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作者和肖文陵老师合影
2000年的冬天,三联韬奋书店,室内的灯光并不算明亮,我安安静静地蹲坐在楼梯的台阶旁翻阅从书架上选来的书籍,手里的一本《时装人体素描》打动了我。这本书的作者绘制了众多人体结构图,他们的姿态或婉约优美或刚劲有力;时装插画更是热情奔放、有音乐般的节奏和动感。
是谁的绘画功底那么厉害?人体解剖学掌握得如此到位?我连忙翻到扉页寻找作者。
肖文陵,书的扉页上没有悬念的印着作者的赫赫大名。此时的我并不知道他是谁,只觉得这是我见过的、唯一可以和日本著名的时装插画师“矢岛功”不分伯仲的时装插画师。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流畅和坚定的笔触,那么的自信和洒脱,又比“矢岛功”的风格更加大气和严谨,还多几分飘逸,仿佛同时拥有如布鲁克纳乐曲中管乐声部的严肃和弦乐声部的空灵。“肖文陵”三个字在那一刻起,如偶像一般写入了我的心里。
肖文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走出教室的设计课”
2001年的夏末,暑假过后的第一门必修课“时装设计”开课。一看到课表,我惊呆了,授课老师“肖文陵”,难道是那个我珍藏的画册的作者——肖文陵?怀着好奇和憧憬,我紧张地等待他走入课堂。
1998年染织服装系女生(部分)的军训合影
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那天15楼教室窗外那耀眼的阳光斜着逼进室内,因为刚开学,我们的烦躁伴随着气温的升高,一点一点加剧起来。这个时候,一个个头不高,却神清气爽、精神抖擞的男子走了进来,他带着一副无框的金丝边镜臂眼镜,神情严肃又有一丝丝忧郁。
肖老师的开场白我已经记不得了,几句直奔主题的话倒是记忆犹新。“你们创作是怎么收集素材、如何找灵感的?”作为南方人的他音量很轻,声音低沉却渗透性极强。我们回答到查阅书籍、画册买,看展览……肖老师不语,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搜索网页,说到“你们试试吧!把你们想知道的输入搜索框里。”随后,他停顿片刻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了Style.com. “这里有你们感兴趣的设计师最新的作品、时装观点、商业动态,比杂志早很多,而且是海量。”“今天的课我们不在教室上,你们去学校后门的网吧,我已经帮你们联系好了,你们脑子里有什么好奇的想法,明天回来,告诉我你们的收获。”
走出去!什么?不用上课,转泡网吧?刚刚安静几分钟的我们诧异极了,这简直比夏末初秋窗外的晴空万里还美丽!那个年代,学艺术的我们除了几个有渠道给企业绘图或做设计的同学外,全班同学都几乎是电脑盲。但是从那一天开始,我们逐渐学习用电脑来收集和整理资料,开始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时间限制,自由的遨游、高效的吸收各种知识。也从那一天起,我开始体会到“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的关键性,它决定了你的Productivity(效率)。
2002年6月,毕业时装发布会后,T台上同学的合影
“作为设计师,Vision很重要。一个设计师的学识和修养决定了它能走多远。”第二天,回到教室的肖老师给我们总结了这样一句话。肖老师话不多,但句句是干货,每结束一句,他都会微微紧锁一下眉头沉默5秒钟,仿佛需要时间继续思索下文。“我们的学科是服装设计,但你们要清楚服装设计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你们中有的会成时尚媒体人、品牌管理者、学术科研人、院校教师等等,真正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并不多。今天在座的各位,已经是大四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你们已经积累了三年的基础课、专业课知识,你们的综合能力已经越来越强。接下来的你们,将面临就业或者升学或者留学的选择。你们要开始逐渐构思你的未来、你的学业或职业规划的方向,并且大胆的往前走。”
2002年6月,毕业典礼后染织服装系服装甲、乙班同学合影
2002年6月,毕业典礼后和肖文陵老师的合影,(左)侯倩,(中)肖文陵,(右)作者
那年大四的第一门课,我们体验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飞,两周的“设计课”仿佛是两周的“哲学课”,我们一边做着创作一边云里雾里的开始思考各种问题:设计的初衷?艺术和实用主义的差别?Hussein Chalayan的设计哲学?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月亮背面,我要去看一看”
