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刘亚东:以新动能构建传媒新生态

2017-11-16 | 来源 中国新闻人网2017-11-16 |

刘亚东,高级记者,科技日报社总编辑,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和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参加过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活动的报道,写出大批有份量有影响的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派往美国,任科技日报社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五年里足迹遍及美国48个州,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引领国内读者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美国科技、教育、社会、文化以及风土人情。

刘亚东的新闻作品九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007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8年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人物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10年获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其主要著作有《新闻眼看美国》《圈点每日环球科技》以及《世界科技的历史》等。

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观念、思维、产品形态和发展模式的自我革新。”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认为,新时代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动能,构建新生态是未来传媒发展的机遇所在。

新闻传播方式实现全方位创新

这几年,中央和地方报业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步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媒体深度融合取得了积极成果。

刘亚东认为,这些成果体现在:传统媒体积极向网上发展,全媒采编平台、新闻客户端、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取得进展,新媒体布局初步形成。主流媒体发挥内容资源优势,推出了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新媒体品牌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合传播技术广泛应用,移动直播、H5应用等采编制作技术普遍采用,机器人写稿、无人机采集、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推动了新闻传播全方位创新。

刘亚东介绍了科技日报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情况。按照“移动媒体优先、采编发流程再造、中央厨房突破、全媒体人才培养跟进”的思路,我们正在建设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主导的传播生态系统。在做大网媒和“两微一端”、建设“中国科技资讯库”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传播的方式方法手段,开发新的传播载体,初步形成以科技日报和报社旗下的科普时报、大学生科技报、中国科技网等为主的媒体矩阵和集群化覆盖,形成一个平台化、开放式、互联性的全媒体架构,是报社正在努力的方向。

传统媒体人应勇于自我革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给报业发展带来机遇。

刘亚东认为,在传统报业和新型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报人或媒体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进行观念、思维、产品形态和发展模式的自我革新。自我革新的传统媒体将会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与独具特色的内容,获得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

“媒体正处于一个大融合大发展的阶段,最终将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体业态。”他说,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媒体融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信息中心,而是去中心化、多中心化。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信息更多的是社交的需求,这种趋势让信息因为受众的创造、分享而变得更有价值。传统报业拥有的信息资源可以转化为数据资产。

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如何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对此,刘亚东有着独到的认知。

他表示,“传统”或新媒体是相对的概念。当前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有些确实还只是简单地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数字化“转场”,从而导致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另外一个现象则是“两微一端”遍地开花、严重同质化,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发展时机的耽误与话语权的旁落。

“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而是借助于互联网思维使内容更有吸引力,以全媒体传播的方式构筑起媒体的入口价值。”在他看来,当今社会,“信息围人转”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常态,以用户为融合的中心需要做到为用户赋能、围绕用户配置资源、解决用户痛点、为用户创造价值,让用户参与到新闻生产传播的各环节中来。

此外,深度融合需要在内容上实现思维观念、生产方式的诸多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在观念的碰撞和淬炼中、在技术的引领和带动中,使内容的吸引力抵达新境界。以内容为核心融合的媒体,会更加有生命力。”刘亚东说,另外,每家媒体实力、定位和承担的使命、功能不一样,要避免一刀切、同质化地单一模式发展。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