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单霁翔: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

2019-08-08 | 单霁翔(2003级博,建筑) | 来源 《中华读书报》2019年07月31日 |

单霁翔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

来到西安,我不是客人。我和陕西有渊源。

2003年1月19日,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5个农民在生产劳动的时候,挖出一套青铜器,并把它们捐献给了国家。这套青铜器一共27件,件件都是国宝,据考证几乎全部属于西周“单氏”家族所作。所以我想,三千年前我们姓单的就和陕西有渊源。我对陕西很有感情。

陕西西安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区域,在我的眼里它是极为特殊的文化区。

首先从时间上来讲,从考古的成果看,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周、秦、汉、唐历代,在这片土地上都有深厚的积淀,凝练出庄重的气质。

从空间地域来看,西面是陆上丝绸之路,东面和洛阳一起连续着大运河,大运河又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空间上它是海纳百川,有一种壮阔的文化气象。这种庄重的文化气质和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造就了陕西,造就了西安不同凡响的文化底蕴。

大约10年前,我写了一本书《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里有一些西安的例子。足以看出,这座十三朝古都,今天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做了很多典范型的工作,不断创造着一些新的文化气象。我觉得这是历史积淀和文化交流赋予这座城市的一种特殊气质。

过去这些年,我在故宫做了一些工作。今天上午,我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跟一些同志作了交流,就博物馆工作及其与公众生活、与城市文化建设之关系的思考,也借此跟大家再做一次分享。

今天的博物馆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每年都有上百座博物馆建成开放。全国现有五千多座博物馆,人们更充分地感受到博物馆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同时,人们也会评价,怎样才算一座好的博物馆、怎样才是一种好的文物保护状态。我在故宫工作几年之后有一个深刻感受,什么是博物馆好的文物保护状态?我认为不是把文物锁在库房里面,死看硬守就是好的文物保护。而是应该把这些文物藏品细心地进行修复保养,让它保持健康的状态,让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文物的魅力时,才会精心地呵护这些文物,这些文物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物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五千年文明所积淀下的文化遗产都有尊严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之后,才能惠及更多民众,让更多民众感受到文化遗产对其现实生活的意义,人们才能共同保护文化遗产。

什么是好的博物馆?一座好的博物馆不是盖上高大的馆舍,搞华丽的装修,而是要不断深挖藏品的内涵,凝练它的力量,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展览,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活动,这样才能在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前,让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人们休闲的时候才愿意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人们才会流连忘返,不愿回去;人们回去之后还能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我想,这就是今天人民群众衡量一个博物馆的优劣好坏的标准。

所以我们希望每一座博物馆都要不断研究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自己的文化资源,来凝练出强大的文化力量。

现今走进博物馆的观众群体,年轻人的比例在增长。年轻人都是有知的一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文化问题,博物馆能给他们答案,他们能在温馨的环境下获取知识,这和他们在教室里的感受不一样。并且,年轻人今天走进博物馆的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他们不仅是迈开双脚走进博物馆,而且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的网站等途径,来更多地接触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同时还能互动,多元地参与博物馆的不同节目、活动。进而,很多观众通过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包括文化创意产品来了解博物馆,这些融入现实生活的改变使得他对博物馆感觉到更亲近。这样,更多的人就会产生利用休闲时间亲身去体验博物馆的意愿。回过头来看,这些年我们尝试过的一些举措,无论是互联网上的内容传播还是“网红”文化创意产品,都会使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潜在的热爱博物馆的群体。

不久前在世界文化大会上良渚文化遗址申遗成功,这在文化领域是大事件。它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表明,中国对这些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的尊重和保护、良好地和城市发展融合的做法,感动了世界。

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比较晚。上个世纪60年代末,因为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库,要淹没努比亚古代遗址,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发起国际援助,将这一遗址迁移保存,避免了阿斯旺高坝形成的水库将其淹没。这项救援行动最终导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它的核心理念是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是一个国家的,一旦它遇到风险时,要集体保护。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有了第一批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六项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明清皇宫。北京故宫都在其列。

