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全球协同才能走出危机。研发经济将会直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并可能引发人类新一轮创新革命,从国际竞争角度看,其意义可以参照工业革命。
王济武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30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发生了许多大事。从那个时期开始,不同的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并一路影响到今天。有些国家从1986年左右开始转向高科技发展,如美国、中国,而有些国家,如日本、香港,则把资源投向了金融和房地产。1986年,中国开始启动“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即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同一时期,1986年,美国罗杰斯的《硅谷热》出版,从此,美国一个新兴的高科技时代开始,新经济也在酝酿中期待爆发。而日本在《广场协议》以后,尽管虚心向美国学习技术创新,但其内部缺乏创新动力和勇气,1986年成为日本股市、地产狂热的元年。世界上许多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拐点。
30年过去了,当前我们面临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今年上海的G20财长会上的评价是“世界经济非常脆弱”,全球贸易增长明显放缓,而原材料价格下滑对依赖于此的国家造成了问题,同时许多国家的金融业存在弱点,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也在升高,所有这些都意味着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不平稳且令人失望。同时,中国又面临着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面对生产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以及大规模资本投资收益率下降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又一次到了发展的分水岭,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全球协同才能走出危机。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那些重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而不重视科技进步,重视炒股炒房地产的国家和地区都在衰弱。日本现在的GDP规模甚至低于20年前,而现在香港也已经被30年的小渔村——深圳超越。金砖四国也表现不好,其原因并不简单是中等收入陷阱,而主要是缺少创新。从这个角度看,影响未来国家和城市圈层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创新。
全球新一轮的创新浪潮让世界正面临三个重要转型
第一,目前世界经济的格局正在从西方为主向以东方为主转移,中国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在《大变革》一书中首次提出“南环经济带”的概念,并断言全球经济重心将由北向南迁移,由此世界经济版图将被重新塑造。从世界地图看,“南环经济带”(即绕地球的南方围成了一条圆环状)与中国“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诸多部分重叠。
未来几十年里,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正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力量。2011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2011全球发展地平线——多极化:新的全球经济》报告指出,到2025年,将会出现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具有相当的经济影响力。报告还指出,“向经济力量分布更加松散的新经济秩序的过渡正在进行”,主要有下述三种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发展的天平由发达经济体偏向了新兴经济体;2.新兴市场的公司成长为全球商务的重要力量;3.国际货币制度逐渐演变成多币种体系。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必将实现一体化,而这个世界也会拥有多个中心。
第二,在科技进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之下,传统型企业组织形式向创新型组织转变。成功来自能够灵活快速的采取行动,在组织方面,为了防止被困在过时的竞争模式中,企业必须使自己的运作模式与新兴机遇保持一致。原来的组织形式是有边界和级别的,其原因归根结底是信息。信息是人的管理幅度和管理深度的决定因素,理论上一个人只能管理不超过6、7个人,层级不超过三级,信息的采集,就是大量的通过人人传递,所以必须要升级。很多公司发展到200人就是一个节点,公司一旦突破200人,如果没有足够强的管理能力,这个公司就会出问题,所谓大公司病,内耗、内斗,效率严重下降,方向错误等等。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采集非常容易,有效的信息沟通很充分,因此级别就不再是必需的,需要的则是组织更弹性,没有边界,同时要强化总部的功能,也就是中心发散模式,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具备了无限的扩张能力。而传统的企业组织一般是金字塔结构或是矩阵结构,再进行扩张时就会对其他板块造成影响,因此就必然有一个发展极限。在更加弹性无边界的新型企业组织中,企业文化、激励分配机制也会随之变化,变得更加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社会分工。
第三,旧经济和传统产业向新经济及新兴产业转型。新经济逐步替代旧经济。“新经济”一般指在经济全球背景下,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包括移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重要内容。广义上讲,“新经济”可以看作中国经济内在转型升级的外化表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体现。
比如汽车是传统行业,而新能源汽车则是新兴行业。目前中国和全球的汽车行业并不景气,但是新能源汽车每年的增速却不止一倍,而是呈几何增速在增长。2016年将是新旧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环保、新能源、大健康、数字中国、大数据、芯片,以及移动安全、移动网络、物联网等等这些就代表了新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的两会上,“新经济”的提法也第一次走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当前,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称, 2015年,新型、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和高端信息电子产品成为新增长点,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161.2%,工业机器人增长21.7%,智能电视增长14.9%,智能手机增长11.3%,自动售货机、售票机产量成倍增长,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新兴产业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猛发力。国内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未来几年,“新经济”将显著改变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构成。如果从更长一些的时间周期观察,这种发展趋势有望更为明显。
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划分方式显得越来越需要变革。就像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现实背景一样,三次产业划分的提出也不例外。这种划分法,是以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背景的。当时,经济发达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还处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阶段,其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也就是,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
进入到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及以其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群迅速壮大,人类产业活动的规模和方式有了巨大变化,第三次产业长足发展,不仅其他产业内部不断有新的部门分离出来进入第三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和重组。
产业划分新方式:研发经济、实体经济、服务经济
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不断交融共生,于是对于当前的产业或许可以进行新的划分方式,即分为研发经济、实体经济、服务经济三大经济类型。比如原来工业和农业变得很难区分,农业也早已工业化,因此他们都可以看作实体经济。同时,服务经济越来越重,包括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再比如观光农业也是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而且,研发经济将会越来越重要,应该会从第一二三产业中独立出来,越来越起到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放眼全球,研发占GDP的比重逐步增长,而且各国研发占比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研发占比高、增长率高的国家经济发展就好。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和《研发杂志》联合发布的《2014年全球研发经费预测》显示,2014年,以色列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2%,日本、韩国、瑞典的研发投入强度为3.4%~3.6%,美国为2.8%,“金砖国家”印度、南非、巴西、俄罗斯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0.9%、1%、1.3%、1.5%。国家统计局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为2.05%。
研发经济将会直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并可能引发人类新一轮创新革命,从国际竞争角度看,其意义可以参照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先实现工业占经济比重高的国家就是先进国家,现在则是谁先最早实现研发成为独立的经济板块并影响国家经济,谁就在新一轮的创新革命竞争中处于领先。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都伴随着一个大国的崛起和时代的巨变。第一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崛起,成为世界是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大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德国崛起,成为现代制造业强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借助于ICT产业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潮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今,面临互联网+带来的新变革、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能否勇立潮头、敢于争先,成为引领世界新发展的下一个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