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志民:一流大学的概念是模糊的

2016-03-28 | 李志民(1982水利) |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25日 |

李志民,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8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1990年留校任教,1990—1994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94年到教育部工作,现为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应该说,“双一流”对我国高等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如何对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进行科学评价,即如何引导这个方向,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首先要认识到,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和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成功经验,适度超前布局我们的高等教育。

我们还要认识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是模糊的。一流只是相对的,不能用部分专门从事大学排行榜的专家理解的所谓国际标准“尺子”来评价所有大学。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多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对高校的特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形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目前各种大学排行榜的排名指标中,几乎都将论文数量、科研立项和经费数量作为评价大学的主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对科研数量指标的畸形重视。

因为诚信文化,显性公平等多重因素,我国更重视定量评价,而非定性评价,比如对学生的分数评价。目前各种高校与专业的评价排名中,很明显更为倚重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的论文数量,进入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数据库前百分之一学科数量等相关数据,甚至只看这些数据。如此评价排名的弊病是非常明显的,它更有利于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对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大学就很不利,对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大学更加不公平。

我国高校因发展层次、类型不同,各类高校的基础条件和科研水平各不相同,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校特色和发展条件,适度参考国际上同类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在不同方向与不同学科专业上,以特色胜出,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不同类型的学校,承担着不同的职责,评价的尺子就应该不同。比如以基础科研为主的理科类大学,主要承担基础科学类研究和科技前沿探索,以知识创新为主,兼顾应用和开发研究。这一类的大学就是要靠在国际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来提高国际影响力。发表的论文数量、论文被引数量、高水平学科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高被引作者数等都是衡量指标。

如果是以工程和技术科学为主的大学,则应该主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研究,以应用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主,为了学科发展兼顾相应的基础研究,这一类大学的主要职责就是要解决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工程和技术需求,因此对这类大学的评价,肯定不能用以基础科研为主的尺子去衡量,而要以解决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重大工程与技术问题的数量,参与能力和实际贡献,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核心进行评价。比如高铁、微信这类具有重大社会与经济意义的工程技术,应该成为评价的核心,而非论文。互联网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互联网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发明,但因为是一个工程技术发明,最初阶段没有人能发表论文,不能获诺贝尔奖,甚至其发明人也是在 20 多年后才勉强获得图灵奖。如果只是拿基础科研的尺子去量,互联网就一定被埋没。

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大学,主要从事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其重要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治理与重大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和理论,做智库工作。对这类大学的评价,主要是在国家发展决策中起到的作用,如参与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的修订、管理模式的创新、新思想、新文化的引领等,讲究的是其社会效益,这类学校更不能用论文数量来评价。

当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而,对任何一类大学的评价,千万别忘了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重要指标。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特色,参考国际标准,根据不同类型与定位的大学,设定不同的尺子,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论文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促进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这样才能达到“双一流”的目标,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关新闻

  • 242011.04

    综述:昂首阔步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清华大学建设成就综述清华新闻网特约记者 靳闻   在建校100周年时力争跻身世界一流,是清华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清华人向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 132020.08
  • 242007.12

    顾秉林:坚定不移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坚定不移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清华大学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07年12月20日校长 顾秉林   同志们:  刚才,胡和平同志宣读了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我校行政领导班子换届的任免通知。

  • 202009.04

    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

    【新闻中心讯 通讯员 郭大勇 记者 欣研 摄影 崔凯】4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系列论坛——“一流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在中央主楼327会议室举行。

  • 222020.09

    “双一流”专家评议会:清华大学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9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在主楼接待厅召开“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以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为组长的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过程与建设方案高度...

  • 212007.08

    顾秉林校长出席第五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   

    【新闻中心讯】8月15日至16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顾秉林院士出席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07”,并做了题为《建设创新文化,造就创新人才》的大会发言。

  • 222021.08

    陈旭: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我国能否实现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对于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发出了动员号令。

  • 292020.10

    李志民:提升科学素养是培养提问能力关键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1977级水利)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提出问题,科研一定是在问题提出后的不断探索。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不仅仅...

  • 252022.02

    邱勇:发挥一流大学主力军生力军作用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事关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在“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

  • 042008.12

    顾秉林:大力发展文科 建设一流大学 培育大学精神

    顾秉林校长在第16次科研工作讨论会文科规划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12月1日,清华大学第16次科研工作讨论会文科规划工作专题讨论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