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真正在中国普及,是2004年在中国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我们和国际组织有了更密切的沟通,也把过去局限于“文物保护”的理解,推进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比如这些年进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像澳门历史城区、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五台山、西湖、元上都遗址、福建鼓浪屿、哈利梯田等,这些都拓宽了我们保护的眼界。过去我们所谓的文物保护,往往保护的是那些有文化要素的,比如泰山的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文化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过去的文物保护,我们注意保护那些宫殿建筑、考古遗址、纪念性建筑,但今天的文化遗产强调还要保护人们正在生活其中的古村落、正在使用的工业遗产。过去文物保护,保护的是点、面,今天的文物遗产保护还要保护一些文化线路,以至到大运河、丝绸之路。这些都可以说是开拓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整体认识。我写了一本书叫做《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讲这方面的体会。

真正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理念是两条,第一条是世代传承性,第二条是公众参与性。

世代传承性,表明文物保护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代人都有他的责任,任何一代都不能用他现实的优势来随意处置遗产,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保护、享受文物的权利。过去我们经常争吵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今天看来保护不是最重要的,利用也不是最重要的,传承最重要,把今天的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传给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

公众参与性,表明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政府的专利,不是一个系统部门的行业工作,它是全民的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也都有保护文物的义务。要更多把文物保护的知情权等赋予一般民众,这时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尤其是今天那么宏阔的文化遗产,像丝绸之路串联起那么多的遗址,仅靠政府力量还不够,必须要通过教育、展示,使人们热爱文化遗产,它才能得到真正的、更好的保护。

今天我们还要谈一谈读书的话题。我写过几本书,那跟我读过的书的数量没法比。我是爱读书的人,爱读书的人有各种方法,有的人读书思考,我读书时爱写作,所以我也有一篇文章叫《读书与写作》。我觉得写作能够让你来把一本书读透,谈出自己的感想。

为什么爱写作?我的专业比较复杂,不单一。我有四个专业,我是学建筑学的,从大学本科到博士一直是学建筑学,我从事的工作是规划和管理。我担任过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最后又从事了博物馆的工作,我的求学和工作变成了建筑、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博物馆这四个领域。我看问题会从四个角度看,考虑问题就复杂了一点,要综合解决问题,写东西觉得能把思路和问题的要点归纳出来。

有些问题确实很复杂。比如,我在北京市文物局当局长时,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文物是政府直管专营还是广大民众也能够接触到?过去,如果你手里有文物,不愿意要了,还不许私下交流,都是要送到国家文物商店,国家级别,给你钱。当时我们经过研究,鼓励成立艺术品拍卖公司,鼓励民办博物馆,鼓励文物监管的旧货市场,这是三个“雷”,从来没有过。一说文物开卖,马上就有很多专家不同意,他们说,文物走向民间会刺激到很多人都把博物馆的馆藏品拍卖出去;搞拍卖,外国人比中国人有钱,会把中国的好东西买走等等。我们就认真研究,制订了规定,我也写了很多文章。艺术品拍卖不允许拍卖出土文物、不允许拍卖馆藏文物、珍贵文物不许出境。当年经过研究,定的这三条一直执行到今天,没有被突破。经过几年的蓬勃发展,最近我看到数据,说从事艺术品拍卖的机构已经有两百多家了。

再有,在过去博物馆都是公立、国立的,我参观过很多国家都有私人博物馆、民间博物馆,有识之士利用个体力量把文物收藏起来、展览出来,于是我们研究推动鼓励开办民办博物馆,我国第一批艺术品拍卖机构,第一批民办博物馆是我批的,批了4家。经过实践管理,都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导文物主管部门监管市场。旧货市场得到监管以后,人民群众有需求,家里要买一幅齐白石的画,你一定要让他买真的齐白石作品吗?他知道是高仿、复制的,但他挂在家里,来享受文化,没什么不可以的。这些是一定要根据人文需要,生活的进步来加强研究才敢推出的。

