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科艺皆投入,常怀赤子心

2018-10-29 | 王玉明 | 来源 光明网2018-10-26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在《科学与艺术——2018年韩中青年书法大赏与知名院士学者书艺展(首尔)》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大家好!

很荣幸应邀参加这个高规格的雅集并作简要发言,在此,我想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需要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

大家知道,我是一位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我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理解是:感悟自然,发现规律;尊重并运用自然规律而发明技术,为提高人类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而从事有价值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我以为,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首要的价值追求应该是追求真理,或者简而谓之曰:“求真”。科学就是不懈地求真,在实践中寻求真知,用逻辑思维判断真知,独立思考,不问利害,只问是非。反之,浮躁浮夸,弄虚作假,是为一个真正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所不齿的。

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投身技术,发明创造,需要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不仅应当求真,还应当求善、求美。在这方面可以举出许多中外科学大师的典型例证。例如爱因斯坦,他不仅是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音乐造诣也很高,而且对人类命运充满了热忱的人文关怀。他坚决反对灭绝人性的法西斯主义。他的E=mc2的质能转换公式奠定了核能的理论基础,但他坚决反对将核能用于毁灭人类的战争目的,始终如一地为和平、民主、自由、人权而奔走呼号。由此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具有拳拳赤子之心的真正的人。

在华人科学家当中,我最为尊敬的是杨振宁和丘成桐两位仍然健在的科学与人文大师。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方面对人类的贡献举世公认,其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亦令人肃然起敬。为我的第三本诗集《心如秋水水如天——韫辉诗词百首》撰写短序的丘成桐先生,不仅是世界上成就卓著的数学大师,而且其国学功底十分深厚,诗词文赋俱佳。

在这些大师的身上,生动地体现了科学技术工作者对真善美人类普遍价值的追求。

我自己作为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专业不是基础科学,而是工程技术。具体来说,一级学科是机械工程,二级学科是机械设计及理论,特长是流体密封工程。五十年来,我一直从事这个小专业,但对它充满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因此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防止或限制泄漏、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的流体密封工程当中去,取得了被社会认可的成果,作为第一发明人和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级科技奖八项,并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2003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的体会是,对任何一个专业,只要你具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孜孜不倦,就一定能够由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

二、科学与艺术在山顶上汇合

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今年4月19日在我的第三本诗集《心如秋水水如天—韫辉诗词百首》的首发式上说到:“大家都知道,王玉明先生是工程院的院士,在他的专业领域里他是很有建树的人,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诗人,一个摄影家,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把科学之美和人文之美集于一身的人,这一点也说明了两种美的相通。我想也正像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的:‘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在山脚下为什么分手呢?他们要各做各的事;在山顶上汇合,就是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他们都是创造真善美。我想科学美和人文美,不仅是浅层次的感性美,更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同样在这个会议上,清华大学原副书记胡显章教授说到:“王玉明院士延续了清华会通的传统,自在清华求学开始,就对诗词创作情有独钟。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的霍松林先生称王玉明是‘一个以情与美为自己终生追求的诗人与科技专家’,‘他爱祖国,爱人民,爱亲人,爱朋友,爱山河自然、风云花草,对宇宙间的一切,都葆有一份拳拳深情,拥有民胞物与的宽厚胸怀。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能无论对于科学技术发明,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始终具有一种旺盛的创造能力,洋溢着极其充沛的生命激情。’如果再加上‘爱清华’,就更能反映出他对清华的赤子深情。”这段话可以认为是对我的恩师叶嘉莹先生后来所说的“赤子之心”的一种解释。

我的好友何继善院士在这个会议上说到:“王玉明同志,我首先认识他的不是他的诗词,不是他的摄影,也不是他的书法,而是他的为人。他的为人是如此的诚实、忠厚,特别是非常非常的认真,不管做哪一件事情,他都非常认真地去做。我对他的认识是从这里开始的,是从他的人品开始的,是从他的道德开始的。后来我才读他的诗,看他的摄影作品,再后来是他的书法作品。他的隶书不仅很规范,而且非常灵动。”

以上列举了在业界有重要影响的三位学者的发言,是想说明:不仅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有赤子之心,一个艺术工作者更应该有赤子之心,将真善美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

我这里不妨讲一个最近刚刚发生的小故事:我近来诗兴较浓,业余写了不少诗词新作,其中有这样一首七绝:

赞切磋

一字师教一首安,切磋从善境尤宽。

丹心忠諫称千古,谀赞违心岂坦然?

