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点偷懒的习性。
在北方的冬天里,要起早就有点难度。想一想,被窝里暖和和的,非得要起来进入寒冷的外面,图什么大事业呢。一般的人是无从谈起什么大事业的。起早贪黑的人,很大一部分是生活所迫,为谋生养家糊口罢了。
清代的石溪和尚在一幅图,《溪山无尽图》上提这样一段话,说的就是: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一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如出家人若懒则佛像不得庄严而千家不化一钵也。三教同是残衲,时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馀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画数笔或字一两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终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堕而不觉,何异于草木。
如是说的,这样的话,始终让人警醒。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浑浑噩噩地了此一生,与草木有什么区别呢?
再想一想,这样的出家之人,徜徉于山水之间,清修于深山古寺,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尚且如此勤勉,时刻不忘警醒自己不可懒惰,更何况其他人,那些上有老下有小、需要为自己为家人奔忙的凡夫俗子,他们更是需要勤奋努力,怎么能去偷懒呢。
赖在床上,鸡打鸣由它叫,闹钟响了也不管用,这样的人实在无从谈事成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古至今,凡有所成就者,必定勤奋不怠,一生付出了比他人多许多的辛劳与汗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可奈年光似水声,迢迢去不停。
大抵上喜欢偷懒的人,心中是没有什么大志向的。凡是安于偷懒的,他或她必有一套理论来搪塞,诸如加班了补一下觉,今日没事了多睡一会儿,反正起来也是闲着,还不如睡觉能节省一顿早餐的钱。这是什么借口,用来骗人骗己都显得幼稚。
偷懒的人,他或她总以为可以把事情推给别人去做,何必自己起来动手呢。可以拖延到明天的事情,今天也就放一放,何必自己起来做呢。因为人生无常得享受时且享受,就是如此这样的观念,影响了偷懒的人的思想,从而导致行动无果,乃至没有行动。
偷懒的人,他或她总以为,今天之后还有明天,明天之后还有后天,那么有什么着急的事情非得要今天办完呢。不着急啊,慢慢来,事缓则圆。这都是害人耽误人的想法。偷懒的人做事情,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到处找借口,丢三落四的,一推再推,推来推去,结果就是耽误了事情,乃至没有结果,不了了之。
从前我的老师在实验室做事,每天天不亮就到了平房搭设的办公室,开始研究实验的思路和前期需要购买的材料,以及科研经费的来源,如何转化实验的成果。每天到了很晚,华灯初上,检查完成最后一遍安全事项,才肯关灯,骑车回家。
我跟随我的老师,不肯半点偷懒。实验做了五六百次,数据验证了三遍以上,改写的论文不下十遍,一一校对和订正增补以后,才肯去投稿和发表,SCI和EI一并收录。
小事不懒,大事就容易勤快。
我自从1988年以来就坚持写日记的,每天都有一点点的记录,成为个人经历的一些片段的记忆,总共写完159册笔记本。我学习写作,总计写完超过6000首诗词,个人习作印刷出品14本散文集诗歌集小说。这些都在业余之外不肯去偷懒而积存下来的功夫,一字一句,一段一章节,都成为自己珍惜的纪念之物。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来勉励自己,每天都要劳动作农事,到老不休,刻苦自律。
如果说精神决定了行为,那么,不肯去偷懒,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先行就对路了。
我想,对于读书的学生来说,不肯去偷懒,这也算是一点点诚恳的勉励的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