:1被淘汰。又是一个可恨的0:1。直到现在,大个和大东瓜(现在已升级为东叔了)和我聊起清华足球往事,必聊起那场比赛,必聊起那个我错过的进球,生怕我伤口好了,要不断揭伤疤。而那年他们电机系在大个和东瓜的带领下乘胜前进,拿下决赛,得到当年的冠军,确实是他们的骄傲。决赛时我在场边看到他们最后加时绝杀夺冠的激动场面,心里只能遗憾——那本来也有可能是我们。
大学五年匆匆过去,虽然在学业上有些进步和成绩,但在足球上不管是校外还是校内没有拿到一个冠军。就这样略带遗憾地在1991年夏天结束了清华园的大学本科生涯。
硕士两年 冠军圆梦
1991年九月,我升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读硕士研究生,宿舍也从9号楼搬到了14号楼。我作为研究生和队长,继续参加清华男足校队的训练和比赛。当时又招入几个强将,包括我们系91级从青岛特招的陈永峰和人大附上来的91级的王川,补强了边路防守。还招进来非洲留学生兄弟,包括技术好动作快的边锋奥古玛和身材高大防守能力强的卡贝亚。91-92年度甲级联赛我们拿到第三。最好的机会,对我来讲也是最后的机会,是92-93年度,我研究生的最后一年。
先是1992年秋季的甲级联赛。甲级联赛是单循环积分制,记得最后一场比完,我们还要等另一场北理工的结果。当我们在场边最终知道另一场结果,我们赢得冠军时,我们都欣喜若狂。对于我,这是等待六年后终于迎来的冠军,而对于清华,这也是78年改革开放后清华足球第一个北京顶级联赛的冠军。实属来之不易。学校体育部也给我们开了庆功会。
1992年秋清华男足获得北京高校甲级联赛冠军。照片从左至右:王川、陈永峰、程易、赵伟、叶民、崔永洲、康勇、陈卫、袁京松、邢若海、贾峰、何飙、张健、郭海滨、杨洸(领队)、孙葆洁(教练),缺了大门孙魁
第二年春天的足协杯,我们也是一路过关斩将,和人大会师决赛。当时人大已经有从人大附上来的不少高水平运动员,实力在我们之上。决赛是在四月初的一天,在北大举行,人大和清华都来了不少观众,为各自校队呐喊助威。记得我们的核心京松还因为有事上半场开场时不能到场。我们一开始处于被动,但勉力支撑。后来京松及时赶到,我们进攻也有起色,我们中场铁三角京松程易和我做出一次巧妙配合,造成程易单刀,但程易的射门滑门而过。比赛一直胶着拉锯,我们的边锋奥古玛打入一球,对方也回敬一球,最终90分钟1:1战平。点球决胜负。我并没有出战点球,我们的队友齐心合力,最终点球大战战胜对手。再次夺得冠军!在我即将毕业之际,我也拿到了代表清华的第二个冠军。我们清华也成为92-93年度的双冠王。这是前无古人,在之后很长一段似乎也再没有过,因为后来越来越多的三高运动员进入高校,而清华因为学术要求招生受到限制,在北京再拿冠军难度已经增大很多。
研究生阶段,在校内比赛上,我也有所收获。在研一时我和我们研究生的同学倾力合作,拿到了研究生联赛的冠军。在和化工系的决赛中,我们更是6:1大胜,我一人独进五球。虽然研究生比赛的水平比不上本科系级联赛,但能拿到冠军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本科无冠的遗憾。
就这样我在清华度过了七年学生时光,硕士毕业前终于拿到两个北京高校冠军和一个系级比赛冠军,圆了我清华足球的冠军梦。
留美十年 清华老兵
1994年8月,在清华计算机系留校任助教一年后,我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飞机,去康奈尔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本以为远洋赴美,我的清华足球缘会就此结束,没想到更精彩的一页即将翻开。
1996年夏天,当时在波士顿的大枫子联系上我,说沈健大润子等人在联系北美的老队友和清华校友,建一个校友队,要参见在9月份的华人全国比赛。我马上欣然答应。94年来到康奈尔所在的美丽的伊萨卡小山沟之后,除了去波士顿见到过一次大枫子,我已经和其它队友失去了联系。这次终于又能见到一些队友,还能好好踢几场比赛了。
