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董山峰:向清华高分子,学习,致敬

2018-09-27 | 董山峰(1983级化学) |

——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举办高分子专业60周年校友论坛上的发言

清华大学化工系分(八)三班毕业生董山峰发言(2018年9月16日)

尊敬的滕藤先生,尊敬的周其庠先生,尊敬的杨万泰院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亲爱的各位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清华园最美丽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清华大学高分子专业60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我的眼前不禁出现1983年亲友们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火车站把我护送到清华园的情景,我理解他们一路上盯住我书包的警惕眼神,因为书包里装有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高分子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我的眼前还出现班主任范奎成老师穿着实验室工作服在现场热情接待我和同学们的情景,出现今天下午即将作为优秀企业家出席工业界校友对话的分(八)三班路万里等同学和分(八)二班的师兄们用三轮车帮我们运送行李的情景。今天,放眼会场内外,当年分(八)三班和一届届被运送行李的同学们,当年有点青涩和怯生生的大学新生,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优秀专家。我们就像一个个原子,通过朴素的共价键,经过清华这座反应釜里的化学过程,和清华师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分子,并因此拥有了高强度、高韧性、高弹性等特殊素质,拥有了“清华高分子”这个令人敬重的称谓,成为祖国和全世界有所特长、锐意奉献、作用突出的建设者。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有理由为清华高分子而骄傲,为清华化工而骄傲,更有理由向用光照、温度和压力把我们塑造成优秀高分子的清华园和清华园里的高尚园丁——我们的老师和所有教职员工致以崇高敬礼!

我们的专业是高分子,因而更加理解高分子,更加懂得向高分子学习。在古希腊,化学还没有从自然哲学中分离的时代,原子论者对化学键只有比较原始的设想,他们认为,世界由“气、水、土、火”这四种元素组成,这四种元素在“爱”和“恨”的作用下分裂并以新的排列重新组合时,物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作用力可以被看成是最早的化学键思想。科学进步到今天,我们已经懂得,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虽然很大,但组成并不复杂,它们的分子往往都是由特定的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多次重复连接而成,其连接方式简单而朴素——在清华化工系学习研究高分子期间,我们和老师们有着长期的接触和了解,当时无论年长的周其庠、周啸等老师,还是王晓工、郭宝华等青年学者,大家也都像共价键一样保持着“简单朴素”的良好交往,但对于学术问题以及科研教学工作,却高度较真和高度投入,体现了向心向上向善的求真务实的作风,也因此推动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诞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攻关奖等许多重要奖项,在全国和国际上树立了清华高分子的品牌;一届届学生、一届届校友也把清华高分子“简单朴素”的作风,带出清华园,带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在“简单朴素”中有强度、有韧性、有弹性、耐腐蚀;在“简单朴素”中“立大志,入主流”,始终不渝、心无旁骛地“自强不息”;在“简单朴素”中把“厚德载物”的校训根植于心、化之于行,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奉献世界,用行动彰显了清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们的专业是高分子,推动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的天职。我们欣慰的是,当年,我们在化学馆里的办公环境简陋而艰苦,今天,“英士楼”的落成和启用,使得高分子研究所科研条件和办公环境焕然一新;我们欣慰的是,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从事高分子教学和研究的单位之一,清华高分子已为国家培养了两千多名本科毕业生和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很多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工业生产等方面的骨干,为国家和世界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欣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清华高分子前辈们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在国家进一步改革开发和加大对科教投入的良好外部环境中,清华高分子学科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承担了多项“八五”、“九五”攻关项目,863高技术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有关部委的科技攻关项目等,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了科技贡献;我们欣慰的是,过去,我们的师生和校友大都潜心科研与教学,对于科研教学中的心得总结不多,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记述不多,如今,随着我们共同的“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研究所”网页的出现,随着我们推出纪念清华高分子专业60周年系列活动,作为高级工程师的杜奕老师和她的团队变成了宣传专家,高分子专业1963届张殿升、曹振纲学长写来了填补空白的回忆文章,赵安赤、李江屏、高宁、王东瑞、范鹏伟、王力、陈楠、沈洁、朱晶莹等名师和校友分别写来全面详实的回忆性文字。这些文字记录了清华高分子历史,传承了清华高分子作风,传播了清华高分子文化,是清华高分子人推动国内外高分子学科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尝试和新贡献,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来表述,它们是高分子故事,是化工系故事,是清华故事,当然也是中国故事。它们将使得清华高分子与一代代学子更好地互动,它们将使得清华高分子与国内外学界更好地互动。作为从清华高分子团队中走出来的意识形态工作者,我相信,这种互动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为清华高分子的科研硬实力中增添文化软实力,让清华高分子人有强度、有韧性、有弹性、耐腐蚀的优势展现得更加美好而充分。

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各门高分子课程的教学地点大多是在化学馆。每当走进化学馆,总能看到为开创清华高分子学科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张子高先生的画像。因为对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极大热爱,张子高先生曾表示,要“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比赛,比质量、比速度”。此时,回望清华高分子学科60年的峥嵘岁月,展望60周年新起点上清华高分子学科的未来之路,我们的心情和当年张子高先生的心境竟然如此一致。而今,整个中国的发展正在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清华高分子人继续用平凡而伟大的共价键紧密联系,“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比赛,比质量、比速度”,为推动中国科技的高质量进步和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清华高分子人更高质量的贡献。

(作者为清华大学化工系分(八)三班毕业生,现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博览群书》杂志社社长。曾当选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