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时期,核酸检测“假阴性”疑云一直未曾散去,湖北省也将临床诊断病例数纳入确诊病例数进行公布。疫情当前,如何才能更好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做出精准诊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程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应实施精准的医疗,随着疫情的发展,这个时候再批准全国100家厂家做单一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已毫无意义,试剂盒的量现在已经足够了。”
诊断需要多指标排查和快速分析
核酸检测报告“假阴性”为疫情防控带来不小挑战,也导致了病例确诊的信任危机。面对这种情况,程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当中已经有大量的信息呈现,亟需做两件事情。
第一,新发的疑似病例数量是巨大的,所以需要鉴定清楚到底谁是谁,要迅速组织开始做多指标的排查,即同时进行多种呼吸道病毒指标的检测;第二就是“快”,每天出现这么多的病例,除了检测指标的数量要多,分析速度一定要快。这个季节发烧咳嗽的病人大量出现,感染原因多种多样,快速诊断排查,可避免病人交叉感染,有助于疫情防控。
为了推动新冠肺炎疫情高效检测、排查和诊断治疗,继2003年率团队成功研制中国首枚专门用于SARS病毒检测的基因芯片之后,程京团队目前完成了快速检测呼吸道多病毒的全新微流控芯片开发。据了解,这款芯片在1.5小时内便可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19种呼吸道常见病毒。
“目前,该产品生产层面已成熟,现在正在进行国家药监局的应急通道审批,获批后就可以投入战‘疫’使用,实现大量就诊人群快速检测和分门别类的鉴别,从而大幅降低疑似病例数量,助力疫情防控。”程京表示。
进行组合式使用
“要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实施精准医疗,我们首先要有精准的诊断,诊断出了错,治疗肯定就是不准的。我们现在试剂盒的量已经足够了,关键是能解决多少问题。”程京强调。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湖北以外其他省份仍然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两类,湖北省将尚不具备病原学证据,但具备临床表现、肺炎影像学特征的患者也纳入了确诊病例中。
对于一直存在的CT和核酸检测争议,程京认为,要科学合理地组合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冷静考虑我们有哪些最好的武器、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它们进行组合式使用,千万别认为某一件‘武器’可以包打天下”。
同时,他认为,需要加强对一线采样护士的培训和考试。CT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不及核酸的,对不同的呼吸道病原体感染,CT拍出的片子特征可能相似。而核酸检测结果出了偏差,问题并不一定在核酸本身,很多时候是采样不过关。
建设集中样品诊断第三方机构
自2月10日全国开始春节后复工以来,北京已出台返京人员到京后均应居家或集中观察14天的规定。
面对巨大的疫情防控压力,程京说:“政策制定要多听科学家意见。中国今天不缺技术。”
他指出,北京的疫情防控要提前考量,建设一个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集中样品诊断(检测)第三方机构。“上工治未病,未乱先治,集中样品检测由工业界来完成,这样我们心里不慌,样品可以集中送检,不要让病人、医生全部在医院里挣扎。”程京表示。
“北京在非典的时候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那时北京43家指定医院,非典病人的样品全部集中送到我们医学检验所进行检测,8个小时之内就能给北京市卫生局交报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程京强调。
在他看来,从SARS至今17年来,不管是基础研发还是应用研发,国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据他回忆,17年前,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才3年,一穷二白,刚做出来第一台用于芯片检测的扫描仪就遇到非典,当时花了一个星期才研制成功专门针对SARS冠状病毒检测的芯片。
“SARS期间的检测,一台扫描仪一次只能检测一个样品,现在一套仪器一次就可以同时检测16人份的样品;当年分析一项指标长达5个小时,而现在一次性检测19项指标仅须一个半小时。”程京说。
他特别强调,虽然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但是要承认,随着国力增强,国家的技术底子比以前厚多了。“所以在面对这种突发疾病的时候,只要我们不慌不乱、沉着冷静应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面对公众对有些科学家的质疑,程京坦言,非常时期大家都有情绪波动,可以理解。但是在这个时候,科学家一方面要做好科普解释工作,另一方面也避免不了忍辱负重,因为我们在科普方面欠的账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