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在艰苦条件中办学,历时9年,奏响了一曲以弘扬爱国爱民、刚毅坚卓为主旋律的西南联大精神的嘹亮凯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全民奋起抗争。诗人穆旦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民族的觉醒!”正在美国留学的沈同在当天日记中写道:“对于生命一念,已由‘个人生死’扩展至‘民族生死’,有时念及全人类。”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把个人小家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全民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热潮高涨。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命南迁,离开平津,先到长沙,后到昆明,穿越半个中国。一支由11位教师、200余名学生组成步行团,1938年2月从长沙出发,步行1300公里,历时68天,最终抵达昆明。他们穿行在西南腹地,亲眼看到祖国的山河壮丽,景物纷呈,痛感国土沦丧,山河的破碎;看到苦难的农民到处受官府的欺压,军警的迫害,盗匪的骚扰;以难以维持生计的脆弱的生产力,承担起纳税、交粮、出工、出壮丁的沉重负担;有些地方农民受到吸食鸦片的毒害,在贫穷,孱弱,死亡线上挣扎。他们是日本侵略下的最大受害者,师生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诗句)。闻一多感慨尤深,步行途中经过镇宁县火牛洞,听闻景色极佳。到达时天色已黑,闻一多不顾一身疲惫,进洞参观,立即被洞内美景所倾倒,为此极度自豪。第二天大清早,他兴奋不已地动员学生进洞看看,说道:“太美了,大家都要去看!”接着说:“谁不去是汉奸!”值此祖国大好河山惨遭日寇蹂躏,作为炎黄子孙,怎能不对此时祖国母亲更加亲近,更加爱护,为她祝福呢!
闻一多在途中休息时,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我们对人民太不熟悉了,不出来不知道民生艰苦。回想我们过去的生活,简直是醉生梦死。从今后要好好认识我们的人民了。”他通过深刻的自责,表达了走出象牙之塔,来到民间,和人民走在一起的决心。
正所谓“悔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语)。当步行团的师生们意识到自己不知道过去所不知道的农村状况时,恰恰表明今天他们对农民的状况知道了。“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语)。他们过去不了解农民,今天他们认识了农民,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深化对农民的认识。
作为北大学生参加步行团的任继愈,是学哲学的,深知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九十的中国农民,在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缔造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他在当下步行中看到广大农民的状况,深感自己对农民——人民的主体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作用还要再认识,还需去做深入的研究。他说搞哲学绕不开人民这个坎儿。这促使他最终选定专攻中国哲学史,并在日后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南开学生参加步行团的刘兆吉,是学心理学的,在行军途中,听到和看到许多民歌民谣。他知道“有价值的诗歌不一定在书本里,很多是在人民的口里。”(闻一多语)。他被这些民歌民谣所传递的人民的乐观、自信、战斗、拼搏的精神所感动,收集了2000多首民歌,汇集成《西南采风录》,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和历史资料。
闻一多在给《西南采风录》写的序文中,以他深厚的爱国秉性,渊博的学识,深邃的历史洞察力,结合对现实斗争的观察,从这些民歌民谣中看到中国人民的本性,民族的活力。他从那些不被看好的,看似“原始的”、“野蛮的”歌谣中,看到一个以“庄稼老粗汉”为代表的底层民众的精神风貌。他们对恶势力的欺压绝不屈服,有“反噬他一口”的勇气;与恶势力战斗,有“一战到底”的决心;这使他看到“我们数千年文明赖以生存在世的尚未被天阉的民族的‘血性’。”这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的跃动,是蕴藏在人民心中的战斗力的迸发,是战无不胜的人民伟力的展现。他听到了人民的呼声,看到了人民的希望,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他明确表示,“如果我们是一个(抗战的)乐观主义者,我的根据就在这一点。”
