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刘晓光校友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2018-07-10 | 刘晓光 | 来源 建筑学院校友会 |

校友代表刘晓光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上发言(20180707)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大家好!

首先祝贺同学们到达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很荣幸被邀请和大家共襄盛举。我们有众多优秀的校友,但如果要找一位毕业三十年之后还在熬夜画图的校友,那候选者可能确实不多。却之不恭,我就作为一个仍在第一线的建筑师和大家分享一些感想。

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五年前大家选择了学习建筑,不知道今天是否还会做出同一个选择?或者,为什么要做建筑?这个问题大家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回答。

建筑学院人才济济,多才多艺,如果那位男同学的学习理由是成为电影明星,不算异想天开,至少不会比我们当年的报名更盲目。今天,在座各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同学都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拥有更多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自由。不过自由和责任是并行的,要求大家有清醒的认识。

坦率讲,像任何职业一样,建筑设计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即使清华建筑教育也不能保证人人都成为优秀的建筑师,但是建筑学对于任何人都可能是一种能够受益终身的通识教育。除了物理学之外,这可能是了解世界,发现自我的最好的一种方式,是对未来的很好储备和投资,但未必是那种别人的工作。大家可能看过最近流传于网络的不建议子女学建筑的文章,相信不会折损大家学习的热情,但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大家对于学习的初衷做一点理性的反思,对未来有所准备。

一件事如果能够坚持做下去,很可能是在你的想象里特别能够给你成就感,值得超越一些现实和功利的考量,一定是关乎理想和梦想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很有勇气,请坚持住,因为这张蓝图非常不容易画到底。

今天这个时代和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宏大叙事、英雄情结和理想主义年代已经非常不同,在建筑学上伴随的是现代主义以及其它各种主义、范式的式微和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有活力,更加繁荣、更多姿多彩,也更为复杂多元、甚至价值混乱的世界。由此同时,我们一步踏入了未来。资本和科技带来了全新的可能和机遇。大家要面对更激烈和不一样的竞争。在不久的将来,目前我们还未知殚精竭虑的一些设计工作就会让位于人工智能。建筑学何去何从,建筑师又将何去何从?我们常常借用最好和最坏的时代的说法,虽然不免陈词滥调,但是很贴切。

在我个人的设计经验里,往往充斥了矛盾、冲突、质疑和批判,这是个人世界观的自然反映,不同的是以前是不自觉和下意识的,现在是了解自己之后的主动选择。然而,建筑在本质上又是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关乎理想模式的活动。这是我所理解的建筑学的意义,需要立场,也需要包容;既需要理想,也需要务实;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既要与时俱进,也要保持距离。

在这一点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具有救赎的力量。世界观虽然不是在清华这五年的形成的,但是清华的严谨校风和高尚师表,对于正直和责任感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做建筑需要极大耐心和韧性,而简单而深刻、执着而谦和的清华性格,对于做建筑和做人都是一笔精神财富。

不管大家今后走到哪里,希望记住清华,提醒自己是清华人,从清华传统中汲取力量;但是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忘记清华,不要固步自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责任之上还有使命,应该戒骄戒躁,有归零再出发的勇气和能力。

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我们为清华自豪,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清华性格中的一些弱点和不足,保持开阔的视野和心胸,勇于反省自己,向别人学习,虽然我们从不容许别的学校来指责我们。还有一点,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比挑战自我更难的是如何在尊重师长、师承传统的同时保持独立和自由的思考。这似乎是融合了东西两种文化,事实上,我们两者做的可能都远远不够。

学习做建筑的时候,也在学习如何做人。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建筑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终生事业,一种存在方式。

建筑是个长跑,祝贺大家有一个优异的开始,这是属于你们的时刻,将来还会有更多收获和庆祝,但人生未必总能如意,可能寂寞但要拒绝平庸。祝大家不忘初心,享受过程,健康工作。最近有个本系的学长把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调整成四十年,不过是从五十五开始计算。

与大家共勉,祝大家好运,再次祝贺!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