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清华校友HiTC演讲大会成功举办。本届演讲大会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为主题,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主办,逾10万人在线观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写作中心主任梅赐琪,作为第一位主讲者讲述了清华教师面对线上教学新课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他将其幽默地比喻为“4000多位青铜级的线上教师找回线下王者身份”的过程。
梅赐琪老师演讲完整版视频(链接)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95级校友梅赐琪,现在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同时也兼任清华大学写作中心的主任。
大部分朋友可能不认识我,但您可能读过这样的一篇推送,里面很煽情地提到了一个在直播中三次哽咽的清华湖北籍教授。那个湖北籍老师就是我。
在疫情最焦灼的时候,校学生会的同学们请我在雨课堂给大家讲了一堂课,叫《不完美的公共管理》。讲到最后动情的地方,我没太好地管控住自己的情绪。所以后来,有之前不认识我的朋友见到我,也会说:“哦……你就是那个……”我会稍微有一点尴尬,但是我会非常配合地说到,“对对对,我就是那个三次哽咽的清华老师”。
所以,今天的故事,我们就从老师的直播和线上教学开始说起吧。
01)4000多位青铜级的线上教师能找回他们在线下的王者身份吗?
请大家看这张图。这是最新的全国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统计数。如果全部线上开课,意味着这是一场涉及到1400多万名教师和超过2亿学生的大规模线上教学试验。疫情,让老师和学生,前所未有地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
听到这儿,我猜很多朋友都会想,这2亿多的同学真可怜,4万多清华的在校生更可怜,明明考上了清华,最后只能窝在家里上网课。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作为普通人的老师们也挺不容易。以清华为例,2月1日,学校召开了全校教学工作会。邱(勇)校长说,清华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从今天就算开始了,那天是大年初八。校长说,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时候,清华都没有停课;疫情面前,也不会停。学校决定,为了应对疫情,把今年秋季(学期)的4900多门课全部改成线上去。
那天的会我也参加了。一边感受到困境面前清华人的昂扬斗志,一边我也在瑟瑟发抖。我心里出现了无数的问号:雨课堂服务器究竟顶不顶得住?4000多位青铜级的线上教师能找回他们在线下的王者身份吗?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担心的都是技术。学校要求我们都要做好技术备案。我在自己的课程大纲里,写下这样的三条:第一,用雨课堂上课;第二,如果雨课堂崩了,我们就尝试腾讯会议。第三,如果这样还不可以,我们不要折腾了,我们一起在网线的两端捧起一本书读一读。就算疫情把我们隔绝成了孤岛,我们至少还有那些凝聚了人类精华的书本,将我们连接。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当时在写下这三条的时候,内心特别地悲壮。甚至想起了西南联大的时候,陈岱孙先生带着大家一起静坐听雨的样子。
然而,实际上技术的发展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要特别地感谢同学们和校友们给雨课堂捐赠的土豆。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张图。下面这位是清华大学物理系95岁高龄的张礼老师。在助手的帮助下,他很有可能成为了全世界最年长的讲授量子力学的网红主播。
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问题很容易被解决。然而技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线上教学就从此顺风顺水。可以说,适应技术的改变可能是线上教学革命中最简单的一步。线下的教学里,老师和同学们是在共同的乐园里上课,知识和氛围让我们融为一体。然而,线上教学使得我们成为了无数个分离的人和计算机的结合体。长期下去的话,我们这些分离的人机体会不会成为每个人的孤岛呢?