步行团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深刻感受到国土沦丧的祖国之痛,感受到在苦难中求生存的人民之痛。痛苦的一致性把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祖国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祖国;爱祖国就是爱人民,爱人民就是爱祖国。统一的爱国爱民思想由此而生。当人们突显人民在爱国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时,爱国主义就因人民所具有的民族的活力而变得无比强大。在抗日战争中,高举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旗帜,发挥民族的活力,凝聚人民的伟力,把“爱国爱民”思想转化为“救国救民”行动,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就一定能打败侵略者,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爱国爱民把爱国主义提升到抗战新阶段,成为抗战的爱国主义。
临时大学西迁,驻足云南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初时学校并未安定,一部分学生分到云南蒙自、四川叙永等分校上课。云南虽是后方,仍受到日本飞机的空袭,昆明被炸28次,西南联大未能幸免,有员工牺牲。经济凋敝,物价飞涨,一位教授战前400元工资,到1941年只值27.3元。没有校舍和教学设施,只能白手起家,学生在土坯房里、风雨声中上课,教师疏散到市郊农村居住,进城教书。学生流亡到昆,多靠贷金接济,或兼职谋得一点生活费维持。面对如此重重困难,加以有人对抗战形势误判,败北主义一度蔓延作祟。
面对如此现实,需要以爱国爱民的抗战爱国主义来提振联大人的精神,营造高昂奋进的学校风貌。高校素有制定校训的传统,用精粹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作为修身示范、行为指南、战斗利器的箴言。怎样使爱国爱民的抗战的爱国主义用校训形式来表达呢?答案是,把握它的核心思想——民族的活力为代表,应用于指导西南联大的战斗全历程。它以民族的活力——生命力,战斗力,创造力作为主旋律,以坚持不懈、坚韧不拔为推力,以艰苦奋斗最后达到卓越为目的。沿此思路,首先从活力的属性强硬有力中的“力”选出“刚毅”二字,来自《论语》,反映中华民族的本性和历史传统;从坚持不懈、坚韧不拔中选出“坚”字,反映力的前行;从艰苦卓绝中选出“卓”字,反映力的最终目标。四字合为一体“刚毅坚卓”成为西南联大的校训,而将最初拟定的“刚毅笃实”否定。“刚毅坚卓”深刻反映了联大人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历史性,现实性,是抗战的爱国主义在联大的体现,是抗战的爱国主义的“联大版”。
刚毅坚卓作为事物的普遍形态,在贯彻和发展过程中,结合三校的历史传统和联大办学的现实需要,具体化成四个特殊形态,推出四个办学理念。一,历史使命:值此民族危亡之际,坚持把学校办学办下去,坚守中华文脉,必须奋发图强,树立自强不息的理念。二,治校方向:在联大人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进一步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必须传承“五四”民主自由精神,树立民主治校的理念。三,学术风气:要使学术独立,自由创新,必须传承三校在教学科研中形成的独立、求实、包容、创新的精神,树立科学学风的理念。四,办学目标:大学之道,“止于至善”,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必须高标准,树立卓越超群的理念。自强、民主、科学、卓越四大理念,上下相连,左右相配,浑为一体,使刚毅坚卓精神全覆盖全面贯彻下去。
回顾联大走过的历程,人们看到,西南联大校歌唱的“辞却五朝宫阙”,不只是走出了美丽的校园,更是走出了内心的“小我”;经历了“万里长征”,不只是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更是跨越了思想上的距离,心有“大爱”。他们以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抒发了刚毅坚卓的活力,践行自强、民主、科学、卓越的办学理念,培养和影响了大批参加革命和建设的优秀人才。刚毅坚卓宛如一颗大树的强壮树干,植根于爱国爱民的沃土,伸展出自强、民主、科学、卓越的分支,枝繁叶茂,支撑起西南联大一片晴空。刚毅坚卓是核心,是骨干,引领并包含了西南联大精神的全部,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体现。在它的指引下,西南联大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成为战时高校的一个典范,在中国教育史、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在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7周年的日子里,向西南联大致敬!祝刚毅坚卓永放光芒!
202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