再比如陕西的大遗址保护,我们建议建考古遗址公园,有些人不同意,说考古遗址就是考古遗址,是考古学者的园地,怎么能变成公园呢?但我们经过研究,森林公园是森林为主角,湿地公园是湿地为主角,考古遗址公园是考古遗址是主角,人们在保护的同时,也能体验它,体验了才会爱护它,爱护它才会保护得更好。所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改造保护是费了很多心血的。大家知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有3.5个紫禁城那么大,上面压了十万老百姓,3350万平米的棚户区和房子。西安市政府下了决心,十个月移走了,现在变成公园,虽然还不够好,不够完善,但我觉得它变成公园以后,有五个益处。第一个是盗掘没有了,在公园里谁还敢盗掘?同时盖房子破坏的也没有了。第二个是城市出现了新的文化气象,这么大的公园,群众可以享受。第三个是遗址上原来的老百姓受益了,过去我去大明宫遗址,看到的是几家共用一个水龙头,几十家共用一个入口的卫生间,现在人们受益了。第四个是十三朝古都在哪,人们感受到了。第五个是城市的绿化美化有了。

以上这些都需要研究,研究永无止境。多学科的、融贯的研究,真正的阅读加写作,我认为是一个方法。把工作当学问做,把困难、问题当课题解,这样,有些问题经过研究可能就会得到解决。

举个例子,过去故宫人山人海,人们都说参观一回太受罪了,我们开始研究很多限流措施。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最后民众接受每天限流八万人。购票采用实名制,一下子就把那些发小广告的黑导游都“解决”了。推行网上购票,人们在家里买票,从2014年到2017年成功了,现在人们在家里买票,不用再排队……一步一步地研究,永无止境地改善,这样才能真正把这些困难解决。

读书能给人带来很多收获、很大益处,我希望大家平时能够给自己一些健康快乐的休闲时间,用来读读书、写写字。我每天晚上吃完饭,最幸福的时光还是打开台灯,沏上一杯茶,看一会书,写一些感受,这样的时光经过坚持以后,它是思想的锻炼,是自己能理清当前最希望解决问题的结晶。在这方面我和大家共勉,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把自己的生活、工作搞得更好。

(本文整理自2019年7月27日作者在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红沙发”系列访谈上的发言)


相关新闻

  • 162021.08

    单霁翔:让世界遗产“活在当下”

    多年前,单霁翔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时,曾穿着一双老布鞋,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退休后,单霁翔不仅自己穿着布鞋,还组建了一支“布鞋男团”,踏上文化遗产地的探访之路,这便形成了热播的电视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以下简称《万里走单骑》)。近日,以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的故事为经,以节目录制的见闻和...

  • 152016.07

    少一点“正襟危坐”多一些互动体验

    ——单霁翔研究馆员在故宫博物院的演讲

  • 292022.11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文创专委会第二届会员大会及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11月26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文创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文创专委会”)第二届会员大会及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文创专委会顾问、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文创专委会顾问、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秘书长唐杰、副秘书长杨柳,文创专委会秘书长殷秩松等出席会议,部分地方校友会文创专委会会...

  • 262021.08

    “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在清华大学开幕

    8月23日,“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文物学会联合主办。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孙安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陈重,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

  • 102023.10

    单霁翔︱传承中国百年建筑精神 弘扬全球现代建筑界的中国风

    9月16日,单霁翔以“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为主题,以御窑遗址、南头古城、澳门历史城区、香港活化与伙伴计划等多个案例为线索,从遗产保护的经历与视角,讲述了中国20世纪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与价值。这场演讲十分精彩,令全场百余嘉宾学者以及师生听众印象深刻。在微笑与掌声中,引发人们对现当代建筑遗产的深思。

  • 302018.05

    谢维和:文化传承,勿忘“拾遗”

    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可能有一些,是我们不自觉间丢掉的东西?这就需要“拾遗”,也就是我们要把它捡回来。

  • 132020.08
  • 052019.12

    新时代的北京发展最需要文化传承——作家宗璞专访

    既承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耳濡目染,宗璞的作品蕴含着东方和西方人文思想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 172018.01

    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和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近几年在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开拓创新,成绩斐然。近日,本报微信公众号“....

  • 122020.08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