02)教育者引领的力量
没有一个人应该成为这样的孤岛。教育者要想办法建立起超越技术和知识的连接。
这张图,是清华体育部的赵青教授。18年我们认识的时候,刚好是赵老师从教三十年。三十二年里,赵老师一直在从事排球教学工作。右边这张,是赵老师线上上课时的照片。大家看着是不是觉得很帅、很舒展?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赵老师去年6月份,左腿前十字交叉韧带严重撕裂,不得已在11月做了重建手术。今年1月我碰见她时,还是一瘸一拐。线上教学开始以后,赵老师坚持自己在摄像头的前面做示范。
看到这张图片后,我专门给她电话,赵老师,不能这么拼,不要用你的腿来感动清华!赵老师说,这可不是瞎拼,我就当是康复训练,领着同学们一起了解损伤后怎么用运动康复!这是教育者引领的力量。
再来看这张图,这是计算机系邓俊辉教授。邓老师是教学能手,平时就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软件供同事们免费使用。这次疫情期间,邓老师的开发技能又再次刷屏。他把清华各种上下课铃声集合到一起,做了一个小程序。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湖北,甚至是海外,只要你电脑里装了这个小软件,立马让你感受到在教室里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熟悉的声音。
我不知道赵老师和邓老师课上的同学们是怎么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的。我当时有一次课间的时候,就放了刚才那段录音。一个同学说,本来在沙发上躺着了,一听到这个录音,一下子就弹了起来。在我看来,线上教学使得我们分离,但是教育者引领人的功能没有改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教育是什么呢?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热爱并且全力以赴的灵魂,无论线上线下,都一样拥有唤醒人心的力量。
03)学生说,我爷爷也想听课
在线上教学当中,或者仅仅有引领还是不够的。线上教学的时候,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这张图片。
这是我在我们写作中心苏婧老师的课上偷偷截屏的一张照片。当时,苏婧老师正在请一个同学发言。画面里突然出现第三个人,看上去应该是这位同学的奶奶。在线上教学里,家长甚至是邻居朋友,都可能出现在同学们的学习环境里。
在这学期我的第一堂课上,我给同学们发出了一个邀约,我说:“同学们,我欢迎你们的家人一起来听老师的课。”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一个弹幕,是这么说的:“本来家长刚刚出去了,我现在好想去把他们叫回来一起听啊!”。
又过了一会儿,我提了个问题,请同学们在弹幕里回答,一个弹幕弹了回来,“我爷爷的回答是这样的……”。那一刻,我觉得好温暖。平时,你们上学的样子只能出现在家人远隔千里的想象之中,今天他们终于可以感受你在清华学习的样子。如果不好意思,你们就把自己的视频关上吧,我可以不介意。
当然,和家人一起上课未见得总是美好的事情。有一次是我的线上答疑时间,那天上来了三个同学。我们交流完正准备结束的时候,一个同学开麦,问:“老师,我可不可以问一个跟课堂不相关的问题”。
我说:“当然可以。”
他说:“您在课上教我们对事物要有批判的精神,可是我爸妈总是去相信微信群里的假消息伪科学,我怎么办?”
我当时就愣住了,我想了想跟他说:“首先,不要跟爸爸妈妈说,我是清华的,我什么都知道,你们都得听我的。你要先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觉得那些消息是有道理的呢?说不定还真有点儿道理呢。”
就这样,我大概当了几分钟的在线调解员,同学好像挺满意的。当我们真的要结束的时候,同学突然说:“还有一个人想跟您说话。”电脑里突然传出来一个陌生的声音:“梅老师,谢谢您啊,我是那谁谁谁的妈妈,我也一直在听着呢。”
那个瞬间,我突然好想我的家人。我好像也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线上世界里,我们老师看起来是在教一个学生,实际上是在交一个家庭,交往的交。你用心了,感动的是一个家庭。
04)清华不是在“教”4万个学生而是在“交”四万个家庭
我不知道,每一次在我的课堂屏幕背后,还有多少学生的亲人们在一起旁听课程。如果我讲的有些不对的地方,请你们谅解。但是想到疫情面前,因为我的课,你们一家人一起体会彼此生活的样子,我觉得作为教育者,我和你们在一起成长。
这一次的疫情当中,著名的特鲁多医生铭文再次为大家所熟知:“有时治愈,经常帮助,总在安慰。”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特鲁多医生所以能够写下如此深刻的句子,是因为他既是医生又是病人的双重身份。在他用两种不同的身份与结核病斗争的过程中,他体悟到了医生面对不可知世界的真正意义。
这一次疫情的线上教学,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老师既是在某个知识领域的传授者,也是疫情中胆怯恐惧、寻求答案的学习者。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勇敢地引领在前,再到和学生以及他们家庭的深度共情,也让我明白,在这样的特殊的时刻,教育是“有时说服,常常引领,总在共情”的工作。清华不是在“教”4万个学生,而是在“交”四万个家庭。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教育者的引领和共情终将让我们彼此连接。而这,就是曾经哽咽过三次的某清华老师和大家的分享。
谢谢各位。
————————————————————
HiTC(Humanity in Technology and Creativity ,即科技与创意中的人文),是一种新形态的主题演讲大会,由清华文创校友发起于2017年,以“科技与创意中的人文”视角,传递清华人对世界的态度:这是一种拒绝冷漠的态度,是温暖的态度;一种拒绝浮躁的态度,是安静的态度;一种拒绝软弱的态度,是坚定的态度。