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看待天河工程要"鼓励科学探索"

2018-11-29 | 王硕 | 来源 人民政协网2018年11月28日 |

张楚汉,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对天河工程是这样定位并提出要求的:理念新颖、扎实研究、争取成功、允许失败。”11月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楚汉表示,“天河工程是科学探索问题,并不是‘呼风唤雨’、大规模人工干预天气过程;而是在有限目标下,为空中水资源的形成、迁移、转化提供新的更好的物理图景和分析工具,从而提高有限尺度下的云水资源利用率。”

作为从一开始就关注天河工程,并经常参加天河讨论的专家,张楚汉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在他看来,天河工程研究的初衷是在传统地面调水等方式的基础上,在科学领域探索一条新的补充地表水资源的途径。

我国水安全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黄河流域,维持河口生态功能和更好地支撑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一直是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心病和水利行业关心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张楚汉曾深入长江上游地区、黄河源区,考察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相关前期论证,亲身看到及感受到当地高原地区高海拔、高寒、地质灾害频发等重重困难。“地面调水那么难,是不是天上可以有什么文章可做?”这也是张楚汉对天河工程研究的初衷非常理解并赞同的原因。

张楚汉认为,天河工程有许多科学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他向项目组提出建议:在三江源区域云水资源量相对丰富的背景下,首先要研究空中水资源利用有多少潜力可挖?其次,研究这些云水资源的运动变化规律和动态分布情况。

同时,在关键技术上,研究是否可以在合适的地区和恰当的时机,通过传统和新的人工影响天气手段主动挖掘利用一部分空中的水资源;并关注如果可以增加一定规模的降雨,研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张楚汉特别强调,作为科学探索,目前天河工程的目标不是、也不能控制天气,而是加深对天气的精细化观测;不是妄图实现空中大范围跨域调水,而是通过精准化研究进行有限目标下的小范围干预,提高人工降雨效率。“如果一系列研究可以取得预期成果,推而广之,在其它条件适宜和有需要的地区也可以推广应用,以缓解水资源短缺。”

张楚汉对钱学森先生的导师冯·卡门的一句话非常赞同:“一些乐观主义者,包括我在内,一直相信控制天气是可能的。不过,我承认这是遥远的事了。”

“我也对此充满期待。”张楚汉说,“不过,这可能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但应该鼓励科学探索。”


相关新闻

  • 232023.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

  • 182021.11

    清华大学5位教师2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学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有2位校友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国庆(1988届本...

  • 222019.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9位校友新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6位教师9位校友入选。

  • 202013.12

    四位清华大学博士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2013年增选院士名单,清华大学有四位博士后校友当选:高德利、聂建国、欧阳晓平、尤政。

  • 132022.06

    中国科学院院士於崇文逝世 享年98岁

    於崇文院士逝世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12日5点15分逝世,享年98岁。於崇文,男,1924年2月15日生,浙江宁波人,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於崇文于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2年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8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

  • 302023.01

    制造强国的超滑贡献——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

    ➤“做科研是我为国家作贡献的最好方式,也是无上光荣。要让中国人在摩擦学领域中做到最好,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超滑是近年来摩擦学领域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润滑油的摩擦系数为0.01~0.1,而超滑的摩擦系数要比润滑油低一个数量级以上,达到0.001量级或更小。超滑是摩擦学领域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的用途需要增大摩擦力,例如汽车的刹车片;有的用途则需要减小摩擦力,...

  • 222024.03

    仰止青山高 清风与终始——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汪家鼎

    清华大学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家鼎的科研手稿。这份名为《化工分离过程进展》的手稿笔力雄健、端庄俊秀。它不仅是汪家鼎科研历程的真实记录,也生动再现了他严谨勤奋、勇攀科学高峰的治学态度和坚守育人初心、坚定服务国家的高尚情怀。汪家鼎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

  • 132014.10
  • 072022.04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余国琮逝世 享年100岁

    余国琮院士记者6日从天津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6日12时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余国琮,1922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起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匹兹堡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匹兹堡大学任教,1950年入选美国科学家名录,同年夏返回祖国,是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1952年起在天津大学化工系工作,1953年加入...

  • 042021.08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中国自动化焊接闪耀世界

    作为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94岁高龄的潘际銮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参与解决了我国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早在1984年,由潘际銮排名第一完成人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就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