后来才知道,这次组队是沈健、大唐(唐庆凯,83)、大润子、邸勇等人的主意。大唐还给我们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Tsinghua Veterans(清华老兵)。当时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数学教授张尚友是一个十分热心的球迷,他在1996年出面组织起了北美华人的业余足球赛。因为各队都相去较远,无法打赛季式的比赛。所以比赛就选在当年9月初的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长周末举行,地点选在了美国东部偏中的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主办方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所在地。首届比赛有12个队报名参加,最远到西部的加州也有来参见的。12个队分成四组,每组三个队,在头一天每队打两场小组赛,头两名出线。第二天前8名打交叉淘汰赛,直至决出冠军。所以最终的冠亚军要在两天之内打五场90分钟的大场比赛,堪称魔鬼赛程。
Memorial Day 的周五,我就从伊萨卡开着我这穷学生买的雪弗莱大破车,一路9个小时开往哥伦布,途中还在布法罗接上了魏进(85)。晚上终于到达酒店,见到了从四面八方赶到的队友们。
当时组委会给我们推荐了球场附近的大车店(Motel), 但邸勇大唐他们特地给我们定了四星级酒店,后来被别的队说成我们像美国篮球梦之队一样单住酒店,不住奥运村。其实,大家也都没有那么多钱,十八个人就挤在两三个客房里打地铺。不过从第一届开始,清华老兵就留下很好的传统,凡是学生队员都免交食宿费用,甚至如果打飞的来回的费用也由工作的队友们分担,这样对学生队员是很大的激励。
新朋老友相见,甚是欢喜。沈健还给大家带来了队服,并讲述着他是如何一件一件地用熨斗把号码印到队服上的。清华老兵创始的18个队员,有些是我大学时的队友,但也有不少和我的清华时代没有交集,头一次见面。但各个都很有特点,很多都成为后来我在北美的老友。队中的学长是王明华(79),特别爱琢磨足球的技战术问题,人称王老师,而对朋友特别真诚热情。组织者大唐总是笑眯眯的,说话慢条斯理,但场上踢球特别认真,一招一式拿捏的很有份儿,再带一条白色发带,像个日本浪人。沈健在校时就是老队长,现在依然是我们的队长,初见时你会觉得他有一种北京爷们的痞气,但为人开朗直接,也真是老北京的纯爷们。不过据说大学时他到了什么地方经常爱问这问那,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所以又被大家叫为沈姥姥。可沈姥姥在场上绝对凶悍,他镇守中路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样子,还有一脚远射,经常打出世界波。大枫子人高马大,在场上迈开大步看似不快但其实十分迅速,还经常做出潇洒的假动作晃人。杨公脚头极硬,场上横着走,相当霸气,但场下经常是和老肉(赵云翔)哼哈二将,像一对说相声的,搞笑不断,还经常拿黄良康开涮。而黄良康就是队里的开心果,总能把大家逗乐。很可惜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的黄良康却在前些年因病故去。但愿在天堂他还能和朋友们一起踢球。
言归正传,多年老友相见,在场上也兴奋异常,似乎不需要磨合。第一天小组赛,我们一胜一平以小组第一身份进入淘汰赛。第二天淘汰赛,大家配合更加默契,发挥得更好,一路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虽然踢到后两场大家已经肌肉酸痛,几近抽筋,但抹一些防抽筋乳,又继续投入战斗。我们的战术也相当实用有效。沈健还是大润子挖出了韦革这个以前和大家联系不多的奇兵,让他打中锋,韦革身体结实,冲击力极强,就像卢卡库,我们就把球吊传给韦革,由他冲击,经常把对方后防搅得人仰马翻。最终,我们一路高歌猛进,四分之一决赛3:1战胜马里兰猎手,半决赛2:1战胜密歇根联队,决赛对阵有一个前专业选手领衔的东道主俄亥俄州立,我们更是6:1横扫对手,完胜拿下冠军。韦革和沈健各进四球并列我们球队的最佳射手。赛后张尚友给我们发了冠军奖杯,每个队员还有一个小的球员射门的冠军纪念雕塑。十八名队员和张尚友一起在落日的余晖下留下这张珍贵的冠军照。短暂的庆功宴后,我们十八个队友又相互依依惜别,踏上各自的归途。我开上我的大破车9个小时再连夜赶回伊萨卡。一路身体僵硬、腿半抽筋,但冠军的喜悦,精彩的比赛和老友新朋的欢聚使我将身体的疲乏完全忘却。
1996年清华老兵队获得第一届北美华人足球赛冠军。后排左起:赵云翔、唐庆凯、路凡、王明华、姚其展、韦革、杨公、陆凡、魏进;前排左起:孙魁、王枫、陈卫、金润成、张尚友(组织者)、沈健、邸勇、赵立杨、赵伟、黄良康