10月19日下午我躺在北京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白内障)手术台上,还在对这首小诗进行不断的推敲,直到18:50做完手术,新的修改稿也出来了,赶紧记录在手机上。尽管这首小诗并不是我的力作,但我仍然要一丝不苟。这个小故事完全是真实的。由此可见,我无论对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的确都是很认真的。我的诗词作品,经常征求诗友们的意见,诚挚地接受所有我认为正确的批评建议。因此,诗友们都说我“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由此可见,何继善院士说我“认真”,是真实不虚的。

最后,我想引用叶嘉莹先生关于《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一文中的几段论述:“中国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有要说的话,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还是没话找话,在那里说一些虚伪、夸张的谎话。就是说,是不是果然‘情动于中’,这是判断一首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既然要‘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这‘情动于中’是诗歌蕴育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质素。”“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诗篇是诗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体验所写出来的。”

我以为,叶先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诗歌,也适用于其他各种文学艺术。怀有真诚、真挚、民胞物与的赤子之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灵魂。

关于书法,我再补充两句。我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的社员,以前主要是在诗词和摄影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书法只是按照硬笔书法的习惯,率意为之,没有认真下过功夫。后来在全国各地看到刘炳森先生题写的隶书,很有共鸣,感觉既工整又灵动,心向往之。于是在5年多前从临摹开始,抽空写一下,现在差不多熟练了。当然,与潘云鹤、何继善等书法名家相比,我的功底还很浅,缺点毛病还很多,今后尚需进一步学习完善。我的体会是,书法同诗词、摄影一样,必需“情动于中”,情动于中而形于笔,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而那些哗众取宠的“丑书”则与此背道而驰。

最后,请允许我以吴良镛先生为我的第二本诗集《荷塘新月——王玉明诗词选集》的题辞以及我自己的一首小诗作为该发言的结尾吧。

吴良镛先生题辞: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拙作小诗《智水仁山》:

山乃仁人骨,川为智者魂。学科耽永昼,诗意蕴黄昏。

  

2018年10月25日定稿

2018年11月6日在首尔演讲


相关新闻

  • 082023.0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葛修润1934年7月12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1952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进入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并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1959年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为我国...

  • 262019.11

    他的名字与光源大科学装置紧密相连|专访中国工程院新院士赵振堂

    21年后的今天,这位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依然在为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性能不断改进以及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奔忙着

  • 232023.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

  • 032009.12

    7位校友荣膺2009年新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48人当选为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 042024.06

    王玉明院士:小专业也能干出大事业

    如今,83岁的王玉明还工作在科研一线,带队伍、做研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助人为乐,不遗余力,写诗、摄影……精神矍铄、乐此不疲。今天,我们就从王玉明院士的故事中汲取养分。

  • 262021.09

    科学与艺术在山顶上汇合|记“诗人院士”王玉明

    王玉明院士在清华大学实验室指导博士生做实验王玉明院士在读书几年前,参加一次诗歌活动时,与王玉明先生结识。当时看先生虽是七十有余,然精神矍铄,淡定随和,颇有清风霁月的文人雅士之气。后多次接触,方晓得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钦佩之余,突然想起“诗人院士”这几字配上先生的大风大雅,实在是恰恰好。从研究所到企业再到高校 多次“创业”...

  • 252023.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韩大匡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韩大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韩大匡,1932年11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及油藏数值模...

  • 212022.02

    “星”光因梦想闪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舱门打开那一瞬,王永志仿佛又变成那个站在发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翟志刚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则新闻,王永志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片星空,承载着王永志的青春与梦想。为了推开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大门,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从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成功发射,到今天我国进入空间站时代,担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

  • 222016.09

    发明中国自己的电机冷却技术——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

    “我要做成一两件外国没有的,或者外国人做不到的事。”这是电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从清华大学毕业一年后,郑重立下的志愿。

  • 062021.07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初心不改,志在江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诗用来形容中国工程院院士、澜沧江公司原总工程师马洪琪再贴切不过。马老不服老,退而不休,壮志依旧。“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用5到10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再攻克几个技术难题,再建两座世界级大坝。”马老心不老,初心如磐,乐于传承。身为“40后”的他,最喜欢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一起,将毕生所学和盘托出,勉励大家“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就是马洪琪的个人名片,正如他...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