2002的秋天,大学毕业后,我果然没有从事服装设计行业,因为当时的社会资源和设计环境并没有像今天这么宽广,与其成为服装品牌公司的画稿员,不如寻找自己更有热情的其他时装事业。我投了份简历到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应聘《Fashion China》杂志编辑。受上天的眷顾,我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采访、写稿、拍片、组织媒体新闻发布会,忙得不亦乐乎。当时的杂志封面是固定的时装艺术插画,也是我负责的版块,每个月我都要找国内外的不同的设计师或插画师约稿,但那些知名的设计师、插画师经常因为工作安排的变更,零时交不了稿,于是,肖老师成了我的御用“救火员”。我从来没有正正经经地邀约过肖老师的作品,但在我急的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电话给到肖老师,没几天肖老师的画稿就如期而至。
2003年《Fashion China》封面作品,作者:肖文陵
做媒体那两年,看Fashion show、采访名人、Party 、Event ,海内外的奔波,光鲜亮丽的日子让人享受,也让人浮躁。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机会参与了巴黎时装公会、意大利时装协会等机构的一些项目、了解到奢侈品的商业运作机制,同时也看到了国内设计师做品牌的艰辛和无助,我意识到要培育健康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真正提高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速度,需要更专业的服装商业运作知识体系和经验。走进企业、走进品牌才能真正务实地去做一些能够推进产业发展、实现自己理想的事情。于是,我决定离开光鲜的媒体圈,月亮背面,我要去看一看。
2005年的春天,我最终离开杂志社,离开自己的舒适圈,离开一团和气的有爱的集体。我把我转型的想法告诉了肖老师,没想到肖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走出去!必须要走出去!”肖老师给了我诚恳的忠告,“去Marangoni,那是意大利最好的时装商业学院。你会清晰地全面地学习到时装产业的全貌,它的荣耀和阴谋”。那一刻,我觉得那时的我就像《天堂电影院》里的Dodo,被Alfredo 赶出西西里的小镇,去罗马追寻电影事业的梦想。
“倾听内心的声音”
2007年至今,“走出去”的我回到北京,一直在意大利高端女装品牌MaxMara集团中国公司工作,负责商品的Buying。出差成了我的常态,高频的国际飞行,把我生生地飞成了知音白金卡用户。但我觉得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投入,也是一种享受,所以10多年来,依然乐此不彼。
2015年的夏天,我搭乘国际“飞的”CA949 从北京飞米兰,一下飞机,竟然意外地撞见了十多年未见的王悦和吴波老师。回想当年,她们俩可是染织服装系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代表。尾随其后、帮美女老师们推行李的有朱小姗老师和我的肖老师。十年未见,感慨颇多。老师们来米兰是参加NABA的联合作品展演的,在开始工作前,大家有一天半的市场考察的自由时间。我兴奋地主动当起了老师们的导游,相约一起去Fondazione Prada 基金会观展。那一天半,我带着老师们一起看展览、逛名店街、聊院校生活,谈品牌工作,品尝地道的当地美食,无比的开心。此时的肖老师,已经不是那个在讲台上让我托着腮、用崇拜的眼神仰望的教授,而是一个在身边可以谈理想、谈人生的朋友和伙伴。
2015年7月,作者和吴波老师在米兰Fondazione Prada
2015年7月,作者和肖文陵老师在米兰Fondazione Prada
朱小姗(左)、吴波(中)、肖文陵(右)三位老师
直至今日,我和肖老师时常会有联系。我会因为种种人才的需求、职业道路上的困惑求助肖老师。肖老师每次都会认真地听完我的讲述,微微紧锁一下眉头沉默5秒钟,然后开口。肖老师给我建议的方式很特别,他从不就事论事,而是用“灵魂拷问般”的方式发问我内心真正的想法。“小事用逻辑思考、大事随心,倾听内心的声音。放松,书彦,你没问题的。”这样开放、富有“哲理”的引导,没有明确的指向,却留给我更多的思考空间。的确,在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管理工作上严谨的分析和逻辑很重要,但在人生大方向、大课题上的抉择,更多的是需要感性的判断和执着的信念。坚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梦想,把自己从具体的事物中跳脱出来,从大局看问题,不一样的视野会就成不一样的结果。
人生路漫漫,总有各种机遇和挫折,每当受困于这样的纠结,我总是会想起我的“哲学”老师肖文陵的话,“倾听内心的声音……”
作者在2018米兰时装周
借此,我想感谢所有清华美院给我们授过课的基础部的老师们,以及服装染织系的李当岐、刘元风、臧迎春、吴波、王悦、朱小珊、李薇、杨阳、李迎军、鲁闽、杨建军、田青、申伟、张树新、李莉婷,杨静、冯叔敏、吕径纬、陈立、焦宝娥、秦岱华、茹爱琳等老师。也以此怀念我们大学4年的同窗小伙伴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张书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98服装乙班;MaxMara集团中国区买手副总监,负责全集团9个品牌,在中国271家直营门店的商品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