一年之后,1997年,本来张尚友不准备再办全美的华人足球赛,但首都华盛顿的球友们借97香港回归,和中国大使馆联系联合主办了97香港回归杯,也就自然接过组织事宜将香港回归杯作为97年的北美华人足球赛举办,比赛定于美国独立日7月4日的长周末在首都华盛顿举行。因为一开始以为不办全国比赛了,大润子沈健等已经组织大家参加了一次五月份特拉华的华人邀请赛作为我们清华老兵的一年重聚,所以老队长们和有些队员开始有些犹豫还要不要参加这次的全国比赛。出于对去年夺冠的美好回忆,我就出面说要不我来试着组织一下,看看能不能召集够人。我从各个渠道联系了更多的清华校友,很多是以前各个系队的主力。然后老队员们看到大家热情很高,也纷纷归队,这样我们97年第二届清华老兵队就顺利组织起来,最终形成了30人的庞大阵容。我又重新帮大家订了队服,我太太还帮忙设计了清华老兵的第一代队徽。
但这次的比赛却没有去年那么顺利。整个赛事有13只球队参加,依然分四个组,第一天小组赛,第二天淘汰赛。第一天虽然我们第一场8:0战胜实力较弱的纽约中国大使馆队,但第二场就0:2输给了北卡队,位列小组第二。抽签分配淘汰赛对手时,我们不幸抽到下下签,分到了另一个小组第一,实力强劲的威斯康星老鹰队。这只队不仅有威斯康星当地的好手(去年就是在小组赛和我们打平的对手),还募集了从加州飞过来的若干高手,像中科大校队的康杰等。因为这次加州不足以单独组队,所以当地好手都加入了威斯康星老鹰队,大大增强了该队实力,已经是公认的夺标最大热门。他们还在场边看了我们输给北卡的比赛,了解了我们的情况,也增加了他们的信心。
当天晚上,我们全队三十多人,坐在酒店外草坪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开了长时间的赛前准备会。集中商量如何应对对方强大的进攻实力。最终我们制定了稳守反击的战略,并明确指定由我们的两名队员小蔡(蔡奇江)和胡红刚轮番死盯康杰,因为康杰启动奇快,而且善于突破过人。我们就明确指定小蔡和洪刚在任何时候都像影子一样跟着康杰,不管是对方进攻还是我方进攻。在进攻方面,因为韦革被拉回他的特拉华主队,我们决定由我作中锋争取抢点攻门。事后证明我们的赛前部署都十分奏效。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三十多人早早赶到球场热身,而对方却来得很迟。开场后,我们也率先进入角色。我抓住两次机会两次破门,我们二比零领先。对方的核心康杰被我们全场紧盯得十分恼火,发挥大受影响,但他也毫无办法。倒是另外一个我们准备会没有仔细研究的球员一次敏捷地连续过人射门得分,上半场我们二比一领先。下半场,对方实力毕竟很强,对我们进一步施压。一次,对方的另一个核心王宁,也就是我在清华时校队和系队的队友而现在威斯康星队的大腿,在禁区外一次吊射又得一分。比分2:2,双方又回到同一起跑线。场上竞争更加激烈。终于,在90分钟临近尾声时,我方一次进攻机会,王明华在中前场拿球,我看到马上启动跑对方禁区前的空位,王明华也顺势一个高球将球传入禁区,对方的守门员见势冲出来想把球破坏掉,但他因为受到防守我的对方中后卫的干扰,判断出现失误,没有将球击出,反而球落到我的脚下,我面对空门,冷静地将球推入对方网窝。3:2,绝杀!就这样,我们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中绝杀对手,而我也完成了帽子戏法,攻入所有三球。我们终于跨过这个强大的对手,进入半决赛。
半决赛的对手却出现意外情况。本来我们的对手应该是北大校友队和北卡队的胜者,但是北大队质疑北卡队里面的核心是几位非华人球员,可能是越南籍。那几个队员确实球技出色,所以才在小组赛2:0赢了我们。北大要求对方的非华人球员不许上场,因为不符合大赛的规定,但北卡不同意。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组委会协调也都不肯让步,最后组委会只得判两队都放弃比赛。我们意外地直接进入决赛。
我们决赛的对手是特拉华大学队。我们多休息了一场,以逸待劳占了优势。对方的一个主要攻击点就是我们去年的射手韦革,我们对韦革也很了解,多加照顾。决赛我们占了上风,在上半场我就一次头球一次远射两次洞穿对方大门,我们2:0领先,最终我们也是2:0赢下比赛,再次夺得北美华人足球赛的冠军。我在两场关键的淘汰赛中包办了我们队的所有5个进球,这也成为我个人清华足球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1997年清华老兵队获得第二届北美华人足球赛冠军。 后排左起:王卫东、魏进、唐庆凯、刘斌、张谦、黄良康、魏小涵、姚其展、金润成、路凡、赵立杨、孟朝晖、张南平、温玉红、邸勇、孙魁;前排左起:王明华、向丹、曹止若、赵伟、杨公、王枫、沈健、陈卫、何飙、陆凡、胡红刚、李建中、蔡奇江(队员张武没在合影中,个别队员的中文姓名为音译,可能有误,请见谅)
至今放在我办公室书架上的清华老兵1996、1997两届北美华人足球赛冠军纪念小奖杯。左边的是1996年组委会发的,右面是夺冠后大唐特意订制寄给我们的
蝉联头两届北美华人联赛冠军,使得清华老兵队在北美华人足球圈里名声大震,也增强了我们继续办好老兵队的信心。其它华人队伍也都更加认真准备每年的大赛。至此之后,清华老兵每年都参加一次北美华人的全国比赛,我也一直参与组织并建立了清华老兵的网页,记录了我们每届比赛的赛况和赛果。我也同时参与到全美华人足球赛的组织工作中。直到2004年我回国工作,我组织并参加了从1996到2003的所有北美华人足球赛。当然随着各队更加重视,比赛的水平和激烈程度也不断提升。我们作为校友队伍的缺陷就日益明显,因为我们平时不能在一起训练,每年只能大家相聚一次打一次全国比赛,而其它各队基本上都是以北美地域范围组织的球队,平时就能一起训练比赛,相互之间熟悉默契得多。尤其是在华人聚居的东部纽约地区和加州地区,高水平华人球员也不断加入,其中东部的纽约野狼队和加州的硅谷老虎队就是两个华人强队的代表,平时训练组织就很严密,大赛中经常会取得好成绩。我们清华老兵初期也有讨论过是否可以引入一些高水平的外援,但最终我们大多数主要组织者还是认为清华老兵的特殊性质是我们清华校友的凝聚力,我们更看重的是每次全国比赛大家的团聚,而不想因为只为了成绩打破这样难得的氛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保持纯粹的清华校友队伍参战,这在北美华人足球圈里也是绝无仅有。其它的校友队只有在个别年份能组织起队伍。我们是1996年首届中唯一一支以国内校友名义组队的球队,也是唯一一支每年都参加全国比赛的校友队伍。即便如此,我们也一直保持不错的战绩。在1996到2003我参加的头8届全国比赛中,我们除了拿到头两届的冠军,还在另外六届中四次打到半决赛。
2004年我回国后,我把老兵的组织工作包括网页管理交给谢源,后来又有更新一代的老兵方健宋新东等管理,老兵还在美东和加州组织了自己的分队,保证了平时的训练。2016年,清华老兵成立二十周年,我们借5月份美东杯之际组织了清华老兵20周年的纪念活动,我特地从北京飞到美东参加了活动,新老清华老兵相见,叙旧,比赛,又留下新的美好回忆。至今,清华老兵一直活跃在北美的华人足坛。现在已经散布在北美甚至世界各地的老兵们也在线上线下保持着联系。
2016年5月,清华老兵成立20周年纪念,参加美东杯
2017年,几位老兵于校庆时在西大操场再次相聚。左起:纽健、汪国庆、唐庆凯、陈卫、杨公、姚其展
回归故乡 再续球缘
2004年,在北美学习工作十年之后,我回归我的故乡北京,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我的清华足球生涯也无缝对接,直接加入了我的老队友刘嘉昆等组织的清华领跑足球队(开始叫清华奇迹队)。但是回京不久,我的腰椎间盘突出问题加重,也是多年踢球留下的病根,经常因抱一下孩子或者重物就腰部剧痛,直不起腰。所以回国头两年,很少参加活动,以休养为主。曾经一度以为我就要告别足球。但休息了两三年,腰部日渐稳定,我又回到了足球之中,和以前清华的老队友们继续热爱的足球活动。虽然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日益增多和年龄的增高,我已经不像在北美时投入很多的精力参加比赛和参与组织,但仍尽量保持参加每周的活动。到了2010年后,清华足球的活动赛事日益增多,组织日益正规。2012年组织了首届清华校友杯,我参加的清华领跑在决赛中5:4战胜对手老十七楼(后改名老十二楼,队中很多90和00级之后的清华校队主力),我在决赛中头球攻入一球并助攻葛小波完成终场绝杀。接着从2013年开始,清华校友杯就升级为十余个队参加的清华校友超级联赛(清超)。2013年开始北京市的热心球友也连续组织了几届北京市高校校友杯比赛。我们的清华领跑在2018和2019年终于拿下两次清超冠军,而我们的清华校友队也在北京高校校友杯中多次拿到冠军。这些比赛我都随队征战。虽然队中已有年轻人担纲,我体能下降,不能保持全场战斗,经常作为替补出场,但能和多年的老队友和新队友们一起踢球比赛,平时也每周活动或踢友谊赛,快乐丝毫没有减少。我也偶尔踢出一两个值得回忆的精彩进球,包括在2017年9月北京高校校友杯中我踢出一记凌空侧沟打入大门死角,而这球恰巧被当时的多机位摄像完整地捕捉下来。在我49岁时能踢出一记我年轻时也梦想的进球,实属欣慰,以后可以拿录像和孩子们甚至未来的孙子辈炫耀一番。
和隔壁北大的友谊赛
2017年9月在高校校友杯和天津大学的比赛中我打出一记凌空侧沟
2013年以领跑为主的清华校友队夺得首届北京高校校友杯冠军,队友们在清华西操的领奖台上领奖
2018年清华领跑首次获得清超冠军
结语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一晃从清华本科毕业已整整三十年,青春年华已然不在。但我十分庆幸的是清华与足球一直伴随着我走过这漫长的时光。我有幸经历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清华足球的先沉沦后崛起的过程,又经历了清华北美老兵的创立和成长的辉煌时期,而回国后也经历了清超、校友杯等足球热潮。能在踏入清华园后的三十五年间都一直和清华足球形影相随,我已无怨无悔。 有时也曾想到,这只是我的碰巧吗?为什么到哪里都有清华和足球?为什么清华老兵就能从无到有并在北美坚持二十余年?为什么清华校友在北京就能办起十几个队的清超联赛?为什么清华校友队在北京高校就能冠军拿到手软(相比一下大学阶段清华拿一次北京高校冠军是多么难)?为什么清华领跑一办也将近二十年,而且队中从60岁到20来岁的队友并肩作战,相处融洽?我觉得这里面除了机缘,更多的是一种清华的精神和情怀,清华学子的团结,兄弟情,清华学子的朴实,和做事就要做到底的坚韧和毅力,才使我们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无问西东。继往开来,我争取还要再和清华的兄弟们一起踢上一二十年。这不,毕业三十周年,我们清华86级的校友刚拉了一个群,相约着踢球去。最后,以我们在校友杯上拉出的横幅与校友和球友们共勉:
无体育,不清华;无兄弟,不足球!
陈卫写于2021年3月1日
——————————————
作者简介
陈卫,男,1986年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66班就读,1991年保送本系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硕士学位,并留系任助教。在校就读期间曾获“计算机世界”奖学金, 林家翘应用数学奖学金, 并连续多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在校期间作为队长帮助清华男足获得1992-1993年度的北京高校甲级联赛和足协杯冠军。1994年赴美康奈尔大学(Cornell U.)计算机系攻读, 2000年获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获得William. C. Carter Award (2000)。赴美期间代表清华老兵队夺得1996和1997两届北美华人足球赛冠军。2004年回国后在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任高级研究员,并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兼职教授和中科院计算所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交网络、在线学习、分布计算等方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是中国计算学会下设的理论计算机专委会常务委员和大数据专委会委员。 2020年被评为IEEE Fellow(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回国后参加清华领跑足球队获得2018、2019两届北京清华校友超级联赛冠军,并参加北京清华校友队多次获得北京高校校友杯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